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超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缚自解

善祥法师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善祥法师简介,公案禅机,认识本性,识性起修,开悟后功用行,认识佛性

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善祥法师简介_公案禅机,认识本..

公案本文

僧问南岳石头希迁禅师曰:「如何是解脱?」

(识起迷情于何是解脱,是谁缚我,如何解开其缚而脱其困?)

禅师曰:「谁缚汝?」

(是谁缚汝,是自我之业识,业识本是虚妄不实,是人认妄而执为真,始为其所缚也。)

僧问:「如何是净土?」

(那何是净土呢?)

禅师曰:「谁垢汝?」

(是谁污染了汝?是吾阿赖耶受熏习故,若也能面对境缘而诸法不受,何污染之有?)

僧问:「如何是涅盘?」

(那何者是涅盘?)

禅师曰:「谁将生死与汝?」

(是谁将生死与汝,要进入涅盘之境,若也能面对境,凡心不起,不取不舍,生与死犹如空花也。)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生死与涅盘是修行者首当要去克服与证求的,要能克服生死的恐惧,即能不畏生死,当证得涅盘后,始有此豁达的心,来面对死亡。若无豁达的心,来面对死亡,因有持戒修福、修德的善处,当感召天界福报,果如此则浪费过此生,未能证得涅盘境界。然行者要证得涅盘心,先当要有破生死的境界,破生死境界才能慢慢培养出不畏生死的菩萨精神,也才能在证得涅盘后,有不惧生死的心,而发誓再来受生。

要能破生死当求色身上的成就─开悟、打破黑漆桶,如此时法身自当活起。开悟后行者法身活起,中阴身也自然现起,补特伽罗(pudgala)即示现,此时行者处生死境界中,这时才能体会生与死的真实状况。当补特伽罗要往生、不往生,要入灭、不入灭之际,行者就能体会如何控制人的生死问题。唯识家云,阿赖耶识(ālaya)若不执取此根身,则人将入死亡状态中。所以初开悟行者若懂得唯识学,就要让阿赖耶识坚执持此色身、根身不放,这时中阴补特伽罗虽欲他往,最后终究不舍此根身,安住于目前的生活起居当中。

行者中阴现起后死不了时,才能去修证此心性入涅盘境,古德云:「悟后起修」,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了。中阴补特伽罗有九倍于凡夫人的灵敏度,所以此时十方虚空一切因缘都能被补特伽罗所感召,行者从根结使入于觉结使中,此时无所不知、无所不觉,正恁么时是修心养圣胎之机缘。

一切微细妄执性及习气邪真如性,在行者的「执杖牧牛」实修当中,慢慢失去功能,心入寂灭状态中,行者寂灭心一得,可以说是证得初步涅盘境界。涅盘者可以说是行者对于内源前尘影事,不再加以妄执分别为善恶,对于外源因缘诸法能慢慢做到住境不生心,因无妄习可相应故,如此行者当住经典所云:「不可思议寂灭境界」。

2.释题

本公案名为「自缚自解」,行者当知无始劫来,流浪于生死轮回中,都由业缘所牵扯。一切业缘来时都是自缚,不假于他人来缚,所谓自缚者是我们俱生我执、俱生法执所造成,若要解此粘缚,是要求诸于自己作活计。虽然我们造业有对象,果报来时亦有对待因缘,若能自解妄习,当能面对诸缘而如如。然要能自解者,还是要让自己对于佛法的认知与修证有个正确道途。

正见是世尊所说卅七道中的八正道之首,是修解脱道之法眼目,所以有正知、正见者当认知解脱之道的真实次第,如实正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慧、无漏慧,有漏果、无漏果等异同,有此正确认知才能称为正知。正见者是正确见到解脱道路,吾人要得解脱,可能会经历善道、色界禅道、无色界禅道、声闻缘觉解脱道、菩萨直趋向如来道。所以行者禅修境界要有,再配合心地上的认知与证得,达去除种种心垢,就能成就解脱道,脱粘一切业缚。

所以行者要能解缚,当然首要断三结(身见、戒禁取、疑),次淡薄三毒(贪、瞋、痴),次去除五下分结(身见、戒禁取、疑、贪、瞋),最后去除五上分结(色界缚、无色界缚、我慢、掉举、无明),如此自我解缚后,当得永断三毒(贪、瞋、痴),得解脱圣果。上述种种心病是无始劫来,行者自作、自缚,始轮转于六道途中。现在行者要求得无为性用,得自在无碍于解脱知见中,当然要能正知、正见于缚者为何?要解者为何?道在何处?自己心病搞清楚后,好下手去亲自解缚,一点假手他人不得。

3.语体文解

僧问南岳石头希迁禅师曰:「如何是解脱?」

有日,僧问南岳石头希迁禅师说:「修佛法说要求得解脱,那什么是解脱的境界?」解脱境界有三个层次,先断内在恶习,得无事心清静,是为无事解脱、世间解脱;次当证得有冤亲债来要债或遇恶缘来纠缠,行者能自在无缚地转一切因缘,得身心自在,是谓外解脱、小乘行者解脱;行者能发菩提心,兴起无作而作,运用有漏智法去行利益众生事,在作、不作之间,都能自在无碍,是为菩萨解脱境界。

南岳就是衡山,衡山位于湖南省内,为五岳中的南岳,位于湖南衡山县西北十五公里处。标高一、二○○公尺,周围四○○公里,内有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岩、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九井。湘江环绕于南岳之南、东、北三面,以势雄、景秀、境幽、文丰为最大特色。就总体而论,则以秀冠五岳。横亘八百里,七十二峰当中,以回雁峰为首,岳麓山为足,最高者为祝融峰。

据唐代开元十八年(730)李邕先生所撰麓山寺碑记载,法崇禅师至此开山,于西晋泰始四年(268)草创麓山寺。陈代太建二年(570),慧思禅师入南岳讲般若经典、中论等,称为般若道场,故慧思禅师又称南岳大师。唐代先天二年,怀让禅师入南岳,住于般若寺观音台三十年,使南岳禅风高张。唐代天宝元年(742),希迁禅师入衡山,于石上结庵,人称石头和尚。

衡山自古也是道教圣地,号称「南岳四绝」之一的水帘洞,即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三洞天。而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青玉坛福地、光天坛福地、洞灵源福地,都在衡山上。据《南岳志》载,从东汉至明清,在衡山筑观建院、凿洞辟崖,进行隐居修炼、传道授业的名羽高道,约有百多人。汉代的茅盈,先诣南岳拜师学道,而后去茅山修行,被奉为茅山派祖师。

石头希迁禅师者(700~790)唐代人,又称无际大师,端州高要(广东)人,俗姓陈。生性聪敏,以乡民畏鬼神而祭祀之,常杀牛酾酒,颇多弊害,师辄毁神祠,夺牛而归。曾礼六祖慧能大师、青原行思禅师等为师,得青原行思禅师之印可。天宝(742~755)初年,居衡山南寺,结庵坐禅于寺东石台上,大扬宗风,世称石头和尚。自称其法门不论禅定精进,仅须了达佛之知见,悟知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怀让禅师等皆推崇之。时江西以马祖禅师为主,湖南以石头禅师为主,四方学徒多辐凑于此二师之门下。唐贞元六年十二月示寂,世寿九十一。着有《参同契》、《草庵歌》各一篇行世。

按语说:「识起迷情于何是解脱,是谁缚我,如何解开其缚而脱其困?」修行当要有正知见,正见于如何解脱?如何悟道?若不知解脱境界及修解脱道方法与手段,可能会与道家行者入深山修此身心,不知于人世间去锻炼此心,让它得真自在、真解脱。

禅师曰:「谁缚汝?」

既言要解脱,当有个人被缚,被谁缚?所以石头禅师直接了当地答说:「您要求解脱,到底谁缚住,让您想要解脱呢?」是什么东西缚住您?是妄习、心病缚您,让您不得自在。若行者真有业障来时,不能自在无碍,还是自己妄执、业识缚住自己。

按语说:「是谁缚汝,是自我之业识,业识本是虚妄不实,是人认妄而执为真,始为其所缚也。」有因缘、无因缘之法都是自己缚自己,能悟知解脱道理,当从内心中去除一切我执、法执性,如此,当能自在于诸法中无粘、无缚。

僧问:「如何是净土?」

此僧又问:「修行要求得心清净之土,不知此净土又是何样子?」众生居住之所,有烦恼污秽,俗称秽土,所以修行者想修得一净土。净土系大乘经中所宣说,小乘行者以灰身灭智入涅盘为理想,所以小乘者无此种说法。而大乘佛教认为涅盘有积极之作用,而得涅盘之诸佛,各在其净土教化众生,故凡有佛所住之处即为净土。

按语说:「那何是净土呢?」佛法言以菩提修成之清净处所,为佛所居之所,称之为净土。《维摩诘经》佛国品中,谓心净土净,娑婆即常寂光净土。若众生心不净,此土即秽恶不净;佛所见清净,即成无量功德、清净庄严相。

禅师曰:「谁垢汝?」

石头禅师答曰:「是谁污垢了您?」凡夫无始劫来,心污染故,成就阿赖耶识、阿陀那识,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如来藏本自清净,具足本来清净的如来法身,有谁能垢您。义理懂后能不为妄心所迷,自能超脱世间一切虚妄之法。

按语说:「是谁污染了汝?是吾阿赖耶受熏习故,若也能面对境缘而诸法不受,何污染之有?」《胜鬘经》法身章中云:「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佛之如来藏含空、有二相:空如来藏,如来藏超越烦恼,或与烦恼不同,亦即于如来藏中烦恼为空,称为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如来藏具足一切法,而与烦恼不离、不脱、不异,此即不空如来藏。行者悟道后,只要学习以空如来藏面对不空如来藏时,能够如如不动,就能达解脱彼岸。

僧问:「如何是涅盘?」

此僧又问:「修行要求得心入涅盘境,不知此涅盘又是何样子?」涅盘原来是指吹灭之意,或表吹灭之状态为涅盘;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菩提智悟烦恼不粘之境地。所以涅盘乃指超越生死、迷界之悟境,亦为正知、正见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盘寂静」。

按语说:「那何者是涅盘?」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虚无、涅盘之说,然与佛教所说者迥异。且佛教大乘、小乘对涅盘之解释,亦异说纷纭。据小乘部派佛教言,涅盘即是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盘(余有神我身)与无余依涅盘(无有神我身)之分。前者虽是断烦恼,然神我身犹余依、残存;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当然亦无有神我之身,此心与虚空等齐。大乘佛教的中论等以实相为涅盘,实相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悟得烦恼尽即有涅盘境。

禅师曰:「谁将生死与汝?」

石头禅师答曰:「是谁将生死给了您?不然您为何急求得涅盘?」一切生死业缘都各自感召,然后妄执取为实有,始有生死之相。若能从内心去除掉一切污垢,则心能无粘脱缚,则证知生死、涅盘原无两样。

按语说:「是谁将生死与汝,要进入涅盘之境,若也能面对境,凡心不起,不取不舍,生与死犹如空花也。」行者当发菩提心,以般若智观一切法无着、无粘,境来似有,境灭还无,在诸生灭法中,无取无舍,利益一切群生不止,是行者得真涅盘。进而行者能不爱涅盘,亦能不惧生死矣!生死与涅盘本来一如故。

更新于:4个月前
最后修改时间:
文章相关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