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超市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1-5 慧根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栏目主要介绍:基础书籍选读,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基础书籍选读:《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全文在线阅读等内容,十八..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1-5 慧根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有智能、圣,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彼对此苦如实了知,此苦集如实了知,此苦灭如实了知,此如实了知顺苦灭道。

诸比丘!此名为慧根。 (南传相应部六 根相应10-11) 何等为慧根?若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慧根。 (北传杂含659(六四七))

世间上许多所做的事情,总会有一个目标或目的,努力实践前面四根的目的、目标,就是要完成这慧根-四圣谛。

苦、集圣谛是在说明,众生为何不断地流转在这无常、生灭世间的前因后果,但世间的一切皆是缘所起的,缘所起的终归于灭,一切的人、事、物皆无法永恒地存在,而终结众生不断流转轮回的方法,即是道圣谛 --八正道。

解脱道最初要先认识、了解四圣谛,四圣谛包括了八正道,因此须对四圣谛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如经典上所说的,他是有次地性,犹如阶梯般的关系,于无间等篇将分别详细说明。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五根之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为不堕法,决定趣于等觉。」

(南传相应部六 根相应2-3,杂阿含二六、三 (大正藏二、一八二b))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比丘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而解脱,诸比丘!故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已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是。」 (南传相应部六 根相应2-3)

修习五根,首要的是如实知其对五蕴、六入处所生起之触受烦恼境界(集),以及依对治法使其离染断灭 (灭),了解诸烦恼所生起之行相、特相、因相(味),了知诸蕴入处皆不断地趋向于坏灭之多苦性质(患),最后才能依四谛、八正道无取而解脱(出离)。

于五根之集、灭、味、患、离,如实知,无取而解脱,可名为预流或正知解脱,预流之「流」,即指圣道之流。断三界之见惑已,方预参于圣者之流,称为预流果。

预流向为见道位,预流果为修道位。玄应音义卷二十三:「预流,梵言窣路多阿半那,此言预流。一切圣道说为流,能相续流向涅槃故。初证圣果,创参胜列,故名预流。预,及也,参预也。旧言须陀洹者,讹也。或言逆流,或言入流,亦云至流,皆一也。」俱舍论卷二十三(大二九.一二三上):「预流者,诸无漏道总名为流;由此为因,趣涅槃故。」

正知解脱,正知,又作断遍知。谓周遍了知四谛之境,由此而断除见、修二惑。即于果(断)附以因之名,称为断遍知。断遍知以择灭为体,共有九种,称为九遍知;其中,系属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见谛所断之烦恼等,其断有六种,三界之修道所断之烦恼等,其断有三种。六遍知为:

(一)欲见「苦集断」结尽遍知,指欲界系(系属于欲界之法)之苦集二谛下之见惑等之断。

(二)欲见「灭断」结尽遍知,指欲界系之灭谛下之见惑等之断。

(三)欲见「道断」结尽遍知,指欲界系之道谛下之见惑等之断。

(四)上二界见「苦集断」结尽遍知,指色界、无色界之苦集二谛下之见惑等之断。

(五)上二界见「灭断」结尽遍知,指色界、无色界之灭谛下之见惑等之断。

(六)上二界见「道断」结尽遍知,指色界,无色界之道谛下之见惑等之断。

以上为初果(须陀洹)及二果(斯陀含)所断之三结圣者,第(一)项为断欲界系缚之身见,(二)~(六)项为断见惑上所生之戒禁取、疑。而三遍知为:

(一)五顺下分结尽遍知,指欲界系之修道所断之烦恼等之断。

(二)色爱结尽遍知,指色界系(系属于色界之法)之修道所断之烦恼等之断。

(三)一切结尽遍知,指无色界系(系属于无色界之法)之修道所断之烦恼等之断。

第(一)项为初果所断三结再加断贪欲、瞋恚之五顺下分结之三果(阿那含)不还圣者;(二)~(三)项为断色贪、无色贪、掉举、慢与无明,五顺上分结之阿罗汉圣者。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向阿罗汉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向不还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向一来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向预流果现证。

诸比丘!若总无此五根者,则为外道,谓属凡夫之数 。」

(南传相应部六 根相应16-17,杂阿含二六、一一(大正藏二、一八三a))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若比丘于彼五根,增上明利满足者,得阿罗汉俱分解脱;若软、若劣者,得身证;于彼若软、若劣,得见到;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解脱;于彼若软、若劣,得一种;于彼若软、若劣,得斯陀含;于彼若软、若劣,得家家;于彼若软、若劣,得七有;于彼若软、若劣,得法行;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行。是名比丘根波罗蜜因缘,知果波罗蜜;果波罗蜜因缘,知人波罗蜜。如是满足者作满足事,减少者作减少事,彼诸根则不空无果。若无此诸根者,我说彼为凡夫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北传杂含665(六五三))

五根的不断修习与实践,身心会逐渐地于信根生起修习力,于精进根生起降伏力、于念根生起离欲染力、于定根生起思择力、于慧根生起胜解智力。但众生之根性与能力上有其利钝与迟速之差别,于成就完满断生死之流有四果四向之大分类,再于大分类中而有九无学与十八有学解脱圣者之分类:

九无学,梵语 navasaiksah。即无学位之人有九种优劣差别,又作九种阿罗汉。自己之所作成办,无复修学之位,称为无学位,谓阿罗汉果等。

于声闻之第四阿罗汉果分为九种。有关九无学之名称及次第,诸经论所举不一,依中阿含之福田经甘露味论卷上载:

(一)退法,若遭疾病等异缘,即退失所得之果,乃阿罗汉中最钝根者。

(二)思法,惧退失所得之法,乃欲自杀,以保所得。

(三)护法,于所得之法防护不退,若怠防护,则有退失之惧。

(四)安住法,若无特胜之退缘则不退,若无特胜之加行则不转较优之种姓。

(五)堪达法,堪能行练根修行之事,速达不动种姓。

(六)不动法。

(七)不退法,此二者,乃最利根,能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及无生智;此中修练为因而得者称为不动,依本来种姓者称为不退;亦即前者不败坏所得三昧之种种因缘,后者不退失所得之功德。

(八)慧解脱,了断慧障之烦恼,于慧得自由。 (九)俱解脱,了断定障、慧障,断不染污无知,得灭尽定,于定、慧能自在。此中,前七者依根之利钝而分,后二者就所离之障而分;又依次相当于成实论卷一分别贤圣品所说,退相、死相、守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

十八有学,指十八种有学之圣人。又作十八学人。即: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家家、一间、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般。

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即作此说,其中于「见道」之阶段中,钝根者为随信行,又称信行;利根者为随法行,又称法行。随信行者入修道位称为信解,随法行者入修道位称为见至,又称见到或见得。

一来向中,断欲界修惑之三品乃至四品者,称为家家。不还果中得灭尽定者称为身证。不还向中,已断七品乃至八品之惑,唯为第九品之惑间隔住果者,称为一间,又称一种、一种子。

有学之三向三果,称为预流向乃至不还果。七种不还中,色界生之五种圣者称为中般乃至上流般,九无学加有学位之十八种,称为二十七贤圣,下表《表 2-4》为二十七贤圣之详细列表。

由修习实践五根之波罗蜜因缘,而知有果波罗蜜(四果四向);知果波罗蜜之因缘,而知有人波罗蜜 (二十七贤圣人)。波罗蜜,梵语 pāramitā,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巴利语 pāramī或 pāramitā,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即谓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了知及实践此五根能成就到彼岸之因果与出离之功德,则世间不空缺贤圣之人,假若无此诸根者,则可称之为凡夫数。

凡夫,梵语 prthag-jana。音译作必栗托仡那,意译为异生。略称凡。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大日经疏卷一载,凡夫以无明之故,随业受报,不得自在,堕于诸趣之中,遂产生种种类别之众生,故应正译为异生。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五载,异生之意即起异类之见、异类之烦恼,造异类之业,受异类之果、异类之生。

于五根之修习不断地向下扎根,则逐渐地盘根札稳,但五根是迈向解脱之初、中路程,还是必须精勤不懈地以四圣谛与八正道浇灌,最终才能成为无畏八风 (苦、乐、得、失、称、讥、毁、誉)所撼动之粗稳盘踞大树,此时五根的圆满成就名为五力。

更新于:8个月前
最后修改时间:
文章相关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