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超市

郭耀华讲《金刚经》

郭耀华讲《金刚经》  郭耀华讲《金刚经》 时间:2007年10月7日14:00 地点:北京海淀区肖家河西山庭院 参加者:北京大学宗教哲学研究会社员 ..

郭耀华讲《金刚经》

郭耀华讲《金刚经》

时间:2007年10月7日14:00

地点:北京海淀区肖家河西山庭院

参加者:北京大学宗教哲学研究会社员

主讲:郭耀华医师

台北医学大学牙医学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士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

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博士生

[热身]大家好!很高兴大家来听《金刚经》讲座,随意坐,《金刚经》除了大乘佛教很重视之外,就当代新兴宗教而言,我们也看到台湾的宗教里,有些有自己的教义教理,也有儒释道融合思想,然后产生了新的教派,这种的宗教非常多。修行人也非常多,这类新兴宗教,像台湾一贯道,信徒在台湾地区差不多超过100万人,但他们佛堂,比较虔诚信仰的佛堂,里面都在做讲座啊祷告啊,他们应该有一、二十万人在修行,单是这个教派就有一、二十万人在修行。所以我们今天讲的《金刚经》,在台湾的新兴宗教一贯道里面是被提出来研究必备的一门经典课程。台湾还有一个天帝教,首任首席师尊李玉阶老师是从大陆华山、上海过来的。民国时期萧昌明师公创立天德教,1948年天德教的弟子从中国大陆过来到了台湾,天德教后来总部在香港发展,台湾的信徒很少,至今几万人,后来的天德教徒李玉阶老师1980年在台湾复兴天帝教,这个教至今在台湾、日本、美国等有一、二十万人,而李玉阶老师也常提《金刚经》思想。这一、二十万人中有灵修修行的超过5万人。所谓修行就是有打坐啊、读经啊、祷告啊,这样正规修行的至少还有5万人信徒。此外,一贯道这个宗教已经传播到美国、日本、东南亚啊,传播到全世界已超过有100个国家了,信徒比较庞大,可能整个一贯道在全世界有几百万人,有人统计至少三、四百万人,主要都是从台湾发展出去的。

(学生:一贯道是属于佛教吗?)答:它是从儒、释、道文化融合提炼出来的独立教派。

(学生:天帝教呢?)答:天帝教也是儒、释、道融合传播出来的,但是天帝教跟道家比较有关,跟华山、昆仑派的道家比较有关,跟宇宙银河系上帝有关。一贯道的第十八代祖师跟佛教比较有关,跟济公活佛比较有关。所以一贯道这个道场、道脉实际上是济公活佛的道脉。济公活佛的主要道脉在台湾就是一贯道这个法门,一个宗教常常会有一个法脉,就是发起人,他是从哪个源头慢慢出来的,要深入了解的,现在我们只简单了解一下。(注:一贯道与法界明明上帝弥勒佛人间天堂、佛国弘法也息息相关)

(学生:济公他应该是和道教比较接近的吧,还是跟佛教?)答:跟佛教比较有关系。

(学生:他是一百零八罗汉)答:相传他是十八罗汉之一啊。

(学生:我看罗汉堂门口立了一个济公,不让进去敬拜)答: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因为济公活佛是最调皮的,是比较开悟的,所以一般人进去以后,佛教徒对他,对他这个人不是很了解。但是济公活佛的法力很好,到后世还是有很大的灵力,所以台湾有很多三教合一小庙也有济公活佛,但主要还是一贯道这个道场,里面有济公活佛帮忙。

(学生:它在台湾有道教的倾向吗?)答:不是道教,它是独立的一个宗教叫一贯道。一贯道老师、师尊就是济公活佛。所以,现在只是做个开头。像一贯道里这个《金刚经》是必备经典。那么,新兴的宗教在中国这边都不是很理解,因为中国不开放这种新兴宗教进来。我们中国这个地区啊,北京这个地区啊开放的只是传统的儒、释、道、耶、回基本的大宗教,所有的新兴的小宗教现在都不开放,一般的年轻人也不认识。但是他们在全世界有的已经发展的很好了,势力也都很大。我讲的势力不一定是道场,因为一贯道他们好多是家庭佛堂,大大小小的家庭佛堂。有时候几家道亲联合组成佛堂的组织,就到家里面坐坐啊、礼拜或做仪式,或在家里面讲经,一般的公共佛堂也有敬拜神明、拜佛的仪式,有的大佛堂外观也很惊人。我们这个地方什么都没有,我们这个讲课的地方是很禅宗化的地方,看不到任何偶像、看不到任何宗教的东西。

(学生:这些小宗教是属于大宗教的一支还是已经独立出来了?)答:是独立的

(学生:不能归到儒、释、道任何一个地方)答:是独立的宗教。比如说一贯道全世界有将近三百万到一千万人,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有道场,它主要是独立的一个新兴宗教。

(学生:它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地方还是东亚文化圈子里面)答:不是,他们全球都有,华人区多一些。

(学生:包括外国人都有)答:所以它的势力是很庞大的。因为依照我们了解,传统宗教都发展几百年了,上千年,几千年了,都是这样传统的宗教概念。但是现在新兴宗教发展速度非常快,也许他们某些经典啊、某些教义啊现在人比较容易接受。像美国有些新兴的宗教啊或什么新时代运动啊人数也在向全世界扩展,人数越来越多。像印度他们一些新的瑜伽老师的教派系统已经扩展到全世界,发展的很快。

(学生:为什么这些新兴宗教会发展得这么快呢?)答:它们新的教义教理,新的解释,新的学说比较能适合当代人接受的观念。所以我们讲教义、经典啊是2000多年前留下来的东西,那么2000年留下来的东西如果他们没有新的解释新的诠释,也许它的教徒就不能够接受,然后它就比较没落。但是如果有新的解释新的诠释新的人才出来,若他们有很大的作用力,社会影响力的话,慢慢就会发扬光大然后扩展磅礴势力。中国的新兴宗教很多,那些新兴宗教都已经向全世界扩展。那么中国这些新兴宗教主要是从台湾,少数从香港、中国大陆都有,但是从台湾比较多,他们正在向全世界扩展他们的势力。

(学生:您用扩大势力来解释这种扩展。)答:我们讲宗教之间有时候是真理的传播,但是有时候宗教在真理传播过程中也是信徒的扩张,那信徒的扩张以后呢,经济各方面能力也跟着扩张。当然这个扩张也影响了一个交流,也就是说,譬如我到一个地方去传法,本来的宗教信徒逐渐减少了,但后来的宗教是新兴进来的。那么彼此要互相融汇、沟通了解,新兴宗教跟当地的居民不能互相冲突。所以才会产生一个互融现象,现在全世界非常重要的就是宗教的互融。

(学生:现在是一个渎神的、没有信仰的时代,大家都是拜金主义,经济宗教、政治宗教,为什么您觉得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会有那么多新兴的宗教会兴起?)答: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21世纪的人类正在一个反思回归期,宗教复兴期,也就是说,现在新兴的宗教已经可以将科学的内涵掌握进来,尤其是传统的东方宗教掌握的还不错。

(学生:宗教有一个特质,它是个神秘主义的东西,如果说宗教拥抱了科学,您觉得是宗教的发展还是一种妥协?)答:不是,是因为宗教已经掌握住了科学的语言和功能。以前有一段时间掌握不住,以为是宗教归宗教,科学归科学,那现在宗教进来了,一些新兴宗教出来的新人才已经掌握住了这种科学的法则。看起来历代的经典讲起来都是科学的东西,很灵性的东西,很多深入科学的东西,所以它现在去发扬,用科学的语言去沟通去发扬,所以现在倒过来很多人突然接受。但在100年前,宗教掌握不住科学的语言,所以宗教归宗教、科学归科学。学科学的人认为宗教是很迷信的语言,还有他们也会认为一些很奇怪的仪式现象是反科学的现象。

(学生:以前大家不承认宗教是因为有时候它不符合科学,现在有人承认宗教还是用科学的语言去证明,是不是还是一种科学本位主义?就是用科学去衡量)答:宗教要符合时代的精神,现在讲科学,像在中国科学更明确,我们要用科学精神、科学观产生时代进展,所以那是一个时代造成的一个事实。在以前修行的人像藏族人,我们讲藏族文化,藏族人他们小时候生下来就是佛教文化,他跟本不需要科学证明就去信仰,去拜拜。当然也许我们说他是不理性的行为。不过我们现在说知识分子普遍信仰的文化思想的传播的时候,宗教的实践过程里面的语言文字、经典必须有人用科学的观点来解释,我们大家会比较容易接受。心理学的发展也是一样的过程,它在进入超心理学的过程,从普通的心理学转变到集体心理学到超心理学,就是一个演变过程。

(学生1:可是在我们这个社会,只有我符合了科学的标准,才能被更多的民众去信服,我觉得这是一种宗教的妥协。学生2:其实我觉得宗教和科学,像有人相信科学,那怎么来证明科学呢?比如讲宇宙,宗教也讲宇宙,科学也讲宇宙,那么科学没办法解释宇宙之外还有什么东西,所以我觉得科学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东西。不能说我很信赖科学,这种观念是因为在大陆这边没有宗教信念的教育,我看的一些宗教的书它不谈什么神啊,只谈心灵上的东西。科学只是讲物质上面的,那么我心灵上的修炼啊,这些不是用科学能够完全解决掉的,宗教和科学并不是矛盾的东西。学生1:我的意思是现在的人去信仰宗教的,可能他们发现很多现象可以被科学所解释,所以就信仰宗教了,觉得宗教有道理。中世纪有很多经验哲学家,他们干的一件事情就是想用哲学去解释宗教,不想用科学去证明宗教的合理性,不是科学是用哲学的思辨繁琐的论证去证明一种宗教的合理性。后来有些人说你们这样做不对,因为宗教和哲学、逻辑,人的逻辑思维和人的宗教思维本身就是两块的,不能用我的理性的东西去证明宗教的东西,有个叫德尔图良的人说“因为它荒谬所以我信仰”,很震撼的宗教这句话。现在很多人说没有信仰,基本上就是科学主义、科学宗教,经济宗教,政治宗教、拜物主义。老师说现在宗教复兴了,因为有了科学的证明,所以现在开始有人在信宗教,我在想到底是宗教的复兴还是什么?)答:讲的很好,我现在把它分为两种趋势,早期精神层次和物质层次是分开的,我认为心灵的信仰和科学不一定是相关联的,科学信仰者或科学的研究者认为心理的问题归心理和科学没有关系。我现在只是说时代的演变使得心跟物这两个趋势合一,越来越合一,越来越可以互相解释,互相理解。特别是有了夸克波动理论之后,这个世界中整个能量和心理的状态有了更新的解释。所以现在新的心理学应该从波动的法则去沟通、理解。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变动,包括我们的意识体也有波动,从波动里面去理解宇宙万事万物的波动;还有宇宙外面万事万象、大宇宙、银河系都有它的波动,这波动里面包含意识停留在这里面,很多有灵魂概念的宗教都可以从这种波动或能量的概念作为连接。早期的信仰,人们在求心理上的安定、安慰和宇宙的大力量的时候,认为心理的状态和科学可以分开;但现在有个新的状态,心理状态和身体的物质状态不是完全分开的。万事万物存在都有一个能量状态,这个能量状态有高的能量状态、低的能量状态,有高的意识状态、低的意识状态,而且它们之间有一个能量互动关系,互相交流的关系,这种互相交流的关系就是未来宗教一个新的趋势。这是最重要的一定要记得。全世界新兴的宗教、新的考虑观念都是这种心跟物跟能量或者心物波动(振动、共振)互相交流的关系,这牵涉到去解释宗教的轮回观念的问题。宗教的天堂、地狱概念都跟这个有很大关系,高振动、低振动,高天界、低天界,或者佛教讲的不同的天界,这都跟能量、频率不同状态、阶段有很大关系。为什么我们要修行、修炼跟这个能量的振动有很大的关系。高修炼的人跟低修炼的人气质有什么不一样、质量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不同的差别,这是时代科学给我们的好的工具。所以了解这个人修行很好,也许不止语言讲的很好,智慧很高,能量表现的也很好,能量表现的其中一个方式就是宗教上本身具备某种神通,神通是一种能量的表现。所以展现出超特异能力的时候,和科学是有关系的,只是以前不好解释,什么叫神秘主义不好解释,好解释以后就不神秘了。我现在讲的是一种趋势,导致人类的心理状态和信仰状态发生了改变,也许新的宗教不是一种单一宗教的偶像崇拜,是一种融合。了解一种概念,概念决定了大家未来对各宗教的理解,对修行的理解,我讲这个趋势非常重要。

[主题前言]《金刚经》里面其实有讲这个东西,我现在开始讲主题,新兴宗教讲的很多了。佛法这个概念里面就是在讲这个东西,因为佛法是讲宇宙论的东西。佛教在从印度发展的时候,本来释迦牟尼佛他就是从宇宙论开始讲的,《华严经》本身就是一种宇宙论的概念。宇宙天象就像一个网络系统,不同的网络之间切换网线,这网络系统分布在大宇宙里面,非常的复杂(注:大幻化*轮常转)。所以佛教把它称为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有三千大千世界,这世界不是讲地球、太阳系,它是讲宇宙,宇宙这么复杂的反反复复的生命空间。所以我们今天坐在这探讨什么叫佛法、真理,它是这样来的。我要开悟,开悟什么,开悟一个宇宙法则,开悟宇宙生命的现象,所以我才成为一个悟者,一个开悟的人,或成就一个佛菩萨等级的人。你对宇宙人生的道理,对物质界、现象界、生命界有某种提升和了解,不但能了解而且能掌握,对法则透彻了解以后你还可以渗透它、使用它。掌握法则的人不被法则束缚,不掌握法则的人永远在法则的束缚里面,所以佛教叫什么,叫最大的自由者。自由是什么意思?它突破了法则的束缚,掌握了法则,所以他拥有这法则。我们中国古代的像道家,庄子的思想都是很类似的,都是掌握法则。我们说“道”,古代的“道”很难理解,实际上是一种法则的意思。对于宇宙的生命现象不论是因果法则,或是因果法则之外的法则,你要掌握到某个程度,你的生命现象就拥有在这里面了。所以即使有因果轮回,但是不会被因果轮回束缚住,这是蛮重要的概念。我们讲六道轮回,为什么佛教徒修炼比较高的层次的时候就不会在六道轮回,因为他掌握住了法则。所以从这个生命现象变迁到另外一个生命现象,或变迁到另外的天界的时候,他的这个灵魂的能量本身就是自由自在的。他已经智慧开悟到了掌握了这些法则,不会被这些生命现象束缚住,不会被周遭的生命现象束缚住,不会被周遭的环境束缚住,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佛法讲这个东西。不要被周围任何物质束缚住,不会被周围的生命现象束缚住,不被周遭所有的生活习惯束缚住,所以它是完全突破这种生命现象的。那么,突破生命现象的方法有一种是“忘我”的现象,好像无我,跟外界隔离。佛教有罗汉修行,跟外界完全隔离,凡是跟外界现象有关的我就隔离,我的心就把它关起来,我就学我自己的,我知道社会的变迁,我就是不管。隔离开也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方式可以脱离痛苦。那么大菩萨不是,他们投注到那些有束缚的东西里面,束缚的东西不影响我,我完全都开悟,它背后的道理是什么?掌握住生生灭灭、因因果果,我就在这里面,大菩萨就在这里面悠游自在,所以他是活在所有的环境里面不被所有的环境束缚,这就是菩萨道。所以佛教分两种趋势修行,一种是罗汉道修行,一种是菩萨道修行。菩萨道管你生管你死,管你什么爱啊,恨啊,我就在里面不被你束缚住,他掌握住一切,然后不被一切束缚住,这就叫大菩萨。而罗汉道是非常怕这些东西的,爱、恨、因果、瞋恨,人世间万事万物吓得不得了,看这个生命现象、这个东西啊,穷苦、困顿,初期他很怕这些东西的,所以我尽量躲在庙里面、山里面、山洞里面这样忘我修行、休闲自在,反正我也不用管你们,你们也不用管我,各自分离。(注:易入顽空境界)

我们今天讲的《金刚经》属于大乘经典,大乘经典是讲跟众生合在一起的,在众生里面修的,叫大乘经典,是大乘般若类经典其中一部分。大乘经典是要跟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不是脱离生活的,所以佛教有时候被分为大乘小乘原因就这里(注:大小乘之差别是否具有慈悲心,有慈悲心都是大乘)。大乘的人不怕生活,小乘的人怕生活,就差在这里。大乘的人不怕污浊的地方,污浊的地方他觉得很干净,小乘的是看到污浊的地方很污浊,看到很清洁就很清洁。大乘的人是心态的转变,不只是心态的转变,是能量的转变。所以我跟大家说不是心改变就改变了,心改变了能量还没有改变就是什么还没有改变。中国道家讲气,气没有改变,心虽然改变,在污浊的地方你还是很痛苦。可是我跟你说,如果你的气也改变了,能量振动也改变了,那么你生活在很污浊的地方就会不一样,不但不一样,你还会把污浊的地方改成干净的地方,这就更厉害了。大菩萨是行动派,他到污浊的地方不是怕被污浊,而是进去污浊一下,而污浊半天你会发现他周围已经变干净了。他是方便运用提升周围振动,提升周围智慧的方法,这就是大菩萨道。他越是险恶的地方越不好的地方他越去,去了以后发现,只要他去那个地方就会变得光明,所以菩萨叫什么,光明道。我们佛菩萨在佛教里称为光明道,他是代表光明,他的心很光明,所以他到那个地方就会变光明。他也不怕污浊,他到污浊的地方能把污浊的现象变成干净的现象。我们所谓污浊干净也是我们的感觉,但对于他们一体化的人没有特别感觉,因为他掌握了法则以后我们所谓的污浊和不污浊只是一种心境的感觉,或者他认为是一种能量的感觉,所以他有办法,有毅力,菩萨都是很有毅力的人,有愿力的人,能够把一个地方慢慢改变,也许这个时间需要十年或二十年,但他有办法。但是小乘的人不喜欢跟众生接触的人就没有办法,他就是管自己,他没有能力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去改变周遭,这点是最大的关键。菩萨就是有潜移默化改变周遭力量的人,自己修阿罗汉的人是不想改变周遭的人,所以我们有能力在改变周遭的人就是在修菩萨道。不过,开悟的境界是有层次之分的。有的佛教经典是对大菩萨讲的,有的对普通的修行人讲的,有的对天人界讲的,有些对我们人世间的人讲的。释迦牟尼佛讲佛经历代有变,佛经也是演变来的。大乘佛法比较兴盛是在公元200年的时候才转变,早期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大乘佛法还没有那么兴盛,那时候传承大乘佛法的人非常少。即使禅宗,我们讲禅宗的传承,在禅宗的历史里面,禅宗的传承都非常的少,都是少数几个祖师在传承。人数这么少,禅宗算大乘佛法,人数很少在传承,所以早期传承里面大乘佛法是很难普遍性的。一直到龙树菩萨的时候,公元200多年的时候,才慢慢有一批人出来开始有更大的弘扬。所以即使是大乘佛学也是演变的,我们今天讲的《金刚经》、大般若经虽然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讲的经典,但懂的人又有多少?然后有传承的有多少呢?后来才把它写出来,通过弟子传出来。所以一个宗教思想的传播跟根器有关系,跟缘分有关系,跟当时听道的人有关系。大家智慧没有那么高,思辨能力也没有那么强,而大家修行的能力也没有那么强,影响接收程度就非常大。所以今天讲《金刚经》这个空慧,这个般若经思想,它是渐渐演变的,是释迦牟尼佛在中期的时候讲到的东西。释迦牟尼佛弘法他讲道四十九年,《金刚经》是大般若经中的其中一部分,是在释迦牟尼佛中期弘法的时候讲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到中期讲般若空性的观念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刚开始讲道讲太深的话比较听不懂,他的学生程度没有那么好,所以他开始从小乘佛学《阿含经》类似的观念开始讲。先从简单的讲,慢慢的开始讲深了,然后再讲更圆满的佛教思想给大家。所以《金刚经》的思想及相关的大乘思想是佛陀逐步透露,因缘成熟才讲。我们现在诠释《金刚经》,它是中国禅宗从六祖慧能大师以后,开始当作传承思想的经典。六祖之前达摩祖师他们传承的是《入楞伽经》,就是达摩初祖到后来五祖弘忍大师,全部的传承要看这本《入楞伽经》。到了六祖慧能大师用更简单一点容易懂的《金刚经》传承,你们就知道佛法基本的空性是什么。《入楞伽经》的内容比较多,读起来资料数据比较多,变化比较多。《金刚经》更简单,但是我们要了解以佛教的经典来讲,《金刚经》出现比较早,《入楞伽经》出现比较晚,所以《金刚经》是更早期的,第一批大乘佛法的佛经,先有这样的概念。《入楞伽经》经典的补充是比较多的,因为它里边已经有如来藏的思想,有般若中观思想,还有少数唯识的思想,佛法的精要、精髓这本都有。达摩祖师可能认为说也许掌握更多佛法精要的话要看这本,那六祖慧能大师可能认为说我们不要那么多读书,读那么多资料,我们先简单掌握住基本的语言是方便传承的,后来又多了一本,他的弟子神会的时候出现了《六祖坛经》。我们把《六祖坛经》跟《金刚经》互相对照,我们就会知道空性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大家记得这是连接。如果你要对这套思想有所理解,对中观思想,我们现在讲中观都讲龙树大师的一些著作《中论》或者《大智度论》几部经论,但是我们要讲更早,原始的思想就是《金刚经》(注:之后发展成《入楞伽经》),然后讲中国传承出来的《六祖坛经》。我刚讲了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在讲《金刚经》之前要跟大家提的,佛法思想里面禅宗的思想后来传承产生一种类似于空观,空观意思是说我们要解脱就是坐在那里不动就解脱了。后来很多的禅宗祖师就误会,说你坐在那里不动就解脱了,当时怀让禅师跟马祖讨论过一个东西,坐禅跟磨镜故事,将砖头磨成镜子一般你就会成道,那样会成就,那怎么将砖头磨得那么明亮有可能吗?所以坐禅也是一样类似的观念,你坐在那打坐就能够成道吗,那不是完全这样的概念。还有就思想而言,你认为我有思想容易成道呢,还是没有思想才可以成道,这观念都非常重要。所以我刚才翻了一下《六祖坛经》,其中有一句话,当时《六祖坛经》纪录的时候,一个卧轮禅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镜心不起,菩提日日长”。他说我这样子开悟,六祖慧能大师跟他说,你绝对没有开悟,你这样搞下去绝对不会开悟,慧能当时对他怎么说呢“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镜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是什么观念呢,大家以为禅宗就是在那坐坐,头脑都不动,什么都不想坐在那里就成就了,不是这个样子。六祖慧能当时先给他破这个观念,真空妙有的佛教,你没有突破真空灵性的概念,你就不会达到妙有,在打坐的过程中你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是没有办法达到的。但是佛法又讲坐在那里真的心不动才能体悟到感应啊,跟中国的易经的概念类似,我们就是什么都不动心,你坐着不动心就能感应而通天下,因为能感应到遂通天下,就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概念在佛教里面修行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一个打坐静坐的人,他不是坐在那一点想法都没有,他是感应而通天下,跟易经是一样的概念,所以才菩提作么长。他也不是每天坐在那胡思乱想,他是自然而然就感应。打坐的人有经验就会知道,往那一坐就往往会胡思乱想一大堆东西。那么怎么从胡思乱想一大堆东西中提升自我,得到一种清静的心态,一种不振动的心态,不中断的调和心态,一种心境的平衡,这就是一个修炼的功夫。

我在讲《金刚经》之前首先提这个概念,因为《金刚经》里面有一个概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法里面讲空、中观的思想,在空的思想里面,从空发展到真空、妙有的真空。那什么叫真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不是顽空,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概念。因为一部分修道人就把他修成顽空,什么都没有了,那就不是大乘菩萨道、大乘佛法讲的空。以真空解释空,如何了解真空呢?这里有本《维摩诘经》,大家有机会读读维摩诘居士的对谈经典,这不是出家人的经典,维摩诘是一个居士,是普通人,但他是一个修道人、修行人、修学佛法的人、开悟的人,所以特别有这本经典(维摩诘居士注:来自东方佛国妙喜世界。本经注意佛道品第八、观众生品第七及入不二法门品第九),从古代就有,早期的时候就有。这是我们修炼密宗使用得很重要的一部经典,特别是大乘菩萨道,怎么样掌握住,在最污浊的环境中对自性自在有很大的影响。第二再讲般若法门,最高的心法有时候讲不出来,但是我们尽量讲,文殊师利菩萨讲这本经,对大家讲道,了解智慧怎么转变,灵性怎么转变,空性怎么转变,最污浊的环境怎么转变这样一个方法。我先说到这里。

然后再讲印度从最早期的宗教发展,大部分人强调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十二因缘法,常常听到三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你的修行必须有这些基础,做好事。如果为非作歹要开悟一些道理不容易,你老是做坏事会形成一种习惯,我们做好事做坏事其实是一个习惯,记住这是佛教的一个概念。要养成做好事的习惯,小的好事也要养成习惯。中国古时候,刘备教导阿斗的时候“勿以善小而不为”记住这句话,在佛教里面,这样的话,你的心量会一天一天慢慢扩展,你会跟人家不一样。老是讲经说法,讲做好事做好事,自己从来不做,那是不会变化的。变化的气质要从小的地方做起,所以佛教里为什么重视很简单的方法,不是一开始就给你讲高奥的智慧解脱啊,讲得很深奥。你要先从小善去做,这是最基本的,做一个善良的人。你要先从简单的善事做起,你要培养功德。很多学佛人翻译功德两个字,有功有德才有提升,没功没德要提升就很难,中国道家早就有这个想法,如果没有功德那提升太困难了。因为你没有变化,习惯没有变化灵魂就没有变化,灵魂没有变化灵性就不会变化,智慧就很难变化。产生的智慧是歪东歪西的,就是一种邪慧,佛教叫邪慧,邪慧丛生,老是想东想西都不想正道,讲邪道的东西。佛教要做正道利己利人的东西,什么叫正道,就是一生中做人做事要走正的方向。大家以为我做一个小坏事没有关系,那大家不了解宇宙是一个自然的反射体。你们做出一件事情,那件事情就种了一个因,那个因在宇宙中就存在了,也许有一天就会结果,只是果大跟果小而已。种善因得佛果,种善因就会得到佛菩萨善的教导,所以为什么最开始一些小善事都要做。菩萨道一般有六度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听过佛法的人就会了解有六度波罗蜜,追求智慧解脱过程中前面五个要做好,才能使你的善良的心,智慧的心扩充为宇宙的心,才能使你的心慢慢扩展的像太阳一样大公无私照亮别人。佛就是无我的人,佛就是照亮众生的人,佛不是什么事都不干的人。大乘佛法讲大菩萨、佛菩萨就是为众生、为宇宙众生做事的人。如果为宇宙众生做事的人有“我”这个概念那就不是佛菩萨了,所以大菩萨有“我”在做事,但绝对不是他自己,就会变为太阳和星星一样,“我”就不见了,变成“无我”的人。所以佛教讲的真空妙有的真空是变成“无我”的意思,这个概念一定要先建立起来。“无我”的意思是没有我执,所以我今天讲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我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无我执的意思。佛法非常重视种因,你不能有“我”,不能有我执,不能有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又是一个概念。从做善事开始,六度波罗蜜做一些好事情,然后做一些修行的事情,然后慢慢扩充自我。

这个“我”在佛教叫“如来藏”,佛教《如来藏经》、《胜鬘经》都是讲这个如来藏思想,不增不减,特别《入楞伽经》也有讲如来藏。我跟大家介绍如来藏的概念,就是阿赖耶识,即清静的本性,也就是最原始源头的佛性。那么这是一个源头自性成佛的自性,阿赖耶识是唯识派发展出来的一个名词,早期没有这个词。我只是把类似的概念跟大家讲解一下,以后你们读佛经会常常看到这类的名词。佛性、阿赖耶识、如来藏、自性,我给大家做一个总结,大家读《金刚经》要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以后看《金刚经》就会懂。然后你们有这些基本的概念就去修行,就是把这个本性、自性、阿赖耶识的阿赖耶超过前七识,超过感官之外的那些阿赖耶,还有如来藏,佛性的本质,法性的如来藏的藏性把它发挥出来。在发挥的过程中还有“我”、有我执阿赖耶,最后破除我执就会成就变成无“我”了,它就进入真正的佛性。

佛在《金刚经》里常常讲你讲这个就不是这个,它的基本的公式定理就是这个意思。我说什么,就不是什么,一定要记住这个基本公式、定理,掌握住这个法则,我说什么就不是什么,如果你认为我说什么你就是诽谤我。所以你说佛说就不是佛说,佛绝对没有说,谁说我讲了一部《金刚经》,我根本就一个字都没讲,就是这样的结论。记住这个公式,我说什么就没有什么,一定要开悟这个东西,要回去想。大家今天回去就想这个观念,我说什么就没有什么,你不要以为就是这个,讲这个就是有问题。你讲这个东西你有执着,你有执着就没有办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有问题,所以他的基本功,《金刚经》里就是讲这个。你可以从头翻到尾都是反复强调这个公式,这部经有一个重点,“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是讲无为法不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一个定义,无为法就是什么都没有。但什么都没有他已经讲完了,所以我们有一个修炼过程。都是有,最后要讲没有,没有不是乱讲说我真的什么都没有,是修炼到最后的无我了。它就像跟太阳合一了,我释迦牟尼佛不叫释迦牟尼佛,你讲错了,我不是。你指着他说你是释迦牟尼佛,他会说我不是释迦牟尼佛哦,你不要乱讲。文殊师利菩萨跟我们讲的这个观念说:文殊师利菩萨正讲道讲智慧,有人说你是文殊师利菩萨。你回答说:“我不是,您错了,哪有文殊师利菩萨啊,只有宇宙的法性,我代表的是宇宙的法性,我不是文殊师利菩萨,您不要乱搞,我没有定义的,我身上没有定义的,您认为我是谁就大错特错了,您误会您执着,我不是我,我根本没有我啊”。佛教的大乘佛法就讲无我,做很多事情说有做吗,没有啊,谁说我做了。说你这人功德好多啊做了好多好事,有吗?没有啊,忘记了,他是这个意思。说你在一百万年前贡献好多啊,他说有吗?我在一千万年前贡献更多,他在一千万年前是谁?不知道。也许他自己知道,佛教讲累世灵魂转世的,一千万年前的事他还记得,在某个时空某个佛国他做了哪些事情我讲给你听,我以前在那个时代,在几千劫以前我曾经当过哪个大菩萨当过哪个佛,我做过某些事情。他说我这辈子讲了很多道理,你说他叫文殊师利菩萨,他说不是,我叫某某某。为什么?因为一千万年前我叫某某某,只是这辈子叫文殊师利,你就认为我是文殊师利,你就大错特错。佛说我讲法半天,讲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记住这是《金刚经》的基本精神。有说法等于没有说法的意思,你误会我有说那就错了,因为“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是《金刚经》的基本精神。正法最后也要舍,何况不是正法,舍弃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什么都有了,圆满了,但是他已经空性了就变成无我了,没有一个专有名词可以定义它了,这叫佛,佛的一个精神。

所以学《金刚经》的空性论就是要先建立起这个观念,任何万事万物可以做,但是是不执着的,都是一个过程,都是像“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他是变化无常的。万事万物变化无常,过程中,你也转变了,所以你不是原来的你,他也不是原来的他。你们趋向宇宙的真善或者说宇宙的最圆满的状态。我把他叫圆满,其实真善有时候很难定义,也许更圆满,也许智慧更解脱了,也许更不束缚了。再三强调佛法是追求自由的,追求解脱的,解脱的意思就是自由。追求灵性最自由,个性最自由,这个自由是圆满的自由,不是你的自由妨碍别人的自由,不是你追求圆满妨碍别人的圆满。他是大圆满,追求一起圆满、一起成就,这是空性的基本精神。所以叫真空进入了妙有,妙有就是大圆满。

刚刚跟大家讲了《金刚经》里的句子,都讲过了。但是讲得比较快,你们要好好听这些佛法的基本概念,因为从这里面《金刚经》引进来,你们将来读别的经就容易懂,佛经没有很难。也许我的缘分就是接触《金刚经》很早,二十几年前(注:1981年)就开始接触。接触后有时候就翻翻翻,想想里面的概念是什么意思。在台湾地区,《金刚经》一般跟《心经》常常连在一起,后面都附《心经》。所以你去想“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又是那一套,他有一套公式。空色不二圆满,心物合一圆满。佛经是一两千多年前写出来的,那时候只有到空色不二,以后还会多加一个能量,能量不二,现在新名词会加进去。不过,讲的概念是类似的,从心出发、从物出发、从能量出发、从波动出发都会导致同样的概念,最后概念说你一定要到无我的状态才会圆满,你有我,有执着就会痛苦。佛教是教人解脱痛苦的,要记住这也是重点。他不是让你依附一个东西,真正佛法不强调你一定要解脱到西方极乐世界,到东方极乐世界,到中天极乐世界,到哪个极乐世界或到天堂地狱,就是你只到天堂这样的意思,他不是专门解决这个东西。他是让你圆满,你到东到西到哪里都可以去,自由,解脱到自由,解脱所有痛苦,解脱到圆满,所以哪里都可以去,可以去救别人。你有能力去佛国做主持人,你可以到其它地方救人,他这一世变成一个救世主。佛经好多这样的故事,变成救世主的特别多,到另外一个星球变成救世主,因为他解脱了,它变成光明的代表,没有执着的代表。我再解释一下,佛经里面虽然没有讲到上帝的概念,但佛教讲法性的概念,法界的观念,最高的佛法叫做一个法界、法性的概念,与上帝的概念类似。所以佛法里面讲的上帝有非常多的名词定义,为什么?因为在欲界天,天界里有很多天王叫上帝,所以误认为是欲界天的上帝还是色界天的上帝还是无色界的上帝。我们的地球一般叫欲界天,就是物质界的,到色界天是能量界的,无色界天几乎都看不到了。到了无色界天纯能量波动微细波动那都是更难理解。在宇宙里面有这种不同生命现象,事实上现在在科学上讲宇宙里面不但有现象界看得到的,有的红外线看得到的,有的紫外线看得到的,有的是在X射线看得到的,有的是黑暗物质,有的是反物质,修行的人进入神秘境界慢慢感受这个东西,尤其在宇宙时空里这个东西太复杂、太多了。佛法讲这个东西,这个变异性太大了。那我们的科学在这边慢慢摸索,因为科学也在追求真理,一样的,宗教修炼神秘主义最重要的修行在追求真理。那么解脱痛苦得到最大的解脱自由,自由实际上也是在追求真理,如果你达不到这个真理,你不会达到完全自由。你的智慧不到那里,开悟不到那里,你不会完全自由,一定有束缚。因为宇宙的自由里面包含了很多的障碍,我们在地球上就有人情的障碍、生命的障碍、家庭的障碍、国家的障碍,在太阳系有太阳系的能量障碍,你从这个星球到另外一个星球都有能量的障碍。我们以为灵魂死掉了,灵魂一般脱离不了太阳系的能量,你出不去,修炼不到那里,只能在太阳系,永远在着六道轮回。在欲界天,你修半天能量出不去,你说你可以到另外一个西方佛国,或到东方世界,那不是普通人做得到的。一般的修炼根本就不到这里,永远就在这里混日子,就在这转转转,死了灵魂还在这里,又到了这个国家,又到了另外的国家,这是佛家的讲法,转过来转过去。有的人不信啊,做了不好的事情转生到畜生界动物界去了,有的在地狱待很久,把灵魂洗干净一点,因他的本性已经蒙蔽太久了,本性坏了,本性很难把它提升,所以要在地狱磨练很久再放出来。其实地狱界是一个教育的场所,为了教育那个坏的人,教教教教教,你怎么那么坏,每天想事情都是坏念头,想从别人那里捞利益啊,为了享受、享乐到别人那里捞利益,想牺牲别人成就自我,历史上有些人好像就是这样子,但这样子在宗教上不一定是好,而且对个人成长很不好。我只能跟大家解释正确的宗教对智慧的理解,是我们今天用正确的方法提升自我(注:佛教讲八正道),所以我们要勤劳努力,要奋斗,我们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结果。你不要想着不劳而获的,想着利用别人的。为什么你一生会遇到很多障碍和坏因果?因为你利用别人,以前别人也利用你,这辈子也还会利用你。你越善良,善良也是要智慧哦,不是善良的人都不要智慧了,佛法讲智慧解脱,所以善良的人做事情会很有方法,但他有正道的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用正道的方法我们可以达到解脱,他用邪的方法他想解脱就很困难,也许他周围的环境都是黑暗面,宇宙存在一种什么法则呢,叫物以类聚法则。类似的概念就会混在一起,比如交朋友,你是那样法则的人啊,你的朋友也是那样法则的人。你的想法是善良也许你的朋友都是善良的比较多,他都是有一种很奇怪的吸引的力量,物以类聚是宇宙一个很奇怪的法则。当然大家学习科学跟宗教,有的法则有特异性,但那是少数,大部分都是有规律性那样。大家可以观察,物理学实际上是宗教学的一种看法、一种延伸。物理学不只是物理的想法,心理学也有类似的概念的,你可以找出很多的规律的。你要把握住规律才能提升自我,我们修行就是找很多规律。我们中国道教的“道”,就是古代讲的规律,有的讲法是逆的,反的方向反而是顺的,中国古代的修行人懂得一套道理,顺着走不通都是逆着走,逆着走最后才圆满。为什么事情要想逆的、想另外的角度呢?很奇怪,中国古代就想出来了。他说有阴阳两面,所以任何事情有阴有阳,从阴的走不动了就从阳走,阳的遇到障碍又从阴的走,然后阴阳再调和。然后八卦,它有不同的卦位显现,不是简单的64卦,它也是类似的概念,一个角度走不通,从另外的爻位去走。所以中国是比较有忧患意识的一个民族。古代圣人,做任何事情他知道忧患意识,他们不仅知道忧患意识,并且掌握了一套原则。那么万事万物都有变化变迁,你要掌握住变迁的道理,掌握变迁的道理就是修行。所以我们在人体上做实验,修行人是在人体上做实验,从人体上做实验掌握变迁的道理。真正修行的人说我学佛法,我观察自己发现智慧有没有开悟进步,我学禅定我有没有从禅定中更解脱。那么开悟和解脱有一个过程,自己慢慢掌握这个过程,然后从古代圣人的话,或从佛经里去印证,或从不同宗教经典去印证,印证的意思是了解自我,我有没有提升,了解我的灵性这一段时间有没有进展,有没有成长。这是地球人的智慧通过宗教家留下来的,通过科学家利用新的概念来解决,来给大家留下经验。但是科学家通常都是只能掌握住一小部分,很少有整合性的科学家,什么都懂,太细了,太多东西了,所以从个人身上修行掌握的速度会更快,从身体上印证科学会更快。科学都是摸索一小部分,所以称为某一小部分的专家,整体上他很难掌握。真正修宗教的人,学物理学化学,学科学精神的人也可以把它掌握的比较好,要互相印证会更好。(注:中国的中医整体整合调整,颇具特色,可以参照)

今天大家到这里来研究佛经的道理,但佛经里边一些基本概念先弄懂,以后看一些相关的思想会觉得比较自在一点。佛法学习让大家学习自在,学自由。自在啊,观自在菩萨不是自在吗,自在就是你跪着做、盘腿坐、或者以观世音菩萨自在坐,随便你怎么坐都可以。你们要学打坐呢也没有什么固定坐,爱怎么坐就怎么坐,能提升就好,你自己做实验。观自在菩萨的坐姿,如果你看过佛经,菩萨坐姿多的很,这样坐、那样坐、观音坐什么都有的。所以刚刚有人问打坐是不是要盘腿阿,单盘啊、自然坐或怎么坐,没有这些规定的。在密教修炼里面有好多坐法,气脉自己知道,这样坐坐久就会怪怪的,气脉就会束缚住,脚就会动一下,不动一下就会不舒服。你要是双盘坐很久,气脉都打通了坐很久不会不舒服啊。所以他会稳稳地坐着,坐个三天也没有问题,气脉没有流动障碍的问题。所以每个人选择按照自己的方式能坐得最舒服,心在清静中禅坐。还有中国道家讲的道理跟《金刚经》讲的道理很像,我现在是用别的不同的观念来印证《金刚经》。“常应常静,常清静”,应是感应的应,常常安静就会常常有感应,就是常常清静,这样的人心就会比较平和。那个也是《金刚经》里讲的“无所住而生其心”。还有儒家讲的,孔子子罕篇第九说子绝四“无意、无必、无固、无我”那也是心里面的状态,中国思想里边也有“无什么”,没有执着的想法。我们做任何事情也是不要把它固定死的,中国现在的思想家比较弹性。你看改革开放后他们都很弹性,所以中国发展很快,发展快就是有弹性,速度非常快,但是它也有个原则,发展快为大家好的方向没有变,但是有弹性,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它要转变。学佛法也是一样,他是流动的,不是固定的。因为佛法固定了被人套固定的方法就绝对错误了,佛法讲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法。但是有些观念,比如讲空,这个观念大家慢慢去体会,什么是空的概念。也许很多经典都讲一样的概念,小方法没有大的变化,因为它是大原则。然后掌握空性里面的空就是智慧,如果你不空你有执着,你的智慧就出不来,因为你想像一个事情的时候你容易把它固定一个模式一个想法一个格式,智慧的转变方法就想不出来,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休息三分钟。)

(学生:《金刚经》是不是阐述空很系统的,它本身已经很系统的阐述空还是只是阐述空的一部分)答:空没有办法完全阐释,空代表智慧。《金刚经》是解释空的基本精神,而不是代表了空的全部。因为大般若经那么大,般若代表智慧,智慧经典在解释空,《金刚经》是大般若经的一小品。如果看了大般若经的其它经典就会更了解这个类似空的概念。佛陀只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空,《金刚经》是用比喻的手法在解释空的基本概念的一种讲法。其他大、小、密乘经典也反复强调空性。

(学生问:金刚是什么意思?)答:金刚石是一种很坚硬的东西,用来表示坚固不坏。在密教里被称为金刚乘。金刚是比金、银更硬的东西。比如说你求佛求道的心非常的坚硬,第二个,表示你成就了的德性、空性的智慧已经达到了金刚那样坚硬不会被摧坏。无论谁来攻击你,你都不动的。宇宙中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掌握了金刚法则,也就是般若法则(智慧法则),你就会像金刚一样永摧不坏。到任何时空里都不会怕。大菩萨啊无论到哪儿,邪门歪道根本就不怕的,因为菩萨的智慧已经到了最完整的状态了,非常的坚硬,怎么也摧不破。所以密教里面的成就者称为金刚。五大金刚的金刚,金刚是摧不破的。我已经完全开悟了佛性了,在宇宙中我长存了、自由了。

(学生:您是否可以再说一下佛教中自由的概念?刚才您说了两个词“自在”和“自由”。我的理解是“自在”更多的指的是自己的感觉,而“自由”有点政治学的概念。很多人像卢梭那些人论述政治学都是以自由为出发的,人们如何能达到一个社会的自由,就像佛教中大家都希望达到的那种自由,但如果说我们的自由妨害了别人的自由,那该怎么办?要让出一部份权利,国家有这样的政体。总之刚才你所说的达到的这种自由是不是像佛教的自由更多的是从内心的状态来说的自由?但如果说,我的内心是自由的,但外界的社会政体无法给我自由,自己很不自在,自己就比较混乱,一直在思考自由与自在的问题。我自己很自在,但是外界不给我自在。我该怎么办?一个是政治学概念,一个是哲学概念,我真的混乱,该怎么办?)答:在古代,“freedom”,这个词在翻译的时代没有用自由这两个字。现在的字典里面自由的概念跟佛法里面的自在的确有的时候是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那刚才为什么用了很多自由呢,因为很多的自在实际上是一种自由,不过现在的观念是喜欢认为自由是外在周围环境要完全配合好才会有自由,但对于修炼佛法的人来讲呢,自在是心的自由,心的解脱。如果心没有自由自在,不可能追求外界的自由自在。所以解脱是先从自心做起,不是先从外面做起。以佛法的概念来看,国家是暂时的,社会是暂时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成、住、坏、空,都是一百年、两百年都是暂时的,但是对于生命的、永远的灵魂来讲,对这个永远的灵性来讲,是可以追求内心先求自在,自由。这个国家不自由,会追求到另外一个国家去,人不同,命不同。但是,他可以追求当下的心的快乐自在。那么,什么又叫心的自在和自由呢?只要你对有的东西没有完全执着的念头,随顺因缘,在因缘中追求解脱,在因缘中追求突破,那么,你就会自在自由。也就是说,你不会被外界环境干涉的太厉害。佛法希望的是,很多追求这种概念的人先多做好事善事,第二个就是多从自己内心的不执着,内心的自在先做起。如果很多人都有这种观念的话,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因为很多做菩萨道做善事的人,他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也会考虑比较多,不会妨碍小的个体的自由、自在。现在的社会环境没有办法配合自在自由的时候,表示我们很多的东西还有待改进,很多菩萨道要做。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环境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在还没有到那个阶段之前,应该先从提升自我做起。它的修炼过程佛法一般来讲是自性成佛,一般来说,它不先管外面的完全解脱,要先管自己的解脱。个人解脱了,也就能帮助外界了。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只能说尽力了。所以一般菩萨都会发愿说尽力。就是说,我自己解脱了,周围的环境虽然在黑暗中,我们一般的观念是讲在污秽中,黑暗污秽中,我能尽量发散自己的光明,发散我的好的,给周围的人好处,改善周遭环境,这样就行,能做多少就算多少,就是尽心。菩萨有愿力说尽心就好。他不会说我现在就一定要完全改变它,推翻它,变动,不一定有这样的能力。即使很有能力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能力(注:因果是渐变)。所以好多菩萨是志同道合的一起来做菩萨道,帮助这个世界人类。还有我再强调一点,历史、朝代、国家都不是永远、永久的,在佛法来讲,不是永久的。但是解脱确是永久的。如果能够解脱提升自我,到那个时候,把你放到美国去,放到欧洲去,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黑暗的一面,你就会去帮忙解决那个黑暗的地方。现在中国黑暗的地方还很多,所以,中国有很多可以工作的地方,可以成为菩萨道的人,修行的人努力。自我解脱快乐以后,看外界不要太悲伤,有时候会有因果现象。所以,自在解脱的人,他的智慧解脱到那里的时候,看外界痛苦的事情,可以透过事件发射慈悲心。他是不会痛苦的。所以,佛法是解脱痛苦。你也许会悲伤,但你不要痛苦。也许黑暗面很多,我们尽力就好。但自己一定要先自在。自己不自在,没有办法救别人自在。你先一味的改善自我,要先提升自我,提升自己的综合的实力,自己综合的素质,把菩萨素质提升好,你才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这个概念还是蛮重要的。这样的回答还可以么?

(学生:老师刚才有讲到禅定,关于禅定该如何入门呢?)答:禅的方法非常的多,你可以找一个你最适合的方法,先从书上或从不同的派别的资料上查询。查询一个你最应机,对你最适当的方法。因为方法有很多种,如你的兴趣、喜好来决定它的因缘。

(学生:老师能不能推荐一本修禅的方法的书或资料?)答:可以啊,下课的时候拿给你看。禅坐的书我们一定要看,禅坐的书要选其中一两本来看,因为禅宗的公案对禅修有帮助。如果你要进入禅修还要读一点易经的书,易经对禅修帮助也非常的大。我们知道南传佛教的内观,大乘的禅法,在中国发展的禅法到密宗里面的禅修,大圆满法里面的澈却的禅修,都是禅。方法有很多种,你可以应机的先去看,你觉得对哪一个比较有兴趣。有兴趣你和我们讨论的时候,我们可以讲一些相关的细节,找相关的人教你,或者说你要学这种方法我有兴趣,我也可以讲一些。

(学生:据我所知,如果要修密的话,要经过金刚上师灌顶之后才可以修。我在汉地找不到上师,也没有机会接触灌顶,这样还可以修密吗?)答:密一般分为唐密和藏密,藏密一般是藏族在传,由唐朝传下来的密宗叫做唐密,书上基本上都有资料。你有机缘接触到也可以学,但是没有传承的人学的东西比较慢。我们所谓传承有的时候是从灵界传承,灵界在修炼过程中从无形进来传承。(注:学密宗要谨慎是否具备好的功德加行,不要盲目偶像崇拜,师徒是形成生命共同体,慎选老师,不要执著,发菩萨愿力比灌顶更是基本功,修行时常会有结缘灌顶机会,想找老师一定会遇上。)

(学生:我没有拜上师,没有接受灌顶,是不是可以学显宗的禅定呢?)答:学显宗的比较好办,显宗跟密宗的禅定在最究竟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是相通的。密教里面强调气脉能量的拙火,跟瑜伽术比较有关的,应该先从印度的瑜伽术学,先吸收书上的思想概念。再学密教就会比较精进、比较深入,但是密教念很多咒语要长期的学习,有时候你还要有愿力,咒语是方便法。

(学生:是不是念真言不用灌顶也可以修?)答:很好,你可以常常念六字大明咒“嗡(om)嘛(ma)呢(ni)叭(bei)咩(mie)吽(hom)”或“嗡(om)啊(a)吽(hom)”三个字的咒语,就这九个字你没事干的时候就常常念。这九个字跟宇宙的很多仙佛都相通,我们在密教的根本咒语就是这些,不经过灌顶有缘也会修的很好,因为这是普传性的咒语。但是你要会念哦,你要从头顶开始念,念到最后到丹田,你不要乱念。

(学生:如果没有人指导的话自己修是不是会不懂?)答:是,要请教相关的人,而且跟你讲的人他修过就会跟你说修道的重点和细节。有时候老师是结缘的,结缘老师就是跟你讲一下,有的是很慎重的,叫教派传承,那就非常慎重,因为你是我这一派传承命脉的。但教派传承有时候会很束缚,所以你要看将来的因缘。教派束缚,有时候那些金刚、护法神会束缚住你,有时候你学别的法门会有障碍,限制你不能再拜其它老师,所以看你自己将来的因缘。你现在刚开始入门,显教的禅、瑜伽的概念先建立起来,那些都是跟禅有关的,最后要下很大的决心才能修好。因为禅修是空性,金刚的空性,最高就是《金刚经》,我刚刚念的那一段,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古代禅宗老师的传承一定是很严格的,永嘉禅师跟六祖慧能对话一宿觉,他一下子就想走了,验证一下就走了(注:永嘉从《维摩诘经》入门)。学习传承不是你想得那样跟在上师旁边跟很久的,有的是你修很久去找他验证一下,验证一下一天就结束了,或一个小时就结束了,然后回家去自己修。中国禅也很自由,这跟民族性有关系,中国很奇怪,人比较活泼啊,还是不错的。也许从印度传到西藏这一代的禅法,因为古代密法的传承,选择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传承人数很少,不是普传的,所以才要求这么严,老师要亲自灌顶亲自教导,他才能成就。到后来普传后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了。

继续讲,“波罗蜜”三个字是到彼岸的意思,“般若”是妙智慧、智慧解脱的意思。《金刚经》的“金刚”两个字是解脱的等级。菩萨道里的菩萨是分等级的,有初地菩萨、高级菩萨,佛法分十地菩萨,在密教里分十五地、十三地,有不同分法,一般分十地。第八地菩萨以上是不动地菩萨,永远都不会倒,转世也不会倒。他从小智慧就非常的高,悟性很强,想什么东西都透视很厉害,能够掌握比较多的法则。不动地以上的菩萨是大菩萨。

《金刚经》这本书是在给孤独园,印度的舍卫城Sarvasti那个地方讲道,须菩提尊者问法。在早期的小乘佛学都要讲,“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常常都有这种基本的想法。因为佛法的发展曾经从痛苦的过程,苦集灭道的过程慢慢转到乐修。世界的演变也是这样的。以前的古代人常常战争很痛苦,比较多从痛苦中去修行,现在的人比较多享乐,常在乐境中去修行,弥勒佛是在比较享乐中修行,释迦牟尼佛是在苦中修行,苦修的比较多,那时候应那个缘分,应机是苦修。但这个时代应类似弥勒佛那样在娱乐中修行,当然对于佛菩萨、大菩萨来讲他没有什么分别,不论是痛苦中修行还是在污秽的环境,或者在欢乐的场所修行都一样的。你们不要以为欢乐的场所就一定很快乐哦,那种快乐也许是假相,舞厅不一定就快乐,娱乐场所不一定都是绝对快乐的,也许心情会快乐一下,后面是痛苦的过程。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也许会有很痛苦的时候,不要以为大家亲近接近就一定很快乐,分离的时候就会很痛苦。因因果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不要以为那个样子就是那个样子,这就是《金刚经》。不要以为快乐就是真的快乐,痛苦就是真的痛苦,有时候只是一个假相,也许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过去就过去了。但是你要从里面得到教训跟思考、启发,这是很重要的概念。

(学生:在印度的壁画里弥勒佛挺瘦的,到了中国就变成那样了,这个更加强调了在享乐中修行)答:是,我们知道早期佛学都是苦修,苦修是比较瘦的,中国的弥勒佛形象是按照古代的布袋和尚造的。现在密教的扎什伦布寺,弥勒像是中等的,不是很胖的,中亚一带有了弥勒佛像以后,也有许多是瘦的,所以也不一定。中国后来胖的形象都是因为布袋和尚的造型,变成大肚子。中国人喜欢圆满,而且笑眯眯的像个元宝、金元宝,所以弥勒佛是财神。以后去庙里注意看他手上托的是金元宝,拜他就会有钱,所以中国人更喜欢,穷怕了。

(学生:弥勒佛在印度本身的哲学里是不是也是强调在享乐中修行阿?)答:他就是在享乐中修行。(学生:到了中国就被发扬光大了,越来越夸张了!)答:你不能讲他夸张了,他就是在享乐中修行,享乐中是可以修行的,痛苦中可以修行。但一般来讲,在享乐中修行会比较难,我觉得比较难,为什么?享乐中常常一个人忘记了自我,忘记自我以后思考就不会那么深,一些痛苦的思想比较深,想的东西比较多,所以在乐中修虽然好修,但是要成就起来智慧没有那么高,想不到那么深的东西,这很奇怪,以后你们多观察。在享乐的时候你虽然可以到忘我,无我的境界,忘记自己在想什么,很快乐的沉浸在那个境界里面,可是你就不会再想很多东西。但在痛苦中的无我呢,有的时候受尽折磨和痛苦,也是无我,到精神恍惚状态,他会想到更多无我的东西、变化的东西。所以早期那个时代苦修的时候成就的人比较多,后来享乐的人修行速度比较慢。

(学生:我感觉痛苦中修行比较压抑,享乐中修行比较好,本来都是无我,佛性就是无我,为什么不在享乐中修行呢?我觉得有人痛苦是太感受他自己了才痛苦,有句话叫看的高兴的都忘我了,这个怎么解释?)答:高兴的忘我就是忘我,我刚才说在享乐中可以修行,可以从中达到忘我的状态,如果你能长期保持忘我的状态就是非常好,就是接近完全禅定的境界。无论你用哪种,用快乐的方式你能达到忘我你就会成功的,不过你要常常保持这种成功的状态,也就是你能保持做很多事情都能乐观的方式。这也是时代的演变,因为古代的战争比较多,常常民不聊生,他不痛苦也不行,是时代背景造成的。他就是那么痛苦,今天这个国家打那个国家,那个国家打回去,哪天又叛变、兵变,人民长期在流离失所的状态,不是他想舒舒服服就能舒舒服服,第二天就来一个军队把家里扫荡一空。

(学生:既然你说佛能够把污浊的地方变成干净的地方,那么佛能够把有战争的地方变成和平的地方吗?)答:我刚才说了尽量做,即使释迦牟尼佛那么伟大的一位修行者,他的释迦族都保不住了。当时佛陀还活着的时候,释迦族就被灭掉了,只剩几个人。释迦牟尼佛当时就说,我们这个民族以前曾经伤害过那个民族,早期,某一辈子,佛经里面讲的,所以这一辈子被因果讨回来了。释迦牟尼佛曾经阻挡过三次,第四次以后就挡不住了,释迦牟尼佛曾经用生命去挡住那个军队,对那个国王说,你要杀我族人你先杀我吧。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得道的人,很有成就的人,那边的国王因为他的关系退兵,挡住了三次,第四次挡不住了。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办法,因为他们因果的业力太大了,杀戮的业力太大了,所以这次他挡不住了。他的慈悲努力、影响力也没有完全能解救族人,佛陀透视很清楚因果,无明啊,有时候也有时代背景的关系。我们说做菩萨尽量做。

(学生:也就是说佛还是挡不住现实的。)答:有时候业力连佛都挡不住哦,尤其是共业,一个人挡不住,他的弟子跟他一起做也挡不住。所以业障的业是绝对可以挽回的,有些都挽回不了,他能够做到多少尽量做,他教导弟子说我这样做了,也明白这个是什么道理造成的,挡不住那个结果。第二个,我们努力做的时候,业力有时候可以减轻,我做善业的时候它是会影响反作用力的,因为你的努力它可能减半,减成三分之一,或减成四分之一,不一定,会减轻。所以这一世的努力会造成业的转变,会造成共业(就是集体的业障)的转变。中国如果有很多修行人修行,这一代就会很光明。北京有一大堆修行人,北京这个地方就会越来越光明,中国就会越来越光明,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注:光明使行恶力道、自私心降低)

(学生:释迦牟尼佛变成佛舍利,是一个什么缘故呢?后来被阿育王分成好多部分)答:佛经上记载说,如果能够供养舍利,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方

更新于:2023-07-04 10:08
最后修改时间:
文章相关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