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总是抱怨自己遇不到善知识,抱怨修行路上障碍重重,那这是为什么呢?这多半是因为自身福德不够。《阿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三者之中,福德是最重要的。有了善根,有了因缘,你就可以学佛了,但一定还要有福德,然后才能遇到善知识。否则就算善知识出现了,也会跟你擦肩而过。
因此那些没有福德,遇不到善知识的人,就说这个世上根本没有善知识,其实不是这样的。就算善知识现前了,如果你自己没有弟子相,也一样度不了你。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对善知识也会起怀疑、起诽谤。不能总用自己愚痴的眼光对别人挑三拣四,这样就遇不到善知识了。相反,如果你具备了弟子相,那么你的善知识就算不远千里万里,也会求着来度你,这就是所谓的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你能够被观世音菩萨何种身救度,观音菩萨就会以何种身度你。在家居士身、童男童女身、比丘比丘尼身、王公大臣身都可以。如果观音菩萨没有来度你,那就是无论现哪种身都度不了你,当然,现善知识身也度不了你。所以如果没有善知识来度我们,就一定要生起惭愧心,好好地自我反省。
佛法不是世间人的思维逻辑世智辩聪所能够测度的。世智是指世上凡夫的小聪明,辩聪是用凡夫的小聪明来辨论是非。佛法是出世间法,是属于整个法界的真相。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曾经有一位佛弟子去拜访梦参老和尚,问道:请问老法师,您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个好师父?梦参老和尚问道:你要什么样的好师父呢?这位居士说:像弘一律师那样的,像慈舟老法师那样的,像以前的那几位大德。梦参老和尚说道:那几位大德,你在他跟前,你会气死他。当时你或者就不信他,你现在没有那份福德。
那位居士不服气,梦参老和尚就告诉他:你的福德,也只是遇到我这样的和尚。你能遇到我,也算不错了。如果再待几年我走了,你也找不到像我这样的和尚了。梦参老和尚还说:如果你有福德,有的是大德,我可以给你说十几个。比如正觉精舍的道海法师,南林精舍的了一法师,现在到美洲来的妙境法师等等,都很好。你的心没有福德,你看人家都没有德其实是你自己没有德。
修行的基础就是培福培德,福德不够的人根本遇不到善知识。其次,就算遇到了也会擦肩而过。相信大家在生活当中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有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招人喜欢,受人尊重;而有的人到一个地方就嫌这个地方不好,这就是有没有福德、福德深浅的差别。没有福德的人只会去挑别人的刺,自己身上也长满了刺,不会招人喜欢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用修行的借口去刺伤家人,一样是罪过,一样没有福德。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老法师教导我们说: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
学佛是在心里学,要有一颗虔诚的心。不是说念佛就一定要摆一个香炉,不停地在那里烧香,坐在那里;家人不想让你摆个香炉,你就非要摆;家里人不想让你天天往寺院跑,你就非要去,这样不就破坏了家庭和睦吗?这不就是没有福德吗?对家人都这样,你还指望善知识来度你,善知识叫你这样,你就非要那样;善知识叫你向前,你就非要后退,这怎么能修行下去呢?
培植福德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就是你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在寺院多干活、多做事,多为大家减轻一点负担,大家就喜欢你了,你就培养了爱护大家的心;有好处大家一起分的时候,多为别人着想一些,让别人多拿一些,自己少拿一些,就没人跟你争了,无争第一;大家一起共修,念佛念经的时候,你的声音可以比别人稍微宏亮一点,别人念得轻一点,也就能够安心了。千万不要在那里念闭口真言,觉得反正大家都在念,少了我的声音也无所谓。如果大家都能够声音稍微宏亮一些,都能够有这样好的发心,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福德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是很微妙的,如果你时时处处只关注自己,那么成就就会很小,恐怕一辈也度不了一个众生。如果你能够注意到身边的每一个人,并且发自内心地乐于帮助他人,那么你就能够全部度脱他们。只要你心里有这个善愿,你的心量就有这么大,你的成就也就会有这么大。眼界宽观自在,心量广得大势!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小语清凉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