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344-413) 意译“童寿”。一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称罗什。十六国时后秦僧人、著名佛经翻译家、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人。其祖本天竺(今印度)人。属婆罗门种姓,世袭高官。罗什祖父达多,倜傥不群,名重于国。父鸠摩罗炎,聪明有懿节,弃相位出家,东渡葱岭,远投龟兹,被龟兹王迎为国师。王有妹名耆婆,年 20 岁,聪明颖悟,诸国来聘,均不应。及见鸠摩罗炎,心向倾之。王遂逼其娶之。不久怀罗什。相传,罗什在胎时,其母慧解异常,闻雀梨大寺名德既多,又有得道高僧,就与王族贵女德行诸尼,每日设供,请斋听法。某日罗什母忽自通天竺语,众皆惊异,有罗汉达摩瞿沙说:“此必怀智子。”及生罗什后,便忘前语。
东晋永和六年(350),罗什随母出家。从佛国舌弥受经,日诵千偈,计 32000 字。首诵《阿毗昙》,能通大义。
9 岁时随母渡辛头河至罽宾国(今克什米尔一带),师从当地著名大德、罽宾王从弟盘头达多,依止受《杂藏》、《中》、《长》两部阿含,凡四百万言。达多称赞其聪明神俊,罽宾王闻知,遂邀之入宫,与外道论师辩难,常挫折之,由此声名初起。
12 岁时随母回龟兹,至月支北山,有一罗汉见之大异,对其母曰,常当守护此沙弥,若至年 35 岁不破戒,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与优婆掘多无异。其后随母进入沙勒国。在此自习了多部要典《发智论》,以及“六足”诸论,并诵《增一阿含》。其时沙勒国王听从当地三藏沙门喜见的建议,为了勉励国内僧众,兼以结交龟兹国,特设大会,请罗什升座讲《转法轮经》。于是罗什声名日显。其先有罽宾僧佛陀耶舍至沙勒,此人学究大小乘,兼通五明诸论和世间方术,为沙勒太子达摩弗多所重,留养宫中。耶舍少性简傲,不为诸僧所重,罗什亦生性率达,不拘小节,为修行者所疑,及两人相见,甚相契合,罗什遂师事之。受耶舍影响,罗什乃于说法之暇,寻访外道经书,诵《围陀舍多论》,研究梵文撰述体制,又博览《四韦陀》典、五明诸论,乃至阴阳历算,莫不穷究。时沙勒国有莎车国王子二人,兄须利耶跋陀,弟须利耶苏摩,皆弃国出家。苏摩才技绝伦,专以大乘为化,其兄及诸学者皆共师之。罗什亦从之参学。听受《阿耨达经》,悟蕴、界、处诸法皆空无相,从此学风一变,专务《方等》,广求大乘义要,受诵《中》、《百》及《十二门》诸论。在沙勒一年后,又随母继续北行,经龟兹北境温宿时,以论议挫败当地一有名道士,声誉日隆,以至龟兹王亲自来迎他归国。
回到龟兹,应王女阿竭耶末帝比丘尼之请,弘宣《方等》诸经,阐明诸法皆空、假名无实的深义,一时听者云集,皆深受感动,附近诸国也一同宗仰。兴宁元年(363),于龟兹王宫受戒,从卑摩罗叉习《十诵律》。不久,其母再往印度,临行对之曰:“《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传之东土,唯汝之力。但于自身无利,其可如何!”答曰:“大士之道,利彼忘躯。若必使大化流传,能洗悟矇俗,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遂留龟兹。
据《祐录》载,先于龟兹帛纯王新寺读《放光经》,后于雀离寺读大乘经,均有魔扰,他坚其心志,不为所惑。居数年,广诵大乘经论,洞其秘奥。其师盘陀达多因遥闻罗什之声名,遂自罽宾而至龟兹。罗什欲化其师,遂为师说《德女问经》,阐因缘空假义。师初不信,罗什乃连类而陈之,反复讲说一月有余,方乃信服,于是礼之为师,称“和尚是我大乘师,我是和尚小乘师”。
前秦建元十五年(379),中原僧人僧纯、昙充等游学龟兹回到长安,称述龟兹佛教盛况,皆赞鸠摩罗什才智过人,明大乘学,时道安闻之,力劝苻坚迎罗什来华。十八年,苻坚遣吕光等出兵西域,并嘱吕光攻下龟兹,立送罗什入关。二十年,吕光攻陷龟兹,得罗什。因吕光素不信佛,莫测罗什智量,又见其未达高年,便以常人相待,强迫他与龟兹王女结婚。次年,苻坚被杀,吕光割据凉州,自立为凉王,罗什遂被迫滞留凉州。后秦姚苌继位,慕其高名,屡次邀请,吕光父子忌其智计多能,多方留难,不放东行。被迫滞留凉州达 17 年之久,隐晦深解,无法弘传。
弘始三年(401),姚兴派兵攻占凉州,罗什被迎入关中,姚兴待以国师礼。宗室显贵如姚旻、姚嵩、姚显、姚泓等,都信奉佛法,尽力维护,公卿以下莫不皈依。
四年,应姚兴之邀住逍遥园西明阁,开始译经。先后译出《阿弥陀经》1 卷、《大品般若》30 卷、《百论》2 卷、《佛藏经》4 卷、《大智度论》100 卷、《菩萨藏经》3 卷。八年,迁住大寺,继续译出《法华经》、《维摩诘经》3 卷、《小品般若经》10 卷、《中论》4 卷、《十二门论》1 卷、《成实论》20 卷等经论。
据《出三藏记集》载,从弘始四年至弘始十五年,共译经 35 部、294 卷。
在内容上罗什第一次有系统地介绍了根据般若经类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在形式上他一改过去朴拙的古风,开始运用达意译法,使中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而为佛学方面开辟了广阔的园地。
罗什博览印度经典,精通梵、汉文,译经时增削得当,务求达意。参与罗什译经的前后有数百人。其中僧肇、僧睿、竺道生、道融、昙影、道恒、慧观、慧严诸人尤其著名,他们既精教理,兼善文辞,执笔承旨,各展所长,相得益彰,号称“什门八俊”。
罗什译经之暇,经常在逍遥园澄玄堂及草堂寺讲说所译众经。
弘始十五年(413)四月,因微疾,圆寂于长安大寺。
罗什因专注译经,著述甚少,有系统之作,为《实相论》,已佚。又曾注过《维摩经》、《金刚经》,前者不全,后者已佚。现存只有《大乘义章》3 卷,收录与慧远及王稚远问答文 18 章。其佛学思想因著述残佚,已难明了。从其译经及现存著作来看,所宗为《般若》三论之学,深斥小乘一切有之说。《大乘大义章》中有句云:“但阿毗昙法、摩诃衍法,所明各异。如迦旃延《阿毗昙》说,幻化梦响,镜像水月,是可见法,亦可识知,三界所系,阴界所摄。大乘法中,幻化水月。但诳心眼,无有定法。”“言有为法四相者,是迦旃延弟子意,非佛所说。”其次,他主毕竟空,明无我义。毕竟空者扫一切相。既遣于有,有复空空。既非有非无,亦无生无灭。所译《中》、《百》二论而阐明识神性空之义,明无我义。《大乘大章义》有其答慧远问菩萨住寿一劫有余句曰:“若言住寿一劫有余者,无有此说,传之者妄。”破神明住寿之说。
罗什门人号称三千,著名者有什门“四杰”、“八俊”、“十哲”之称。竺道生、僧肇、道融、 僧睿为“四杰”、“四圣”;加上道恒、昙影、慧观、慧严为“八俊”;加上僧䂮、道标,则为“十哲”。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