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超市

益西彭措堪布:【《贤愚因缘经讲记》—出家功德尸利苾提品第二十二】

贤愚因缘经讲记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 译智圆法师 讲授贤愚因缘经卷第四出家功德尸利苾提品第二十二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中。尔时世尊赞叹出..

贤愚因缘经讲记

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 译

智圆法师 讲授


       贤愚因缘经卷第四      

出家功德尸利苾提品第二十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中。尔时世尊赞叹出家功德因缘,其福甚多。若放男女,若放奴婢,若听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者,功德无量。

 

阿难尊者说,就像我所听闻的,一时佛在摩伽陀国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居住。当时世尊在大众当中赞叹出家的功德因缘,能得到极多福德。如果允许男女或者奴婢或者人民或者自己出家入道的话,会源源不断地出现无量功德。

 

所以,出家不是小因缘,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折。自从一个人发了无上道心,在佛教下出家以后,他的生命历程将变成恒时依照佛的圣法修持戒定慧,从这里会辗转不断地出现无数的圣法功德,直至最终成就佛果为止,所以这是一个极大的事情。

 

布施之报,十世受福,六天人中,往返十到,犹故不如放人出家及自出家功德为胜。何以故?布施之报,福有限极。出家之福,无量无边。

 

布施的果报在十世当中感受福报,能够在六欲天和人当中往返十次,但是还是不如放人出家和自己出家的功德为殊胜。为什么说出家的功德超过了布施的果报呢?因为布施的果报、福德有一个限度,而出家的福德无量无边。放人出家也包括引导别人或者度别人出家。放人出家及自己出家,这都是大事因缘。布施只是万行中的一种,而出家意味着会出现无数的胜行、无数的功德、无数的法业、无数的大义。

 

又持戒果报,五通神仙,受天福报,极至梵世。于佛法中,出家果报,不可思议,乃至涅槃,福故不尽。

 

而且持戒的果报是得五通神仙、享受天人的福报,最高到达梵天为止。但是在佛法里出家的果报,是没办法用心思维到、用语言谈论到的,因为一直到成就涅槃为止,中间会出生无尽的福德。

 

假使有人,起七宝塔,高至三十三天,所得功德,不如出家。何以故?七宝塔者,贪恶愚人,能坏破故;出家之法,无有毁坏,欲求善法,除佛法已,更无胜故。

 

假使有人起七宝塔,高到三十三天,但是所得的福德比不上出家。什么缘故呢?因为七宝塔是用外在物质搭建起来的,还是会被那些恶劣的愚人破坏;而出家的法是不可能被毁坏的。因为出家的法是内心,你度一个人出家,他内心里有这样的教证功德,这是无人能摧坏的。而这种功德可以延续到无量世,不断地使得这个人涌现出无量的善根和圣道功德。

 

譬如说出家以后,他所得到的持戒、修定、开慧的功德,或者他心中所起的信心、慈悲心、智慧、精进力等等,这是没有人能夺走的,而这又成为无量无边利乐的根源。所以,我们要看到度人出家就是成全一个人成为圣者,出家的究竟果报就是证入涅槃。所以我们要有极其深远的眼光,这样对于任何人的出家都应该随喜、赞叹、成全、维护,而不能作任何的障碍。

 

再说“欲求善法,除佛法已,更无胜故”,如果我们想做善法,除了佛法以外,再也没有更殊胜的。而所谓的出家,是脱离世俗,全身心地投入佛的圣法,你想一想看,这会产生多么殊胜的善根功德。

 

如百盲人,有一明医,能治其目,一时明见。又有百人,罪应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此二人福,虽复无量,犹亦不如听人出家及自出家其福弘大。

 

世尊又再设一个譬喻让我们明白:比如说,有一百个盲人,有一个明医能治他们的眼病,一时之间都恢复了光明。又有一百个人,以他们的罪业都要挑掉眼睛,而一个人有力量救度他们的罪行,让他们不失去眼目。像这样两个人的福德虽然说是无有限量的,但是还是不如成全人出家和自己出家,拥有极其弘大的福报。

 

何以故?虽能施于二种人目,此人唯各获一世利;又肉眼性,性有败坏。听人出家,若自出家,展转示导众生永劫无上慧眼;慧眼之性,历劫无坏。

 

世尊又开示这里面因果上的胜劣,所以我们要深明大义。世尊说,为什么成全出家的福德更大呢?这是因为虽然那两个善人能够施予两种人眼目,但是这些人只是各自获得一世的利益,因为他们终归要死,死了以后眼目也一样坏掉,所以他的利益不能延续到来世;而且肉眼本身是一种有为法,它是一种败坏的体性,也就是它终究会败坏的。而能够成全人出家或者自己出家,会辗转不断地开示众生永劫不坏的无上慧眼,而这个慧眼的自性即使经历无数劫也不会毁坏。所以一个是给人肉眼,一个是给人慧眼。

 

所以,成全自、他出家,就必然会开启无上的慧眼,而当他慧眼开启了以后,就必然会授予无量众生最尊贵的法眼,而这种慧眼一得,就永远不会失坏。所以远远超过了给予众生肉眼的功德。

 

何以故?福报人天之中,恣意受乐,无穷无尽,毕成佛道。所以者何?由出家法,灭魔眷属,增益佛种,摧灭恶法,长养善法,灭除罪垢,兴无上福业。是故佛说出家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大海,广于虚空。

 

什么缘故呢?因为以这个出家的功德,暂时而言,他会生在人天的善趣里享受福报,能够随意自在地受诸安乐,无有穷尽;究竟而言,当来毕竟成就无上佛道。为什么呢?因为出家的法能灭掉一切诸魔。以出家的法就能灭掉死魔、蕴魔、烦恼魔和天魔。而且能够增长绍隆佛种,以出家的法,佛的种姓会不断地增胜,三宝种姓会不断增长。而且出家的法能灭除一切恶法,长养一切善法,能够灭除各种的罪垢,兴起无上福业。所以,佛说出家的功德比须弥山更高、比大海还深、比虚空更广。这三个譬喻都是说功德的无量:那是极其甚深的,又是极其广大的,非常崇高的。

 

若使有人为出家者,作诸留难,令不从志,其罪甚重。如夜黑闇无所睹见,是人罪报,亦复如是,入深地狱,黑闇无目;譬如大海,江河百流,悉投其中,此人罪报,亦复如是,一切诸恶,皆集其身;如须弥山,劫火所烧,无有遗余,此人亦尔,地狱火烧,无有穷已;譬如迦留楼醯尼药,极为毒苦,若等斤两,比于石蜜,彼善恶报,亦复如是。

 

接着世尊又从反面讲遮止人出家的过患。

 

刚才正面已经知道成全人出家,能够给世间增益无量的善法,能够带来无边的光明,所以对于这样的极大的善法,应该极力地赞叹、支持、成全,而且在家众也要尽力地供养、维护。反面来看,佛说到:如果有人要出家,对于他作各种留难,使得他不能够实现志愿,这个罪业是极其严重的。就好像在漆黑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一无所见。遮止出家就是遮止光明。这个人以这样的罪业力,也就会像这样入到很深的黑暗地狱里,暗无天日,什么也看不到。

 

又像大海,一切大江、百川的水都投入到里面,这个人的罪报也是如此,各种各样的恶行、果报、不好的事全部都汇集在他身上。因为出家将会出现无量无边的善法,小至于身口意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善行,大至于解脱成佛的无边利益。如果对这个作了遮止、障碍,那么各种的不吉祥事,各种的罪业苦报,都会汇集在他身上来。所以我们懂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要发誓:永远不障碍他人出家。

 

这又好像到了劫末的时候,大火能够把须弥山焚烧无余,同样,我们造了障碍人出家的恶行,有极大的恶业破坏力,完全能够毁灭自己,那时候会被炽烈的地狱火烧得无有停息之时,完全被焚烧无余。因此,我们要知道,所谓成人之美,就是成己之美;破人之美,就是破己之美。害人足以害己,利人正是利己。我们一定要谨记这样的因果法则,千万不能悖天理而行,那样就是引火***。

 

又好比迦留楼醯尼药,是一种剧毒的药。它与等量的石蜜相比,结果完全相反,一个是极毒苦的,一个是极甜蜜的。要知道,善业和恶业的果报,就像这极苦、极甜一样,完全是相反的。

 

听人出家,若自出家,功德最大。以出家人,以修多罗为水,洗结使之垢,能灭除生死之苦,为涅槃之因;以毗尼为足,践净戒之地;阿毗昙为目,视世善恶,恣意游步八正之路,至涅槃之妙城。以是义故,放人出家,若自出家,若老若少,其福最胜。

 

佛又说,能够听任人出家或者自己出家功德最大了。因为出家人是以经藏修多罗作为水来洗涤内在的烦恼垢,能够灭除生死中的一切苦患,成为无上涅槃的正因;他又以律藏毗尼做为足,践行在净戒的大地上;又是以论藏阿毗昙为眼目,能够清晰地辨明一切世间的善恶等,随意自在地游步于八正道当中,将到达涅槃妙城。以这个缘故,能够听任人出家,或者自己出家,无论是老是少,就有最殊胜的福报。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王舍城,有一长者,名尸利苾提(秦言福增),其年百岁,闻出家功德如是无量,便自思惟:我今何不于佛法中出家修道?

 

话说当时世尊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演说了以上这些出家功德的法语。当时王舍城有一个长者叫做尸利苾提(翻成汉语是“福增”),他当时已经一百岁了,当他听到出家有这样无量功德的时候,自己就思维:“我现在为什么不到佛法里出家修道呢?”他是很有善根的,虽然已经一百岁了,但是他对出家有一个希求心,能够出家有多好啊!能够在佛的教法下剃度为僧,这样昼夜精勤于法业,那会有多么无量的大义!所以他当时真正地对于出家生起了希求心。

 

即辞妻子奴婢大小:我欲出家。其人老耄,家中大小,莫不厌[怡-台+亥],轻贱其言,无从用者。闻欲出家,咸各喜言:汝早应去,何以迟晚?今正是时。

 

当时他就辞别妻子、儿女、奴仆等家里大大小小的人,说:“我想要出家。”这个人已经是老耄之人,一百岁的人了,所以家里大大小小没有不讨厌他的,对于他的话大家都很轻视,从来不会采用。这一回听说他要出家,大家都很高兴地说:“你早就该走了,为什么走得这么晚?现在正是你出家的时候。”巴不得他赶紧出家,少一个负担。

 

尸利苾提,即出其家,往趣竹林,欲见世尊求出家法。

 

这样,这位百岁老人福增就走出了家门,去往迦兰陀竹园,他想要见到世尊,求出家的法。所以,他的人身在百年以后走上出家解脱的路。

 

到竹林已,问诸比丘:佛世尊大仙,大悲广利天人者,今何所在?

 

到了竹林以后,路上见到很多比丘,他就询问:“佛世尊,无比的大仙人,以大悲心广利人天的大圣者,现在在哪里啊?”

 

比丘答言:如来世尊,余行教化,利益不在。

 

比丘们就回答:“世尊现在已经到其他处教化众生去了,不在这里。”

 

尸利苾提又问:次佛大师智慧上足,更复是谁?比丘指示彼尊者舍利弗是。

 

福增又问:“次于无上大师佛陀、上首智慧第一的尊者又是谁呢?”比丘们就给他指点:“那就是尊者舍利弗了。”

 

即柱杖至舍利弗所,舍杖作礼,白言:尊者!听我出家。

 

当时这个老人就拄着拐杖走到了舍利弗这里,然后他抛开拐杖恭敬地作礼,说:“尊者,请允许我出家。”

 

时舍利弗,视是人已,念此人老,三事皆缺,不能学问、坐禅、佐助众事,告言:汝去,汝老年过,不得出家。

 

当时舍利弗看到这个人,他就心里想:这个人太老了!所谓的读诵、坐禅、修福三件事都不能完成。他这么年老体衰,不可能再作佛法上的学问,也不可能有体力来坐禅或者在三宝门下做各种福业。就告诉他:“你走吧!你太老了,年纪已经过了,不能出家。”

 

次向摩诃迦叶、优波离、阿㝹楼陀等,次第五百大阿罗汉,彼皆问言:汝先向余人未?答言:我先以向世尊,世尊不在;次向尊者舍利弗。又问:彼何所说?答言:彼告我言:汝老年过,不得出家。诸比丘言:彼舍利弗智慧第一,尚不听汝,我等亦复不听汝也。譬如良医,善知瞻病,舍不疗治,余诸小医,亦悉拱手,当知是人,必有死相。以舍利弗大智不听,其余比丘,亦尔不听。

 

之后福增又向摩诃迦叶、优波离、阿㝹楼陀等五百位大阿罗汉,依次地请求出家的时候,这些尊者们都问他:“你先在别人那请求过吗?”他说:“我首先是想求世尊度我出家,但世尊不在这里。然后我跟尊者舍利弗请求。”这些阿罗汉又问:“他给你说了什么?”他回答:“他告诉我:‘你已经老了,年龄已过,不能出家。’”那些比丘们说:“舍利弗是智慧第一,尚且不许你出家,我们当然也不可能允许你出家。”就好比一个良医,他能够非常善巧地诊断人的疾病,如果他都舍弃不治病的话,其他的小医生肯定也都是拱手谢绝了,要知道这个人一定是有死相。所以,因为大智慧的舍利弗都不允许出家,那当然其他比丘也都不会允许的。

 

尸利苾提,求诸比丘,不得出家,还出竹园,住门阃上,悲泣懊恼,举声大哭:我从生来,无有大过,何故特不听我出家?如优波离,剃发贱人;泥提,下秽除粪之人;鸯掘摩罗,杀无量人;及陀塞羁,大贼恶人,如是等人,尚得出家。我有何罪,不得出家?

 

当时福增老人在诸比丘前请求的时候,都没有许可出家。结果他就从竹园里出来,自己坐在门槛上面,非常懊恼,悲伤地举声大哭起来。这个老人出家心很切,没有实现的时候,确实伤心地大哭起来了。他一边哭一边说:“我从生下来到今天,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为什么独独就不允许我出家?像优波离,他是一个下贱的理发匠也能出家;泥提是一个除粪的肮脏的清洁工,他也能出家;鸯掘摩罗曾经是杀无数人的杀人犯,也允许出家,陀塞羁是一个大盗贼,这些人都能出家,我有什么罪,就不能出家?”


作是语时,世尊即于其前踊出,放大光明,相好庄严,譬如忉利天王帝释七宝高车。

 

当他正这样伤心哭诉的时候,世尊就在他面前涌出金身,放大光明,极其相好庄严,好像是忉利天王帝释乘着七宝高车那样。

 

佛问福增:汝何故哭?

 

当时佛就亲切地问福增老人:“你为什么独自哭泣?”

 

尔时长者,闻佛梵音,心怀喜踊,如子见父,五体投地,为佛作礼,泣白佛言:一切众生,杀人作贼,妄语诽谤,下贱等人,皆得出家,我独何罪,特不听我佛法出家?我家大小,以我老耄,不复用我,今于佛法,不得出家。今设还家,必不前我,当何所趣?我今定当于此舍命。

 

当时福增听到佛的梵音,心里怀着踊跃欢喜,就像孩子见到了慈父那样,当时就五体投地给佛作礼,哭着对佛说:“一切众生,像那些杀人犯、做贼的,或者打妄语、诽谤的,地位下贱等的人都能够出家,唯独我是什么罪,就特别不允许我在佛法下出家?我家的大小都以为我老朽不再用我,我现在在佛法当中又不能出家。假使我回家,他们一定不允许,我到哪里去?我现在决定只有在这儿死了。”

 

尔时佛告尸利苾提:谁能举手于虚空中,而作定说,是应出家,此人不应?

 

当时佛就安慰福增老人说:“哪个能够举手在虚空当中,决定地判断这个人应该出家,这个人不应当出家,谁有这样的本事?”

 

是老长者白佛言:世尊!法转轮王第一智子,次佛第二世间导师,舍利弗者,此不听我佛法出家。”

 

长老就对佛说:“世尊!法转轮王的第一智慧长子,仅次于佛的第二世间导师——舍利弗尊者,他不允许我在佛法下出家。”

 

尔时世尊,以大慈悲,慰喻福增,譬如慈父慰喻孝子,而告之言:汝莫忧恼,我今当令汝得出家。非舍利弗三阿僧祇劫精勤苦行,百劫修福;非舍利弗世世难行,破头挑眼,髓脑血肉,皮骨手足,耳鼻布施;非舍利弗投身饿虎,入于火坑,身琢千钉,剜身千灯;非舍利弗国城妻子,奴婢象马,七宝施与;非舍利弗初阿僧祇劫,供养八万八千诸佛,中阿僧祇劫,供养九万九千诸佛,后阿僧祇劫,供养十万诸佛世尊,出家持戒,具足尸波罗蜜;非舍利弗于法自在。何得制言,此应出家,此人不应?

 

当时世尊以大慈悲来安慰福增老人,就好像慈父善言劝慰孝子那样,告诉他说:“你不要担忧苦恼,我现在就让你能够出家。不是舍利弗在三大阿僧祇劫里面精勤苦行,百劫中修福;不是舍利弗在一切生世当中行持难行,破头颅、挑眼目,以血肉、脑髓、皮骨、手足、耳鼻等一切作布施;不是舍利弗曾经投身于饿虎、投入火坑、身上斫满千钉、挖身燃灯千盏;不是舍利弗以国城、妻子、奴仆、象马、七宝等施舍有情;不是舍利弗在第一个阿僧祇劫里供养八万八千诸佛,在第二个阿僧祇劫里供养九万九千诸佛,在第三个阿僧祇劫里供养十万诸佛世尊,这样恒时出家持戒,具足十波罗蜜多;不是舍利弗到达了于一切法无不自在的地位。他怎么能断定说这个人应该出家,这个人不应该呢?”

 

唯我一人,于法自在。唯我独乘六度宝车,被忍辱铠,于菩提树下,坐金刚座,降魔王怨,独得佛道,无与我等。汝来随我,我当与汝出家。

 

这时世尊又说到:“唯有我一个人于法自在,称为法王。唯独是我独自乘着六波罗蜜的宝车,披上忍辱铠甲,在菩提树下,坐金刚座,降伏一切魔怨,成就无上正觉,没有与我相等的人。你来跟随我,我就度你出家。”

 

如是世尊种种慰喻,福增忧恼即除,心大欢喜,便随佛后,入佛精舍。

 

当时世尊以慈悲心作了各种的安慰劝喻,当时福增忧恼被无余遣除。所以他就转忧为喜,生起极大的欢喜心,然后跟随在佛的后面,进了佛的精舍。

 

告大目揵连:令与出家。何以故?众生随缘得度。或有于佛有缘,余人则不能度;于余人有缘,佛则不能度;于舍利弗有缘,目连、迦叶、阿那律、金毗罗等,一切弟子,则所不度。如是展转,随其有缘,余人不度。

 

当时佛就告诉大目犍连:“你来度他出家。什么缘故呢?众生都是随着各自的因缘而得度脱的。有的跟佛有缘,其他人就不能度;有的跟其他人有缘,佛就不能度;跟舍利弗有缘,目连、迦叶、阿那律、金毗罗等一切弟子就不能度。就像这样,依此类推,都是随着个人的因缘,他会在有缘的师父前得度,其他的人就不能度他。”

 

所以一切都是随因缘转,并不是随个人的意志来定的。无论是世间出世间的万法都是随着因缘转的,如果说不必要因缘自己自然转的话,那就成无因了。但是一切显现,都是随着各自的因缘而出现的。在佛法得度的上面来说,还要看跟什么有缘,譬如说现在大家念佛求生极乐世界,那是为什么呢?也是跟阿弥陀佛最有缘,所以会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

 

尔时目连亦思:此人年高老耄,诵经、坐禅、佐助众事,三事悉缺。然佛法王,敕使出家,理不可违。即与出家,受具足戒。

 

当时目连尊者也想:这个人已经是一百岁了,是这么衰老,无论是诵经、坐禅或者在僧团里营作各种福业,这三件事都不具足。但是无上法王的佛陀已经敕令让他出家,这是不可违背的。所以尊者就度他出家,受持了比丘具足戒。

 

此人前世,已种得度因缘,以吞法钩,如鱼吞钩,必出不疑。

 

其实这个人前世已经种了出家得度的因缘,在前世的时候已经吞了法钩,就像鱼吞了钩子,必定出家无疑。

 

这就好比田中已经种了这个种子,一旦成熟的时候必然要破土而出的。所以,这不是任何人能够勉强得了、阻止得了的。即使像阿罗汉尊者们,他们没有最广大的宿命通,没有了解到他的殊胜因缘,只有佛的一切智眼知道这个人必定要出家的。虽然是已经年老百岁,但是因缘到了的时候,是一定要出家的,这也不管什么年纪大小。

 

“已吞法钩”,就是在佛法上已经被因缘的钩子钩住了,或者说自己在宿世的时候已经种了这样的种子,已经作了得度的因缘,它经过一段时间,到了今生百岁的时候就开始成熟了,那谁能遮止得了?

已曾修集诸善功德,昼夜精勤,修习读诵修多罗、毗尼、阿毗昙,广通经藏。

 

因为这位老人已经修集了各种的善业功德,所以他自出家以后昼夜精勤努力,修习读诵经藏、律藏、论藏,从而广博地通达了经藏。确实很了不起,可见只要我们有这个心,决定能修得成。

 

以年老故,不能随时恭敬迎送礼问上座。诸年少比丘,以先出家,为上座故,常苦言克切:此老耄比丘,自恃年高,诵经学问,憍慢自大,不相敬承。

 

福增因为年纪太大的缘故,他不可能随时恭敬、迎送、礼拜、请问诸上座比丘们。那些年少比丘以自己首先出家,僧腊更高,是上座的缘故,常常地用苦切的话来讽刺他,说:“这个老迈比丘自己仗着年纪大,认为自己能诵经、有学问,骄慢自大,就不肯恭敬承事上座比丘。”

 

时老比丘,便自思惟:我在家时,为家大小之所刺恼。今来出家,望得休息,而复为此诸年少辈之所激切。何罪乃尔?益增苦恼。又作是念:我今宁死。

 

当时老比丘自己就这样思维:我在家的时候,被一家老小常常刺激、恼乱(所以我们要懂得一点,对于年老的人要格外尊重。老年人心很脆弱,如果常常用不好听的话去刺激他的心,甚至遗弃他,这是极不应理的。所以当时福增老和尚就这么想,在家的时候被一家老小常常讽刺、刺激)。今天我出家了,本是想得到老年时的休息,又被这些年少的比丘们常常猛烈地刺激。我到底造了什么罪啊?这么一想,他的心里就更苦恼了!他就想:干脆死了算了!

 

时彼林边,有大河水,既深且駃,寻往堓边,脱身袈裟,置树枝上。

 

当时树林边有一条大河,那条河非常深而且急,他很快到了岸边,把身上的袈裟脱下来放在树枝上。

 

长跪向衣,啼泣堕泪,自立誓言:我今不舍佛法众僧,唯欲舍命。我此身上衣,布施持戒精进诵经。设有报者,愿我舍身,生富乐家,眷属调顺,于我善法,不作留难。常遇三宝,出家修道,遭值善师,示悟涅槃。

 

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出家人的情操,生也在三宝里,死也要归于三宝。所以,我们要学他这种心。他当时要寻短见之前,就长跪着向着僧衣礼敬,因为这一件袈裟是三世诸佛的清净幢相,是佛陀的表征,所以我们要礼敬。他当时伤心地啼哭,流着眼泪,自己就立了这样的誓愿:“我现在不舍佛法僧三宝,只是想舍掉这条命。我身上穿的衣布施给持戒、精进诵经的修行人。假使有福报的话,愿我舍身以后,生在富贵快乐的家庭,当我出生以后,一切眷属都调顺、和睦,对于我行善法不作任何障碍。愿我受生以后常常能遇到三宝,能够在佛教下出家,昼夜地修持佛道,能够遇到成就的师父给我指示,能让我开悟自心,得到涅槃。”这是他当时临自杀前的发愿。其实这一段愿文很好,尤其是出家人更有很深的体会。我们也应当如是地立愿,时时要有这个愿。其实这也是普贤行愿所说的:生生世世发愿出家、修道、持戒等等,我们要有这样的情操。

 

誓已,于河深驶回波覆涌之处,欲投其中。

 

他这样发誓以后,就在这条大河很深的漩涡处,想投到里面,了此一生。

 

尔时目连,以天眼观:我老弟子,为作何事?寻见弟子,放身投水,未至水顷,以神通力,接置堓上。问言:法子汝何所作?

 

当时目连尊者正以天眼观察:“我的那个老徒弟现在做什么呢?”很快就见到这个老弟子正在舍身投入水中,还没有到水面的时候,尊者用神通力把他接住,安放在岸上,问他:“法子,你在干什么啊?”

 

尸利苾提,甚大惭愧,即自思惟:当以何答?我今不应妄语诳师,设诳师者,世世获罪,当为舌根。又我和上,神通玄鉴,我纵妄语,亦自知之。

 

像这些心理活动都是真实的,我们要从这里学,其实他都是在作因果的思维。当时福增起了很大惭愧心,他自己心里在想:“我用什么来回答啊?我现在不应当以妄语诳骗师父,假使我诳骗师父,那生生世世得罪报,将来会舌根短缺。而且我的和尚具有无碍照见的神通智慧,我如果打妄语,他自然是知道的。”

 

世若有人,智慧明达,性实质直,诸天应敬;若有智慧,而怀谄诳,可为人师,人应恭敬供养;若无智慧,而有质直,虽不兼物,行足自济;若人愚痴,心怀诳谄,一切众中,恶贱下劣,设有所说,人悉知之,皆言:此人谄欺无实,假令实说,舍不信用。是故我若欺诳和上,此非我宜,当如实说。

 

他又想到:“世间上有四种人,如果人有智慧,能够了达事理,而且性格非常正直,那么诸天都应当对他致敬;如果有智慧,心里怀着谄诳,表里不一,也可以做人师,人应当恭敬供养;如果没有智慧,却有质直的心,虽然不能兼利他人,但是他的行为足以度脱自己;如果人既愚痴,又心里怀着谄诳,那在一切大众当中都是恶贱下劣的人,假使他说什么假话,别人都知道,都会说:这个人是谄诳、不诚实;假使他如实地说,别人都不会信用他的话。所以,我如果欺诳我的和尚阿阇黎,那实在不是我应当做的,所以我要如实宣说。”

 

即白师言:我厌家出家,欲求休息,今复不乐,故欲舍命。

 

当时他就如实地对师父说:“我很厌患家庭而出家,我是想求得休息的,现在我出家以后又这样不快乐,所以我就想舍掉这条命。”

 

目连闻已,即作是念:此人设当不以生死恐畏之事而怖之者,于出家利,空无所获。

 

当时目连听了以后,他就考虑:“这个人假使不以生死恐怖的事情来怖畏他的话,恐怕他得不到出家的利益。”他出家也只是白白空过,因为他还没有怖畏生死的心。

 

即告之言:汝今至心,捉我衣角,莫中放舍。即奉师教。譬如风性,轻举所吹尘草,上冲虚空,神足游空,若捉一毛,随意所至。

 

当时就告诉他:“你现在一心抓住我的衣角,不要中途放下。”当时福增就按照师父的交待一直抓住衣角。这时候就好比风能轻松地把吹起的尘土、草叶等刮上高空,当时目连尊者以神足通游于虚空,带上他就好像捉住一根毛一样,能够随意地到达各处。

 

尔时目连,犹如猛鹰衔于小鸟,飞腾虚空,目连神足,亦复如是。身升虚空,屈申臂顷,至大海边。

 

当时目犍连尊者,就像雄鹰衔着小鸟一样在虚空中飞行,尊者的神足也是如此。身体飞身在虚空里,只在手臂屈伸那么短的时间里就到了大海边上。

 

海边有一新死女人,面貌端正身容殊妙,相好具足。见有一虫,从其口出,还从鼻入,复从眼出,从耳而入。目连立观,观已舍去。

 

当时在海边有一个新死的女人,面貌极其端正,身形殊妙,具足相好。只见有一只小虫从她口里出来,再从鼻子里进入,又从眼睛里出来,从耳朵里进入。目连站着观看,观看完了就离开了。

 

尸利苾提,白言:和上!此何女人,状相如是?目连告言:时到当说。

更新于:2023-11-10 23:53

最后修改时间:
文章相关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