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佛教名山众多,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相比于其他佛教名山,梵净山的佛教文化有着许多殊胜之处,对于指导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理论层面看,梵净山佛教文化是一种以弥勒信仰为核心的多元融合的文化,这种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具有多重价值。
一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梵净山的梵净之清净是其价值基准。这种清净有两个层面,表层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清净以及内在的心灵的清净。前者的清净有助于心灵的清净,而心灵的清净又决定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清净。从这个角度看,梵净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心灵的净化,进而促进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净化。因此,这种以清净为核心的梵净文化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是促进宗教和睦,多民族群众和谐共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众多,但如梵净山一般聚居着多达28个少数民族的地区,在我国也是不多见的。然而,至宋代佛教传入该地区以来,这里的各民族信教群众却始终能保持平等团结,和睦共处。究其原因,梵净山多元融合的佛教文化在该地区的传播和影响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梵净山自古即是土家、苗、侗、仡佬等多民族的故乡,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至宋代,佛教文化传入该地区后,与当地各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今日多元融合、特色鲜明的梵净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是集弥勒信仰、民间信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为一体。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梵净文化,为梵净山地区创造了各民族家庭团结、和谐共荣的良好氛围。
从实践层面看,梵净山佛教文化的传承历史悠久,始于宋,兴于明,至今已1000余年,而其中的生态文化思想对民间的影响更是深入而广泛。梵净山至今依然保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就是其生态文化促进当地环保实践最有力的证明。中国的佛教名山不可胜数,但既享有名山美誉,又能保持生态和谐的却十分鲜见。四川峨眉山和贵州梵净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不过,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佛教名山,当首推梵净山。迄今为止,在中国众多的佛教名山中,梵净山是唯一同时享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荣誉的地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创立是用来展示和推广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地区,体现着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受到了良好的保护。由此可见,今日的梵净山能够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与其生态文化思想在当地的传播和当地信教群众的环保实践是分不开的。
早在明万历年间,梵净山著名高僧深持在主持修建天庆寺九重殿堂时,不取灵山一石一木,其环保实践在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长期以来在净生戒杀等梵净文化的影响下,当地居民逐渐形成了蛇虫禽兽不伤人不打、树不枯不砍等一系列环保共识,并养成了自觉抵制捕杀野生动物的良好习惯。更有甚者拜古树为干爹,这种对自然的尊崇就是一种原始的环保思想。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时至今日,当地民众仍自觉地保护着梵净山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可以说,梵净山佛教生态文化对于促进当地人与自然和谐方面,不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更有历经千年的环保实践作为证明。因此,挖掘梵净山佛教文化在当地传播和影响的丰富内涵,特别是深入探究梵净文化何以能够在历经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影响当地群众自觉践行环保实践,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