素超市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三集)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三集)  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孝经》,请看「圣治章第九」。昨天我们还没有把这章讲完,今天我们继..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三集)

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孝经》,请看「圣治章第九」。昨天我们还没有把这章讲完,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我们从这一章末后这一段看起,先把这一段经文,今天要讲的这一句跟大家念一下: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这两句话可以说是意义很深刻,这是讲到如果我们对於父母双亲都不能够去尽孝道,不能够爱父母,这就叫做『悖德』,违背道德,如果对於自己父母亲都不能够敬而去敬别人,这就叫做『悖礼』。所以首先要对自己父母能爱、能敬,然后才能够爱敬别人。我们来看唐玄宗他的注解,他注得很简单,他说「言尽爱敬之道,然后施教於人,违此则於德礼为悖也」。这是说到爱敬之道我们要自己先要做到,自己对自己的父母我们要有真诚的爱心,能够恭敬父母,这是德之本,自己能够把爱敬之道行出来,才能够帮助别人行爱敬之道。如果一个人自己不能够去行爱敬之道,而想要让天下人去行爱敬之道,这叫做「悖德」、「悖礼」,这是违背道德和礼仪的。所以一个君子他必定是正己而后化人,能够自己尽孝然后才可以教化别人去尽孝。所以德行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自己要先做到,只有做到了,这个德行教育才有真正的效果。好比说父母教导孩子,教孝道,如果儿女他看到父母给他表演出很好的样子,孝敬父母、孝敬老人,那么儿女自自然然他就能够做到,如果是父母不能够自己尽孝,他也不可能教得好自己的儿女。所以教育要懂得我们教育者自己先受教育。

家庭里面父母如是,在一个国家领导人亦如是。譬如说国家领导人提倡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鼓励大家能够和睦共处、互相帮助,能够行爱敬之道,那么国家领导人自己必定是先做个好样子,然后他的施教才能服众。就好像我们看到在五一二大地震发生以后,我们的国家领导人立刻就奔赴前线参加救灾的工作,不辞辛劳,不畏惧危险,这是一种爱敬之心流露。领导人能够这样去行爱敬之道,举国上下都响应,所以我们看到灾难之后,反而显现出全国人民那种团结、那种爱心。所以看到之后真正能够体会得,君子必定是先自行爱敬,然后才能有这种「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谈到爱敬,它是一种性德,人他要把这种性德彰显出来,最好的方式是在家里去落实孝道,将自己的爱敬之心向父母来显现,而把这个爱敬之心能够培养出来以后,他就能够在社会对待所有的人都行这种爱敬之道,这样就叫顺德、顺礼,而不是悖德、悖礼。所以不爱敬自己的父母双亲而爱敬别人,那就叫做悖德、悖礼,能够爱敬自己父母双亲而后爱敬别人,这就是顺德、顺礼,顺著自己的性德,与本性本善相应。如果不是顺著自己本性,这种德是什么?叫凶德,后头文会说到,「皆在於凶德」。凶德就是什么?凶就是凶悍,对性德的这种凶悍,这种损害,就违背我们的本性,结果也必定是凶的,凶灾。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经文: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这特别是讲到国家的领导人,他如果能够自己先把孝道做到,然后以爱敬父母之心爱敬百姓,这就可以实现和谐社会。实际上和谐社会也是性德的作用,本来社会就是应该和谐的,人人都顺著本性本善而行事,社会就必定和谐,这叫顺著本性。如果对父母双亲不能爱敬而却去爱敬别人,这就是逆著性德,逆著天下的人心,所以百姓就无所适从,他不知道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顺逆他搞不清楚,所以无所法则了,这个则就是效法,他不知道应该怎么个走法,应该学什么人。这是什么?天下所行的是逆道,不是顺道,天下之所以行逆道,是因为国家领导、天子他行逆道。所以百姓都是在看著天子,天子能顺著性德行事,百姓也就顺,民心也就顺,如果反之,必定会有灾难。所以唐玄宗在注解当中说到,「行教以顺人心,今自逆之,则下无所法则也」。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推行教化,《礼记.学记》上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国家建立政权,最重要的是什么事情?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使到人民在这个政权建立以后,开始进入正常的轨道,安居乐业。所以这个教育是要顺人心,人心它们是本善的,也就是说教化要懂得顺著本性本善。如果是逆了,今自逆之,逆著人心,也就逆著本善,下面的百姓就无所法则,就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会做错误的事情。结果?这就是下面经文讲的,「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这个在,在邢昺《正义》里面注解说,是「心之所在」,这人心就不在善,就变成恶。

当人心从善转成恶,这底下讲的,「皆在於凶德」,凶就是凶害,损害德行。这个结果必定是会招致国家的灾难,或者是天灾,或者是人祸,甚至可能国家政权都不稳固。我们看历史,朝代的更替皆是因为每个朝代的最后的这个国君昏庸,他不知道行善,荒淫无度,种种的这些问题出现,因此他的政权就被推翻,这就是所谓皆在於凶德。唐玄宗解释这个善、这个凶,他说到,「善,谓身行爱敬也。凶,谓悖其德礼也」,这是扣紧前面的经文讲的。「不在於善」,这个善是讲的身能行爱敬之道,爱父母、敬父母这是善,这是百善之先,孝道,如果不能够行善,这个善不仅包括身,也包括心,身要懂得敬和照顾、关怀父母,心是爱著父母,能够如此的尽孝,这必定是吉祥。如果不能够这样去行孝,这叫做凶德,悖其德礼,违背了道德、礼法。如果是国家的百姓都违背道德、礼法的话,这个社会就不太平,必定是有灾难。所以善的果报就是吉祥,不善的果报那就是凶灾。所以在一个国家来讲,最重要的是推行孝治、推行仁政,用教育来引导百姓能行爱敬之道,能够事亲,到事君,到立身,这样去学,这样去做,社会自然太平,天子可以垂拱而致太平。底下讲的:

【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这个『得之』也就是得到他的权位,就是说得志。如果是有损於道德、礼法的,有违背爱敬之道的,『君子不贵』,这个「君子」指的是古圣先贤,也包括社会上真正的仁人君子,他们不会稀罕这些。真正的君子淡泊名利,他对於这些权位、名利都看得是非常淡。就像孔子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如果是行不义,不义是不应该做的事情,而达到富贵,这种富贵,孔子看得像浮云一样。这浮云不仅是说他看得很淡,而且他知道这种富贵它是一种虚幻的,像云彩一样,很虚幻,不能够长久,昙花一现。而后来的这个果报必定是很凄惨的,正是《易经》上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行不义的、不善的,你看这个家族,它即使是富贵,富不过三代,后来必定是家破人亡。现今的社会我们看到,行不义的这个家,不需要三代这么久,都富不过一代,富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看到世界五百强的企业,这个五百强企业的名单上,这十年之中老在换,有的公司甚至破产、倒闭,你看十年就起这么多的变化。所以要想事业长久、家业长久,必须要行善,行善最重要的是行孝,用孝心来爱敬所有的人。一个企业想要长久,最重要的就是德,如果是靠一些不仁不义的,甚至不如法的手段而发起来的企业,这种企业必定是发得快也败得快。而企图用卑劣的手段谋取自己的暴利的,那些结果是报应也非常的快速。

我们看到美国在二00一年一家能源巨子公司—安然公司,它是世界第七大的能源企业,家当也很大,它是一个上市公司,结果公司的领导人,那些CEO,做假帐欺骗股民,欺骗社会大众,谎报利润,其实是自己贪污,做假帐,这是几个CEO在勾结起来的,结果后来东窗事发,这个公司很快的股价大跌。我记得是从原来四十多块钱美金一股,一直堕到不到一美元一股。股民完全对公司失去信心,大量抛售这个股票,使到数十亿的美金这些投资付诸东流,很多人因此跳楼,也很多人因此而失去职业,公司最后就倒闭。这个公司这几位CEO,死的死,坐牢的坐牢。有一个副总裁自己畏罪自杀,在汽车里用手枪对著自己太阳穴自杀。创立这个公司的一位元老,也是一个CEO,他因为受到刺激,心脏病突发,也就死掉。还有一位CEO,面临著二百七十多年的监禁,美国判刑累积的,二百七十多年,他这辈子坐牢坐不完,下辈子还得还。所以你看看,这叫做在於凶德。他们所贪图的富贵真的是如浮云一样带不去,真的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眼睛一闭,双手一摊,他带走了什么?什么都带不去。所以孔子把富贵真的看成是浮云一样,如果是靠行不义而得来的财富,得来的名位,「君子不贵也」,而且君子会嗤之以鼻,他会拒绝。唐玄宗的注解说,「言悖其德礼,虽德志於人上,君子之不贵也」。违背道德礼法的,虽然他得志,俗话讲的小人得志,所以君子不贵也,不稀罕。所以君子爱财也取之有道,这个道是符合道义的,真正心存爱民、敬民之心而去做这样事情。就像一个大公司的领导,要知道这个企业不完全就是他的,这个企业是属於所有股民的,这个领导人只是代理股民做经营,代理经营,代理人,所以他所做的应该是为股民负责,而不可以用欺骗的手段,这爱敬之心完全没有,所以做出这种损人也不利己的行为,损人决定不利己。所以这个安然公司的老总到最后得到什么利益?只有黄泉路上那种哀哭。所以君子所做的必定是符合道德、礼法的,符合道德、礼法的事情才做,有不符合的,哪怕是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名位,君子都拒绝,这就是一种爱敬存心。

《礼记》里面有一篇「大学」,四书之一,「大学」上面讲得好,对於「爱敬尽於事亲,德教加於百姓」这种爱敬之道,一个君子他首先要求自己。所以「大学」上讲,「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个有和无是什么?这是讲到道德,我们自己要先有这种道德,然后才可以要求别人来学著做。假如我们自己对父母不能尽孝,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尽孝?假如我们自己不能行仁、行义,不能够遵守礼法,怎么可能要求民众要做到这些道德?所以我们学君子先要求自己,特别是从事圣贤教育工作的人,要教导大众首先自己做到。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是讲到缺点,自己没有这个缺点我才能够去评论,才能够要求别人改正缺点,这个道理我们很容易明白,要想别人改过自己先得改过。就像很多父母抱怨儿女不听话,在晚上他也不能够及时完成学校的作业,老看电视,那么试问一问,家长他有没有自己首先不看电视?如果家长能够做到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自己不看电视,然后要求儿女不看电视,这就顺理成章,这就能够服人。做老师的也是如此,我们譬如说教导大家要和谐,心里面不能够有瞋恨、不平的念头,要学著处处忍让、礼让,这些品德都是圣贤的品德,温、良、恭、俭、让,我们自己要问一问有没有做到?能够自己做到这才能服众。所以我们讲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都能够懂得听其言、观其行,看你说得很好,可是你自己有没有先做到,你自己没做到大家也就不服你。乃至现在民主时代,所谓的选举国家领导人,这国家领导人也是他要自己有这种德行,才会有这种威望,他向民众所承诺的自己必须要先做到,要不然必定是威信扫地。所以《孝经》上,特别是「孝治章」和「圣治章」这两章,都是为治国者、理天下者提供很好的参考意见。

讲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如果是真的做出这种悖德、悖礼之事,他的结果、他的报应也是很惨的。我们看到《三国演义》里面给我们记载的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吕布,这是一员大将,很骁勇,真的是能敌万军,是一位难得的将才,但是这个人的品德不行,他是一个不忠不孝、反反覆覆、没有主见的人。你看他投奔董卓,认董卓为义父,这是父子的关系,吕布对董卓有没有行爱敬之道?当然这也是董卓没有德行,他也不能感召有一个好的义子,所以感召来的也都是忘恩负义之人。所以吕布对他也没有爱敬之道,都是有利可图的时候在一起,无利可图这就成为仇人。结果他们的这种品德,王允看在眼里非常的清楚,有机可乘,一个人德行有亏欠,自然就会招感灾殃。所以王允他把他收来的义女貂蝉,用美人计来挑拨离间,使董卓和吕布成为争夺貂婵的,互相成为仇人,结果吕布最后亲手把他的义父董卓给杀死。结果吕布他自己也没有好下场,后来被曹操给捉拿,曹操把他给赐死。所以不能爱敬父母他就不可能会爱敬他人,他得到的果报也是被天下人所憎恨,他的下场也就是死路一条。所以一个人他能不能够得到好报、得到善终、得到吉祥,德行是最关键,而不在於他的才华。吕布是难得的将才,他一个人,你看可以跟刘、关、张三兄弟来打,这三兄弟都打不过,可见得他的这种骁勇。但是只有才而没有德,这也是天地不能容他,这叫凶德,损了自己的德行,结果也就身败名裂。因此君子不贵,圣人必定是嗤之以鼻,轻贱、看不起这一类的人。一个真正的君子会怎么做?底下经文告诉我们:

【君子则不然。】

这个『不然』就是「不悖德礼也」,君子不会违背道德、礼法,他们会怎么做?经文上讲:

【言思可道。行思可乐。】

我们先看这两条。唐玄宗注解说,「思可道而后言,人必信也。思可乐而后行,人必悦也」。这是讲到一个君子他的言语要谨慎,该说的再说,不该说的不能说。所以我们说「三思而后言,三思而后行」。能够谨慎自己言语的人他必定是可信之人。所以人们相信的并不一定是能言会道之人,语言多了反而信用会减少。所以君子必定是慎其言行,在言语上尤其谨慎,所谓「敏於行而慎於言」,这个敏於行就是在行动上他可以快速、可以敏捷,但是在言语上必定是谨慎,他能够这样守口如瓶,言语谨慎,自然赢得百姓大众的信任。「思可乐而后行」,这是讲到他的行为要想想能不能够给大众带来欢乐,也就是能不能够利益大众,能够这样利益大众的大家必定是欢喜他、拥戴他。这是讲到言行两个方面。下来经文讲的:

【德义可尊。作事可法。】

这是讲到『德义』和『作事』两个方面,唐玄宗注解说,「立德行义,不违道正,故可尊也。制作事业,动得物宜,故可法也」,这是讲到要修养德行,立德就是要修养德行,行义就是做应该做的事情。刘炫,这是隋朝的一位大儒,他在注解当中讲到这个德和义是怎么个解法?他说「德者得於理也,义者宜於事也」。所以这个德、义,德就是得乎礼,就是顺著天理,合乎道理,这叫德,「义者宜於事也」,这个事情是应该做的,这叫义。「得理在於身,宜事见於外」,所以德是在内,义是在外,那个「理在於身」,就是我们凡事,凡一言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要常常想到合不合乎天理。我们做的事情,这是表现在外的,别人看得到的,这事适不适当,这叫立德行义。这个「不违道正」,就是他所行的都是正道,能够守住正道而不违背,因此得到大家的这种尊敬,「故可尊也」,大家尊敬他。所以《弟子规》上也讲,「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一个人得到人的尊重,最重要的是他有德行,不是看他的外表,貌高者并不一定赢得大家的尊重。什么是貌高者?就是这个人可能一表人才,外表好像是一个很难得的人才,但是他没有德行不行。或者是这个人有很高的学位,或者是他有很多的财富,或者是他有很高的名位,这些都是貌高者,未必能够赢得大家的尊重,人家尊重的是德行。所以一举一动,乃至每一个念头,都要观照看合不合乎天理、仁义。

下面说,「制作事业,动得物宜」,这个作,『作事可法』的「作」,就是造的意思,造立,这里讲制作,就是你所从事的事业,你的所作所为要看看适不适合。动得物宜,就是所动的,所做都必须要适宜的,这样才能够使人效法,这个法是效法,跟著你去做。这所说的是很广泛,大至你的事业,小至你一言一动,都要想到能不能够为大众做个好榜样,能不能够给大众效法,这是君子常常念著的。下面经文讲:

【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这个『容止』就是讲的礼容和举止,「容」是一个人的容貌,容貌它要讲究礼。譬如说我们穿衣服,穿衣服也要守礼,大大方方,要干净,「衣贵洁,不贵华」,不一定要华丽的服装,但是要清洁,「上循分,下称家」,符合自己的身分,得体的。这个容貌也表现我们的内心,如果是我们穿的这个衣服邋邋遢遢的,这表示我们内心里面也是没有那种恭敬。还有如果是穿衣服穿得很暴露,现在我们看到社会上有一些女孩子穿的衣服露的太多,这个容止不可观。儒家讲的,要有威仪三千,这个威仪就是人的这种仪表、举动、形态,都要合乎规矩、合乎礼仪,这就『可观』,「可观」就是能够看得过去,能够值得人效法。包括人的举止,一举一动,我们说这都是跟他所受的教育关联起来的。所以古来批评一个人最重的批评是什么?这个人没有教养,那是最苛刻的批评。所以一个人他举止动作有教养的,这就是什么?让他的父母也得到荣耀。人家赞叹说这个人很有教养,你看,谁教他?谁养他?父母,把他父母都赞叹了;也把老师赞叹了,老师教导他的。如果说他没教养,就等於骂他的父母、骂他的老师,所以这自己就是不孝、不敬。『进退可度』,这也是讲到一个人的动静,他的一言一动,或者是静止,他不管是在动中还是静中,都是不越礼法的,符合礼仪、符合法度。在唐玄宗注解当中我们看到,他是注解得直捷,他说「容止,威仪也,必合规矩,则可观也」,这是刚才讲到的,「进退,动静也,不越礼法,则可度也」,这个「不越礼法」就是不违背这个礼仪和法律。这个进退我们在从小就应该学习的,所谓进退应对,在小孩子童蒙时代就要学习所谓洒扫应对、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培养好这种礼法的这种观念,处处一举一动都能够想到礼法,这样的行为我们说这是「可度」,可度就是值得人的评价,值得人的赞叹。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的经文:

【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用什么来『临其民』?这是讲到君子,尤其是一国之君,国家领导人,当然它也包括广泛的,比如说一个企业,企业领导人,如何临其员工?这个「临」是对待,领导、老板如何对待员工?在一个学校里,校长、老师如何对待学生?一个家里面,父母如何对待子女?这是同样的道理。君子如何来「临其民」?唐玄宗他在注解当中说到,「君行六事,临抚其人,则下畏其威,爱其德,皆放象於君也」。君子他能够行以上的六事,这六事是什么?上面经文讲的,『言思可道』,这第一个,第二个是『行思可乐』,第三个是『德义可尊』,第四个是『作事可法』,第五个是『容止可观』,第六个是『进退可度』,这是六事。一位君子能够行此六事来临抚其人,其人就是他的百姓、他的下属,就是民的意思,一个人自己能够如此去修身,他必定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他在家他是临其儿女,用这个六事,自己的修为来带动家人,共同把这个家建设得非常的和谐,人人遵守礼法;如果他能够治国,他也用这六事来让全国人民和谐相处,共同遵守礼法。所以这经文讲的,『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这就是玄宗在这里讲的,「则下畏其威」,这是下面的包括自己的臣子、包括百姓,都敬畏这位领导人的威德,这个畏是敬畏的意思。「爱其德」,这是又敬畏他又是爱他,为什么?因为他是有德之人。真正这位有德君子,古人讲的「不怒而威」,不是要靠自己发脾气显威风那才叫威,不是,他有德,处处所行的符合礼法,做到无懈可击的这种境界,人们对他由衷的敬爱,所以他的威严也就自然形成,威严是大家尊敬他,在他面前也不敢造次,他的德行受到大家的爱戴,哪怕不在他身边也常常思念他、仰慕他。所以能够「则而象之」,这个则就是法则,学习他,像他是像他那样。「皆放象於君」,这就是效法这一位君子、这一位领导,他太有德行。所以有德的人自然就有这种威望,这个是自然而然,不是他自己想求的。想求这已经落到名闻利养之心,他的德行就自然不能圆满,那怎么能够得到百姓的爱戴?所以他是无求之心,自然做到,得到百姓的爱戴、尊敬,而能够效法他、学习他,跟他做得一模一样,这就等於治国、平天下。所以底下经文讲的: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所以他治理国家那是很容易的,为什么?因为他有真实的德行,人们由衷的爱戴他,而且敬畏他,他所推行的德教、教化,人人都爱听,人人都依教奉行,所以『能成其德教』,这个德教就有成果,成果是什么?天下和谐。『而行其政令』,这个政令是一个领导人他要推行他的政策,下达的指令底下人都会奉行,不折不扣的奉行,没有意见,为什么?因为从上而下都敬慕他,他所说的大家都乐意认真的奉行。所以在《论语》当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己要做个好样子,有真实的道德、学问,你不待发布命令,底下的人也都已经明了你的意思。怎么做?跟著你做,你提倡孝道,孝养父母,你自己先做到,大家也就跟著孝养父母,你能够尽忠职守,大家也就跟著尽忠。所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我们自己先做到,这百姓、这民众也就跟著做到,这个和谐社会,这也是政令,大家也就不令而从。所以关键在於自己身先要修正,己身不正,虽令不从,发布的命令也得不到下面的响应。所以「大学」里面就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重要,修身就是修德,自然可以使号令容易下达。最后「圣治章」以《诗经》的一句话做为结束,这是《孝经》当中很多章都是用这种体例,这也是做一个总结。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唐玄宗注解说,这个『淑』就是善也,『忒』,差也,这个「淑」就是善的意思,淑人就是善人,善人、君子。『其仪不忒』,「不忒」是不差,所以这是「义取君子威仪不差,为人法则」,所以这个正人君子,他具足德行、具足威仪,从内到外都是让大家敬仰、效法,所以把他做为一个法则,学习的榜样,甚至他凡出一言、行一事,都成为大家的准则,这个就是德行的招感。领导人如果能够以这样的一种修为来治国,必定是和谐社会能够达到。所以《孝经》当中讲究的就是和谐社会之礼,这就叫「圣治章」,这是圣治,圣人治理天下都是这样做的。所以我们很相信现在国家领导人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可以落实、可以实践。下面我们来看底下第十章,这第九章「圣治章」讲圆满了,我们看「纪孝行章第十」,首先我们把经文读一下: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这「纪孝行章」是在「圣治章」之后,「圣治章」为我们说明如何来治理国家,所谓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关键在於君子正己而后化人,先自己行爱敬之道,以爱敬之心待人,自然能够感化全国、全世界的百姓,同归这种大治,这就是夫子理想的大同世界。这种大道理我们了解以后如何来落实?落实是每一个人都要去落实的,不仅是说领导人要落实,是每一个人都要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都要以修身为本,而修身、修德关键在於行孝。所以此章「纪孝行章第十」是教导我们具体如何行孝的。我们来看这个经文,『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我们先看,这一句一句的来看,『子曰』,就是孔子说的,说完「圣治章」以后,下面讲具体该怎么落实,也就是说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该怎么落实?落实在我自己,和谐世界从我做起,我从哪里做起?从行孝、从事亲做起。所以孝子该如何事亲?这底下为我们讲了五条,所谓『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是讲的居、养、病、丧、祭这五个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这很具体。首先我们来看「居则致其敬」,我们来详细的开解。这是讲到在家,对父母双亲要致其敬,这个敬是对父母由衷的敬意,尊敬父母,而且要致其敬,致是做到圆满,内心里完全真诚的、没有丝毫保留的、没有丝毫的虚伪,这样的一种敬意就叫致其敬。

我们看到二十四孝里面有一则故事,宋朝的黄庭坚,他是北宋的一个大学问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他在朝廷里面也担任重要的官职,他是做太史的官职,所以他也是所谓的德高望重,名利都是非常的充足,家里条件很好。可是黄庭坚侍奉他的老母亲非常的尽孝,他母亲是一个很喜欢干净的,喜欢到一点肮脏的东西都受不了。所以黄庭坚每次下朝,每天都为他母亲清洗马桶、尿器,家里很多佣人,这些佣人都希望能够帮助主人去做这个事情,但是黄庭坚坚持自己做,因为他怕家里这些佣人可能做事比较马虎,洗这个尿器洗得不干净,就会让他的母亲生烦恼,因此事必亲为,一定要自己来做,这是让他母亲生欢喜。你看看,像黄庭坚那样的,我们说是大人物,享有很高的名声,家境也很好,但是这些小事都要亲力亲为,而且不是做一天、两天,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去做。所以他的这个孝心我们能够看到,这是对他母亲的致其敬,真正恭敬,不认为自己是所谓的名人而嫌弃做这些事情。所以后人评论黄庭坚说,「此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这个大人就是伟大的人,伟大的人他是什么人?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人。赤子就是刚生下来的婴儿,赤条条的小婴儿,你看他对於父母那种爱、那种依恋,完全出於赤诚。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这种赤诚的孝心保持一生不改变,这个人可以称为是大人,他不失其赤子之心。所以这个大人是什么人?伟大的人,伟大的人并不一定是要名位很高的,而在於他能够一生保持他的赤诚孝心,而且能够把这种孝心发扬光大,这就是圣人。他能够用对父母的这种孝心来对待一切人,这样尽孝,这就是圣人。所以我们说「居则致其敬」,在家里给父母恭恭敬敬的做些事情,哪怕是做洗个尿罐这种小事,这都是体现出他的孝心。

实际上洗个尿罐的事难道是小事吗?孟子说得好,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什么事是真正大事?真正的大事叫事亲,侍奉父母,样样事情都是大事。所以尽孝里头没有大小事的分别,纯是一颗孝心去做事就是都是大事,而且是伟大的事。为什么是伟大的事?因为这些事当中能够显出圣贤人的存心,显出天地之德,孝是天地之德,是圣人的存心,孟子讲「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尧舜是圣人,圣人的存心就是孝悌。所以我们看到黄庭坚之所以他能有这样的成就,没有别的,他德行有这么高,所以他成就就有这么高。他能心心念念想著父母,他的事业就能长久,他的美名就能垂於青史。古人讲「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一个河流、流水它要有源头,源远才流长,木就是树木,它要有根本,有了根本的树木它才能够枝繁叶茂。对於一个为人子的人,什么是他的水源?什么是他的根本?父母,对父母能够念念不忘,这个人没有忘本,他的事业他能够有源泉,能够有很深厚的根基,因此他能够长久。所以我们讲,他有这样的德行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名望,才会有这样的事业。无独有偶,跟黄庭坚相类似的这个例子在近代我们也看到,这是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陈毅,陈毅他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帅,在建国以后他当过外交部长,有一次他从国外出访回来,回到家乡第一件事情,去看他的母亲。这一位受到举国人民爱戴的、尊敬的元帅,回到家里,在他母亲床前也像小孩一样依偎在他母亲身边,他母亲一开始没有知道他要回来,预先没有准备,看见他回来之后,说自己床上很脏,衣服不要弄脏了,可能是他母亲床上可能有一点屎尿,不干净,他母亲马上叫著陈毅,说你不要坐到床上来,你坐到对面椅子上,不要把你衣服弄脏了。结果陈毅一点都不在乎,一下子就坐到他母亲床边,安慰他母亲说,妈,我是你儿子,然后指著他自己的太太说,她是你媳妇,你现在睡的床我们还能嫌脏吗?我从小都跟你一起睡。於是就拿著老太太的内衣、内裤拿出去洗,亲手洗。这是陈毅也给我们表演出来,正如黄庭坚那样,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所以他的福报才有这么大。一个人的福要跟他的德相对应,相应这个福才长久,如果有福而没有德行,这个福就不长久,很快他的福就享尽。

孔老夫子他对於「居者致其敬」这个敬很强调。在《论语》里面有两段孔子跟他学生的对话,孔子有一次跟他的学生子夏讨论孝道,子夏来问孝,孔子回答他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要孝顺父母,最难能可贵的是在父母面前保持著这种和颜悦色,色难,和颜悦色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如果心里没有那种由衷的敬意,他就很难表现出那种和颜悦色,特别是在对年迈的父母,很可能就会表现出来那种嫌弃、不耐烦,所以诚敬之心没有那就不能称为孝。所以孔子这下面说的,哪怕是你能够给父母给长辈效劳、服务,「有事,弟子服其劳」,就是有事情的时候,需要你帮助的,做晚辈的,弟子服其劳,这个弟子既包括儿女对他父母服其劳,也包括学生对他老师。事亲和事师是一个道理,在家里能够孝事父母,在老师那里才能够为老师服其劳,事师,所以师道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有酒食,先生馔」,这是什么?有吃的、有喝的让长辈先吃。能够做到这一点,现在人看已经算不错。父母叫你做事你就去做,吃饭也有一个长幼有序,给他们先吃,为他们服务,这是真的叫孝吗?曾是以为孝乎?在这个形象上表现出这个样子出来,但是如果内心里面不是真正的恭敬,那就不能称为尽孝。所以这个色难就是和颜悦色,可贵,内心的诚敬最难得,所以孔子非常强调这个敬。

孔子对他的学生子游也讲过另外一番的道理,子游来问孝,孔子回答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能养(音样),这个养是读去声,「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现在的所谓的孝子,今之孝者,都认为是什么?是谓能养,养就是孝养父母,主要是指用物质上的东西来供养,给父母钱,给父母吃的、穿的、用的,这样来养活父母。「至於犬马,皆能有养」,孔子说这个犬马,这是家畜,这家畜皆能有养。这里有两层意思,两种说法都很好,第一种说法是说现在的所谓孝养父母的,以为就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为父母服其劳,服务那就叫做能养。可是你要知道,家畜也能够能养,它也能够为家里主人服务。「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心里没有那种敬意,这个爱敬的心没有发出来,那么跟犬马,做狗的、做马的这些家畜它们那种能养跟子女的能养有什么区别?这是讲的一层意思。第二个说法也很好,他说现在的儿女以为能够养活父母那就叫尽孝,至於犬马,犬马是我们说的养的这些动物,现在人你看他都养一些宠物,在家养狗的,有富贵的家还有养马的,这都是宠物,养这些宠物也是养,如果对父母不恭敬,试问一问,养父母跟养宠物又何以别乎?有什么区别?所以这是强调恭敬心的重要,如果没有恭敬心,孝字也没有。

我们看到两年前有一个广州的报纸报导,这是在母亲节前夕,记者都出去访问,问一下那些即将要过母亲节的母亲,也问问这些母亲的儿女。首先问问这些儿女,说母亲节快到了,你们想要如何来孝敬你们的父母?给你母亲要做些什么样的孝敬?很多儿女回答说,我要给我的母亲买一部进口车,或者说我给我母亲买一栋楼,这都是有钱人,大老板,或者是说给母亲多少多少钱等等,然后再去采访这些母亲,结果母亲的回答跟儿女的不一样,没有母亲说希望自己儿女给她买名车、买洋楼,倒是不少母亲说,我就希望我那个儿子做生意别那么忙,这个母亲节周日可以陪我吃一顿午饭。你想想,从母亲的回答当中我们就能晓得,大概是这个忙生意的儿子很少回家里跟她母亲吃饭,所以只是用物质上面的供养,没有体恤父母的心,那种对父母的敬意没有出来,岂能够说是尽孝?我自己也想到在过去在美国留学当中,母亲希望我尽快的拿到学位,完成学业以后这就能够很好的工作,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立志,所以学习也很努力。我当时四年就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位,成为我们学校完成学业最快速的学生。在美国读书的四年期间都是过著比较清苦的生活,当然比起过去人,像范仲淹苦读,这种我们算不了什么,可是对现在人来讲,我们留学的生活也是算是清苦的。譬如说我们八个中国留学生一起住一个公寓,那个是最便宜的一个公寓,离学校也最远,在公寓里面我们都不肯开暖气、冷气,冬天冒著寒冷,夏天忍著炎热,这么省著钱。甚至有一位同学他用过的高压锅,用了四年,他的那个高压锅上面的锤子都没有了,都不高压了,我也捡回来用。为什么?因为父母工作收入是比较单薄的,所以我们就要省吃俭用,靠著自己的奖学金来维持学业、维持生活,而且我还给父母每个月寄钱。

记得第一年的暑假,我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买了一张机票飞回来探亲,当时因为省惯了,所以处处都想著如何节省。在临走之前就想到自己的头发长了,长了之后要剪,要留著回国到我们家附近的一个理发店,你看五块钱人民币就能剪一个头发,在美国在理发店至少得十二美金,相当於人民币一百块钱,所以自己心里就打好算盘,把头发就留得长长的,回国再剪。也买了不少礼物,第一次回来探亲,出国留学一年多。回来也是经过好几次的转机,我是在路易斯安那州读书,经过达拉斯转机到洛杉矶,从洛杉矶飞到香港,从香港再坐直通车回到家乡广州,三十多个小时,也是风尘仆仆。走到家门口,这也是因为旅途这种风尘,样子也都是脸也比较黑,头发又很长,真的像个小乞丐一样,结果回到家敲门,母亲早已经在家等候,听到我叫门,她赶紧开门。我见到母亲就向她一鞠躬,向母亲道好,说我回来了,「出必告,反必面」,先向母亲问好,鞠躬以后一抬头看到母亲的样子,心里就愣住,一愣,因为看到母亲她的头发梳理得特别的整洁,很整齐。母亲把我让进家里,给我端上热茶,跟我讲,说茂森,我知道你今天回来,我昨天特地去剪了个发。当时我听到母亲这么一说,内心里觉得非常惭愧,非常内疚,因为想到母亲那种心,一年多没跟孩子见面,见的第一次面,要给孩子看一个好形象,让孩子在美国留学当中他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知道母亲在这边生活得也很快乐,可是我自己的心就不是这么想,我心里盘算的是理发哪里的价钱比较高,哪里的价钱比较便宜,盘算著差价,没有真正把敬父母的这个心放在首位,没有想到要拿出最好形象来给母亲看。所以常常想到自己的过失都会流下眼泪,很惭愧,「居则致其敬」就没有做得好,内心里你看竟然把利益放在孝亲之上,所以敬意就没有了,怎么能够称为尽孝。因此在物质上供养,能够给父母寄钱当然是属於孝心,但是关键在於致敬,如果能够在物质生活上满足父母需要,而对父母没有敬意的话,那就是孔子在批评我们的,「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父母如此,对老师、对领导也都是如此。这个孝心扩展到对老师,那就是对老师的尊敬,扩展到对领导,那就是对领导的尊敬。所以在家里养成这种敬意,才能够在学校尊敬老师,出来社会自然能尊敬领导、长上,能够尽忠。

底下我们继续看孝子事亲这五个方面第二方面,所谓「养则致其乐」,孝养父母关键的就是让父母欢乐。所以孝亲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孝养父母之身,这主要是在物质生活上能满足父母的需要,养身。能不能说是尽孝?不能。还要养父母之心,就是让父母快乐。还要养父母之志,父母的志向我们要达到,父母所希望我们做到的我们努力去做到,这是尽孝,这真正让父母欢喜。养父母之心,在二十四孝里面有一位做得非常好,老莱子,他能够悦亲。这是一位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老人,他姓莱,叫老莱子,七十多岁,他的父母已经九十多岁,可是他为了让父母亲高兴,忘却了年龄的年老。所以每天老莱子就在他父母跟前扮成小孩那样又跳又蹦,还在地上打跟斗,让他父母看到很欢喜、很高兴,这是悦亲。这是老莱子他很体贴父母的心,用自己的这种像小孩子一样的行为,来帮助父母忘记自己年迈,这一种存心难得。所以我们看一个人,这是孝心,要从他的事上、行为上去看。一般讲说,老莱子他这么做好像有失威仪,跟《孝经》里前面讲的「容止可观,进退可度」好像是不相同,不是,你要看他的存心,他的存心是真正为了父母,让父母欢喜、欢乐,这是养父母之心,这就是难能可贵,所以他能够记载入二十四孝当中。我们现在这个做儿女的,有没有常常想到帮助父母开心?如果能够像老莱子那样常常能够体贴父母,让父母高兴,这种孝心、孝德就是难能可贵。父母并不在乎我们对他供养的多少,真正在乎我们对他的这分存心。

我记得我在美国留学期间,当时为了补充一点生活和学习的费用,在第一年的暑假我还去打了工,在美国北部明尼苏达州在一个游乐园当中卖棉花糖,这棉花糖吃起来很甜,可是制作是一个苦事情。它是一个机器,这个糖注到机器里面把它搅出来搅成丝,用一个纸棍把它一卷,就成为一个棉花糖。在游乐园里有很多孩子他们很喜欢吃这些棉花糖,所以游乐园就给我们工资,当时一小时是六块三毛五美金,让我们在那里工作,专门做棉花糖。

为了让游客不受到棉花糖机器噪音的影响,我们当时都在一个玻璃窗密闭的工作间里面来做这个棉花糖。从早站到晚,工作十几个小时,当时也很劳累,因为我从来没有这么干过活的,对我也是一个挑战。当时我们的一些中国留学生在一起租了一个附近的公寓,每天自己做饭,然后带到工作地点,一直到晚上才回来睡觉,屋子里也没有桌椅、没有家俱,我们都睡在地板上,就这样的艰苦、朴素的生活,我们熬了三个月。当时我记得也挣了三千多美金,这是净收入。当时我就给我母亲寄了一千美金来孝敬她,结果她非常欢喜,她欢喜的并不是说我供养的钱的多少,当然这钱也是她有生以来收到的最大的一笔外汇收入,这是到那时候为止第一笔最大的外汇收入。她把儿子的供养分成好几份,有一份买了很多礼物,来跟亲友们分享孩子从远方寄来的供养给母亲带来的欢乐,另外有一份寄去给希望工程捐款,也帮助很多失学的儿童他们的生活费。母亲非常高兴,高兴的是在远隔重洋的儿子能够心里老想著对父母孝敬,这是给父母带来的欢乐。所以我跟我母亲真的是母子之间可以说是非常的融洽,没有丝毫的代沟,我每个礼拜,我那时在美国,都给我母亲打电话,每两个礼拜都写信,一起交流、沟通,我向母亲汇报我的生活、工作、学习,让母亲安心。所以我们要学习「养则致其乐」,养父母之心比养父母之身更难得。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这一段还没有讲完,下一次我们继续来学习。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三集) 2008/7/14 华严讲堂 档名:52-266-0013

更新于:2023-07-15 09:02
最后修改时间:
文章相关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