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超市

“商人信佛热”现象

做一个有钱的修行人,难道不好吗?有钱了,才能自立于世,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急难中的人。用证严法师的话来讲,就是“银行里有钱,心里头没钱”。在海航集团大厦,走进大堂..

做一个有钱的修行人,难道不好吗?有钱了,才能自立于世,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急难中的人。用证严法师的话来讲,就是“银行里有钱,心里头没钱”。

在海航集团大厦,走进大堂正中央就可以看见一尊很大的木雕佛像,传言海航所有工作人员的胸牌都是专门找名刹高僧开过光的。

而海航董事长陈峰也喜欢阅读佛家经典,他办企业的宗旨“精进人生,造福众生”就是从佛典中演绎而来。 佛法教义推崇“慈”和“悲”,主张“自利、利他”。他每天用蝇头小楷书写心得体会,起名《参禅随笔》。陈峰自己说过,每到夜深人静,便参禅入定,遁入空灵。他说自己是“晚上出世、白天入世”。不过白天他也喜欢盘腿打坐,有海航人士透露,甚至在飞机上也不例外。而日常,陈峰也经常会找同事们与自己一块打坐。

凤凰卫视董事长刘长乐也是个著名的佛商,路过有佛寺的地方他都要礼拜,功德箱前总要捐些钱。他曾投资创立了一个佛教文化数据库,用电脑把所有佛教文化的信息储存起来。此举得到了中国佛协会会长赵朴初的赞誉。

在青岛双星总部,意想不到的是迎面矗立着一尊大弥勒佛像。面对各界非议,双星集团总裁汪海是这样解释的: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能为双星所吸纳。双星的员工大多来自于落后地区,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到工厂就是打工赚钱,还不太容易接受“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之类的教育。

所以汪海就提出“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一下子把企业领导与员工的心愿统一起来了,双星产品合格率达到99.99%以上。他还说,佛教里蕴藏着优秀的思想文化,如它提倡的道德、觉悟、敬业等精神就很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佛教宣扬的“普渡众生”与我们提倡的“为人民服务”有共通之处。

商人信佛学佛,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为数不少的企业家有着宗教信仰或者对宗教文化感兴趣,他们或虔诚信仰,或以之修身,或用之企业经营,且大多成绩斐然。

在商业经营和佛教理念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一种需求和关联?

信佛的缘由

香港佛教联合会常务董事杨钊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作为上市公司旭日集团的董事长,他在驰骋于商界的同时,大力支持许多佛教活动。对于办企业,他显得轻描淡写,未有多提,却很乐意与记者分享自己皈依佛教的心路历程以及多年来平和与富足的精神收获。

因为年轻时的勤奋努力与经营牛仔裤生意有道,杨钊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已赢得“裤王”美誉。那时才廿多岁,事业有成,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然而,对人生旅途的迷惘感即随之而来。杨钊坦言,若以金钱衡量物质生活,那时所拥有的财富够一家人受用一世。

但是,人来到世上是否只为有三餐一宿的温饱生活?若是继续赚更多的财富,求取更大的名和利,真正能用到自己的身上的又有多少?辛苦工作,劳心劳力又劳神的目的是什么?在他事业开始有成就的时候,他就不断地在思考这些问题,并且试图从身边的亲友中寻求答案,有人建议他尝试从宗教信仰中去追寻答案。

“我用了数年时间去了解各主要宗教的教义精神”,有一次,虔诚佛教徒的叔父给了他两本阐论佛教教义的专著——《佛教真面目》及《佛教要论》,在用心阅读后,他从中领悟到佛家度一切众生,帮助众生去除烦恼的慈悲心。

“继续赚取更多的财富或许对自己并不需要,但还有许多人有需要,我可以更好地利用金钱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年轻的杨钊从佛家教义中悟出助人为善,感受到佛陀发愿普度众生的慈悲心。“既然我有助人的微力,何不以己之力帮助别人?”

随着对佛家思想,佛教精神的认识及体会日深,杨钊将度人向善,助人即助己的理论付诸实践,成为自己的人生信仰,亦成为他丰足的精神财富。他于1981年正式皈依佛门,并大力支持香港佛教界的许多慈善活动,例如医院、学校、老人院等。

“众生平等,就不应该有斗争,佛教最重因果,不断争斗之下,只会应了中国先贤总结出的言简意赅的那句老话: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从自己的体会出发,不同人斗争,首先不要自己同自己斗争,才能达致内心平和,不会时时对周遭环境不满意:一切从平和出发,自然能创造出和平的生活环境。

杨钊的兄弟杨勋也信仰佛教,杨勋是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旭升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国内的一些品牌长期以来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社会效益问题,这是需要调整的。”

真维斯有限公司与其他名牌企业不同之处很明显的是不做广告,而是进行社会公益活动、捐助慈善事业等以回馈社会。杨勋认为这些活动收到了许多意外的效果。对于真维斯这个品牌效应产生了很大作用。

当然,这些做法与他的个人信仰是有极大关系的。杨勋14年前就皈依佛门,成为佛教徒,坚持不吃肉食。他相信因果报应,所以积极从事慈善活动,也对运气这类东西有特别的感触。

杨勋与现代很多企业家对佛的信仰是不同的。由于功利思想在市场经济中的极大发展,很多企业家抱着守财的观念,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面对宗教。他们也拜神求佛,但只是将此作为工具,而没有从内心接受佛法理念。

佛教理念与企业经营

现代人喜欢把商场比作战场。既是战场,必定硝烟弥漫,你死我活。于是,整天与人勾心斗角,学狡猾、斗心眼、使毒计。倘若长期处在这种高压环境中,必然心情紧张、疲劳、烦躁,哪里还能享受生命内在的自在、喜悦和安祥?如此引申开来,不仅商场如战场,更有情场如战场、考学如战场、晋升如战场……人世间,岂不是处处战火纷飞,永无宁日?

为此,记者专程赶赴苏州西园戒幢律寺,采访了一位大德高僧——济群法师。

济群法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至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参学任教,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教学之余积极致力佛法弘扬,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港台及欧洲、澳洲等地。此外,出版发表各类著述、论文百余万字,如《真理与谬论》、《菩提心与道次第》、《济群法师谈人生》等。

在西园戒幢律寺一间独居的禅房里,法师一袭僧衣,盘腿打坐,一副对联巧妙地嵌入了法师的名号,“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法师身前的小几放着茶道的全部用具,旁边香炉轻烟丝丝缕缕,合十见礼,彼此坐下,法师目光清亮、微笑祥和,斟泡手法娴熟优雅。

以商场如战场的心态来经商,不论客观上是赚钱还是亏本,都绝不能算作赢家。因为他已把人生本应享有的自在、喜悦、安祥输了进去。而这个成本,是我们赚回再多的钱也无法弥补的。就像我们把一生享用不尽的自家宝藏投资出去,却只换得刚够十年、一年使用的衣食,值得吗?所以,我们不要只看自己眼前得到了什么,还要看自己为此失去了什么。切莫在不经意间,做了人生最大的输家。就像明珠弹雀那样,在得到麻雀后,才知道,自己失去的价值,远远甚至于所得的这一点点。

如果经商赚钱不能增加人生的幸福感,那赚到的钱又有什么用呢?钱可以买到衣食,但买不到满足;钱可以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快乐;钱可以买到环境,但买不到欣赏、享受环境的心情。在这个世间,凡是钱可以买到的一切,无论多么昂贵,都是有价的,也是无法永远拥有的。我们一无所有地来到世间,几十年后,还是两手空空地离去。在此过程中得到的一切,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哪一样,是我们可以带到来生的?唯有那些无法买到的,才是人生最可珍贵的无价之宝,是任何人无法从我们身上夺走,也无法直接给予的无价之宝。

无论经营什么企业,都可以在利益自己的同时,利益他人,利益社会。事实上,也唯有切合社会民众的实际需求,企业才有不断生长的空间和土壤。这种需求越长久、越稳定,企业的生命力才能越旺盛。作为一个企业,如果真正将这种需求放在首位,本着与众生广结善缘的宗旨,同时在技术质量上严格把关,那么,即使不去有心竞争,也必定能将企业办好,也必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佛法认为,世间一切都离不开因缘因果的法则。有好的因,必有好的果;有真心的付出,必有丰厚的回报。同样,若以商场如战场的心态去经营。这个因,也必定使我们四面树敌,处处碰壁,陷入争斗不休乃至互相残杀的战场。即使在争斗中暂时领先,也很可能为自己树立了更多的竞争对手,更要时时面临潜在的威胁,不敢有一刻放松。那样的人生,何其辛苦?

那么,佛法又能为企业经营者带来什么样的启迪呢?首先,佛法能帮助我们认识到,什么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明确这一目标,所做的一切,才会使我们逐步接近这个目标,最终心想事成。如果定位错误,无论怎么努力,幸福都在遥遥的彼岸,可望而不可即。

其次,佛法能帮助我们调整心态,以放松、从容而又健康的精神面貌面对各种机遇,迎接各种挑战。对于多数人来说,往往会因定力不够而被环境变化所左右,遇上小小挫折便乱了方寸。在商场上,如果不具备处变不乱的心理素质,即使创业成功,也很难坚持下去,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事实上,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因为缺乏心理素质而一败涂地者,早已不在少数。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才能、技术、资金、机遇一样,也是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这也是各类禅修中心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以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的教界、学界也开始举办面向企业家的禅修班、人文班,使他们通过这种全新的充电方式,全面加强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从容应对外境,在变化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其三,佛法能帮助我们找到自身定位。一个明确自身定位的人,才能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否则,往往会在幻想中蹉跎时光,在潮流中迷失方向。我们能够在人生道路上立定脚跟,就不会因小本经营而自卑失落,也会不因身家亿万而不可一世,更不会因奢侈腐化而导致乐极生悲的结局。虽然各人因福报、机会等种种因缘而有不同的生活境遇,但只要我们找到自身定位,无论做什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幸福。

其四,佛法能帮助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内,可使企业内部团结合作,具有活力。对外,可将竞争对手转化为激励自己上进的善知识,而非潜在或公开的敌人。同时,以真诚守信的品格在客户和同行中树立良好信誉,不断赢得信任。倘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无论在内部还是外部,都不可能出现障碍事业发展的阻力,正所谓“得道多助”,“仁者无敌”。当企业经营进入这种良性循环后,不仅事业能够稳步发展,生活也能自在、喜悦、安详,就不会顾此失彼,因为工作而影响生活质量。

巨富之后,幸福在哪里?

商人们为事业操劳,为家庭操劳,为拥有更多的财富操劳,无非是为了过得更幸福。然而,在拥有巨额财富之后,幸福是否如期而至?在表面的风光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够确信自己懂得并已找到幸福?能够确信自己正在探寻幸福的道路上迈进,而不是误入了完全相反的方向?很多时候,世人眼中的成功,对成功者本人,未必就能带去满足。即使有,也未必是长久、稳定的满足。如果满足尚不可得,遑论幸福?

物质和财富是否是人们抵达幸福生活的唯一手段?人们在没有事业、没有财富时,往往会将事业和财富当作幸福的保障。事实上,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我在弘法过程中,遇到过许多事业成功人士,有着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财产,可是他们连人生最基本的快乐都不能正常享有。拥有豪华别墅,却不能安然入眠;面对山珍海味,却食欲全无……在旁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华生(华生博客,华生新闻,华生说吧)活中,他们又何尝体会到幸福的感觉?

人类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怎样才能生活得快乐?首先,我们要回归自然,学会享受自然的给予。大自然的一切:新鲜的空气、纯净的蓝天、迷濛的烟雨、柔和的月光、连绵的青山、潺潺的流水……这一切就在我们的周围。大自然的美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接近生命的本质。只要我们把心事放下,随时都可以在自然的怀抱中获得自在;只要我们把欲望放下,随时都可以在自然的馈赠中获得滋养;只要我们拥有平常心,不必付出任何的代价,就可以享受广阔的天地。

其实,物质条件只能用来衡量我们的生活水准,和幸福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当商人们拥有了丰厚的物质条件时,幸福是否就会随着豪宅和名车一同到来?如果幸福和物质条件能成正比的话,那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一定是最幸福的人。可事实远非如此。世界上有很多富有的人,一生为财富所累,他们的生活中并无幸福可言。而另一些人,虽然物质条件很简陋,但一样可以怡然自得地生活,可以在最简陋的条件下找到人生的幸福。

我们又常常将幸福建立在一个未知数上,建立在我们不曾实现的人生目的。幸福在哪里?我们盲目地追逐着。当我们没有成家的时候,会觉得成家是幸福的基础;当我们没有孩子的时候,又会觉得孩子是幸福的源泉;当我们没有地位的时候,会将显赫的社会地位当作幸福的保障;当我们工作繁忙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能够闲一点会很幸福;可有的人过得太清闲了,看到别人生活得很有目标,又会觉得忙忙碌碌才过得充实。

我们所理解的这些幸福,只是相对自身现有的生活状态而言,同样不具有幸福的本质。所以,当它们真正实现的时候,能给我们带来的,也仅仅是由于暂时满足而产生的相似的幸福。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我们的满足是很短暂的,新的欲望很快会产生。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享受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只有失去之后才会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假如有一天什么都有了,好像人生也因此失去了奋斗的目标。

现在的人,物质条件远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优越,但很多人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并没有因此而产生幸福的感觉。相反地,因为心灵空虚而去寻找刺激,因为生活无聊而去吸毒,因为对人生的厌倦而去酗酒闹事,并由此造成了诸多社会问题。

心,才是苦乐根源

当我们了解到这些之后,便会发现,所谓的人生幸福,并不仅仅是外在的东西,更不仅仅是改善物质条件就能抵达。幸福的产生和建立,离不开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健康的心态和对幸福的正确认识。物质只能造就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还需要有相应的心情去享受,所以,良好的心情是幸福产生的基础。

我们要追求幸福,还需要找到不幸产生的根源,只有在生活中消除一切与幸福相违背的因素,才能获得幸福。我们常常觉得人类的不幸和烦恼是来自客观环境:物质条件的匮乏,他人对我的伤害……我们总在哀叹世界的不公平,人生的不如意。可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所产生的结果也大相径庭。所以,真正对我们构成伤害的并不是客观的环境,而是我们的心,是我们对客观环境的主观认识。

我们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对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反映。因为我们有嗔恨心,所以听到别人的辱骂就会烦恼、会愤怒,会感到深深的伤害。而一个修行人,则会将生活中的挫折当做修行的助缘。佛经记载,佛陀在因地为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截截肢解身体,但不起丝毫嗔心,最终证得佛果。

从个体生命来说,贪欲是烦恼的根本,而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贪欲又是一切人为灾难产生的基础。贪著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人们为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除了对大自然的破坏,也引发自身的贪心、嗔心等种种不善心行,并不断地将之培养壮大。最后,事业虽然成就了,内心却变得不堪入目。

我们的贪著,正是在不断生起贪心的过程逐渐壮大的。并在最终,使我们自己成为贪心的受害者。贪著之心带来的危害,与贪著程度是成正比的。在金融风波中,很多人都会受到伤害,但程度却各不相同:有些人自寻短见了,有些人精神失常了,也有些人失落一阵就痊愈了。贪著越深,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伤害就越大。

因为我们有贪心,即使拥有了很多财富,还在为占有更多而烦恼,永远没有满足之时。反之,少欲知足的人,即使过着最简单的生活,也能在简朴的物质条件中发现人生乐趣。正如孔子所赞叹的颜回那样:“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皆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由此可见,幸福人生的关键在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观念来生活。如果没有健康的心态,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念,想把这几十年过得幸福真是不太容易。

现代人心理问题很多,这些心理问题怎样才能解决?有些人求助于心理医生,但心理医生的治疗只能起到一种疏导和缓解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不能灭除问题产生的根源,那么,今天这个问题得到了疏导,得到了暂时的解决,明天又会继续制造新的问题,心理问题并不能得到彻底解决。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是什么?是无始以来伴随着我们生命的无明,和由此产生的种种不健康因素:如贪心、嗔恨心、愚痴、我慢等等。所以我们要从佛法入手,通过勤修戒定慧,来熄灭贪嗔痴,从根本上铲除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学佛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有许多人,学佛仅仅是为了保平安、保发财、保健康,带着这种目的来学佛的人为数不少。还有的摆上几个水果就开始跟佛谈一大堆的条件,做交易似的。

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平时也念佛,也诵经,寺院里有活动也愿意参加,似乎也是在学佛,可是他的人生、他的品行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这是没有将学佛和自己的人生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学佛和做人严重脱节。这样的情况,目前来说还是比较普遍的。

也许有的人会问:学佛有什么好处吗?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台电视机来吗?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幢房子来吗?物质条件的改善对我们的生活来说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即便拥有再多,也不可能解决人生的痛苦和烦恼。

而学佛的意义正在于此:佛法可以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念,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培养健康的心态。所以说,佛法是心灵的智慧,是究竟解决人生痛苦的方法。

更新于:2023-06-20 09:42
最后修改时间:
文章相关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