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是什么都没有吗,佛教是虚无主义或唯心主义吗?
(一)有人说:‘佛教讲四大229皆空,是虚无主义。’这话有道理吗?
这完全是误解,是望文生义,没有深入经、论的结果。
很多人只从字面上了解佛教,甚至许多学术界的人士,都认为佛教是‘虚无主义’,这种看法,由来已久。‘空’的意义深奥难解,没有相当高的慧根悟性的人,对‘空’的意义容易产生误解,堕入顽空,导致否定因果业报、善恶和三宝的作用等,反而造恶业。故对慧根低下、思想不成熟的人,说空也是违犯菩萨戒的。为了消除对佛教教义误解,对‘空’作一简明介绍。
佛教哲学将一切事物,即万法,分为性相两个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现象,现象就是世俗智慧认识到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现象。‘自性’是经过理性思辨才能认识的东西。佛教中世俗智所认识到的事物,称做俗谛,圣智和思辨所认识到的事物的自性称作理谛或胜义谛。
事物的‘自性’有两种,一种是世俗习惯上称谓的‘自性’,如人、动物、山、水、树木、房子等等,都有它各自的‘自性’,因为有这种物自性,才不至于相互混淆,才名具不同的形象和作用。对这类‘物自性’,佛教从来不否定,那么‘空’是指什么呢?是指一种‘特殊自性’的‘空’(无自性)。‘特殊自性’是指一种不依赖任何事物的单一、独立、自在的物我自性。这种‘特殊自性’观念是一种无明236形成的虚妄观念,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自性。实际情况是,包括物质和精神意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和合形成的现象——即‘缘起’。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缘起之物,怎么会有不依赖众缘的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呢?既然没有单一独立自在的自性,这‘自性’不就是‘空’吗?——这就是从思辨的方法认识的‘缘起性空’之理,但从思辨的角度认识的空,不是理谛‘真空’,而理谛的真空是开悟后的圣智的直觉经验,不是空有的对立,而是‘空’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的空有统一境界,这是思辨智慧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性空的难悟也正在这里。总之,四大皆空或‘缘起性空’,既不是外行所理解的‘虚无主义’,也不是思辨性的色237空238彼此不能相容,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为一体的直觉经验。显然,把佛教的‘空’理解为虚无主义239,不符合佛教基本学说的本来含义。 此‘空’并非与‘有’相对之‘无’,而是超越有、无二端之‘空’,故空不可被误解为虚无主义之‘无’ 。
当代佛教僧团或组织大多都继承了历史上佛教中的主流思想,不把世界看成是虚无的,而是强调世间事物的互相依存,强调事物的因缘关系,否定世间存在一成不变的东西。多数当代佛教团体或组织的所谓‘空’,也主要是强调世间事物(包括人的地位、财富、生命)不是永恒存在的,人不应当过分执著那种根本不存在的永恒不变的世间事物,强调实现佛教的理想并不是去追求一种与现实世界无关的境界,而是要在现实世界中去实现佛教的理想。显然,从这种对佛教有关世界本质理论的理解出发,人们在社会中的活动就是有重要价值的,有意义的,因为世界并不是绝对的虚无。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有益于民众或他人的活动,与佛教徒对其理想的追求并不矛盾,在许多方面有一致之处。佛教的这种关于世间事物(人的地位、财富、生命等)不是永恒存在的‘空’的观念,对于引导当代人以一种豁达的态度对待自身利益,减少因社会的激烈竞争而导致的许多矛盾、冲突等不良后果,有著积极的作用。
换言之,亲证‘空性’,是为了开显智慧,断除我执、烦恼,不再损人利己。
(二)有人说:‘佛教是唯心主义。’这话有道理吗?
对佛教这种内涵十分广阔的人类文化,扣上一顶简单的,只适应于哲学分类的名词——唯心主义的帽子,不但是一种简单粗浅的作风,也是一个无法提出充足理由的非科学性概括。凡思想方法严谨的学者对这类十分复杂的思想文化现象,不会做出简单轻率的评判。就拿佛教内容来说,包罗万象,有的问题可以用哲学思想来衡量,有的问题不能用哲学思想衡量,如佛教艺术、音乐、舞蹈、绘画等怎能用唯心、唯物的尺度来衡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也不能用唯心、唯物来衡量其优劣。马恩著作中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概念的使用范围有严格的限制,说仅仅适用于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时候,不能乱套、乱用。就佛教的哲学思想而论,就有毗婆论、经部、唯识、中观四个不同的派别。从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根本标志,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主张来衡量,小乘毗婆沙、经部、大乘中观宗都无法划入唯心论范畴,因为这三派都承认独立于精神之外的客观存在,并认为心因境生,无境心不生的观点。‘境’指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心’指主观意识。中观论将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视为相对的存在,二者是相互对立,互为依存,有则俱有,空则俱空的对立统一体。按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衡量240,毗婆沙和经部属于唯物主义,中观宗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怎能把佛教简单地划入唯心主义的哲学范畴呢?符合客观实际的说法应该是,佛教哲学中既有唯心论成分,也有唯物论和辩证法成分,不考虑这种实际情况,一口断定是‘唯心主义’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究竟唯心主义是不是全是错误的呢?恐怕也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结论。凡是一种哲学思想都有通过思辨建立的各自的理由,从某一个角度来看是错误的东西,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未必是错误的;在宏观世界中看来是绝对正确的东西,在微观世界领域也许会变成彻底的错误。如经典物理万有引力理论,在原子以上宏观物质领域似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在本世纪以来由于亚原子领域以及量子场的发现,却遭到推翻。物质的实在性原则也在基本粒子的研究中产生了怀疑(详见美F #8226;卡普拉著的《物理学之道》一书)。在四维空间时空连续体的理论中三维物体已成了相对的存在。
在美学领域,唯心论的观点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柏拉图、康得、黑格尔、贝克莱、休谟、汤玛斯、叔本华、尼采、胡塞尔、萨特、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柏格森、罗素、维特根斯坦等许多古希腊和近现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其中很多都是具有卓越贡献的自然科学家和优秀的学者,他们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统统倒向唯心主义。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他们不懂科学,还是精神不正常呢?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对他们采取简单否定的办法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在多样化的世界和多元化的思想文化体系中,每一种思想都有它产生和存在的一定道理,任何事物都有相对性,绝对的正确和绝对的错误是不存在的。
最后修改时间:
文章相关标签:
净空法师:越是简单的饮食越健康
上一篇
品味素食贵在心境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