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侣(佛教解释)
僧侣,指和尚,也借称古印度婆罗门教,中世纪天主教等的修道者。亦用来指其他宗教的修道人员。
僧侣,是离开世俗生活,为了信仰而独自修行的人们,在东方指和尚僧人,在西方则是指修道士。
最初,修道院实际上是作为反教会机构而存在的。修道士们反对教会世俗化,他们认为这是违背教义的,人应该追求来世生活和精神上的拯救。他们坚持原始基督教义,以独修方式代表个人的意愿,生活俭朴、孤独。修道士最早在埃及出现,后来发展到叙利亚等地。
后来,这种修行方式随着罗马的灭亡而传到欧洲西部。逐渐地,基督教会注意到修道士在宗教范围内的影响,一部分修道士也认为修道院不能脱离与世俗而存在。于是修道院与教会双方开始接近,最终,修道院被纳入教会的分支,两者形成了结合。
僧侣和僧人的区别
僧侣亦指和尚,和尚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
僧人是指修行人,依照净戒而行的,没有破戒律的一切修行人,都可以叫僧。
历代高僧
释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也。形虽不逮於人,而聪俊罕俦。七岁读书,再览能诵。年至十三出家,日诵万言,师敬异之,为授具戒。至邺,遇佛图澄见而嗟赏,与语终日,因事澄为师。澄讲安覆,疑难锋起,安挫锐解纷,行有馀力。后避地南投襄阳。时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其先藉安高名,早以致书通好,及闻安至,即往修造。既坐,称言四海习凿齿,安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答。安常注诸经,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说不甚违理,愿见瑞相。拇饰见胡道人头白眉毛长,语安云:君所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入泥洹,住在西域,当相助弘通,可时设食。后至远公,乃知和上所梦宾头卢也。以晋太元十年卒,年七十二。罗什在西国闻安风,谓是东方圣人,恒遥礼之。初,安竖而便左臂有一皮,广寸许,着臂上,可得上下之,惟不得出手,时人谓之为印手菩萨。
康僧会,其先康居人。吴地初染大法,风化未全。僧会欲使道振江左,乃杖锡东游,以吴赤乌十年初达建业,营立茆茨,设象行道。时吴初见沙门,疑为矫异,有司奏曰:有胡人入境,自称沙门,容服非常,事应检察。权曰:昔汉明帝梦神,号称为佛,彼之所事,岂非其遗风耶?即召僧会,诘问有灵验否。会曰:如来迁逝,忽逾钦簇,遗骨舍利,神曜无方。昔阿育起塔八万四千,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会乃洁斋静室,以铜瓶加几,烧香礼请三七日,果获舍利。权大叹服,即为建塔,号建初寺,名其地为佛陀里。
三藏法师玄奘,陈留人,姓陈氏。贞观初,肇自咸京,誓往西国,穷览圣迹,经六载至摩伽陀城。凡十二年,备历圣君,龙庭之文,就岭之秘,皆研机睹奥矣。又造伽叶结集之墟,千圣道成之树,虔心顶礼,焚香散花,设大施会。於是五天亿众、十八国王献亶毛投珠,积如山岳,咸称法师为大乘也。及东归,太宗诏留於弘福道场,乃召名德僧灵润等二十人译梵,自《菩萨戒》至《摩诃般若》总七十四部,一千三百馀轴。法师身长八尺,眉目疏朗,凡所游历一百二十八国。
释智严,晋义熙十三年,宋武帝西伐长安,克捷旋旆,涂出山东。时始兴公王恢从驾游观山川,至严精舍,见其同止三僧各坐绳床,禅思湛然。恢至,良久不觉,弹指三人开眼,俄而还闭,不与言。恢心敬其奇,访诸耆老,皆云此三僧隐居、求志、高洁法师也。恢即启宋武延请卉骷,莫肯行者。既屡请情至,二人推严随行。恢道怀素笃,礼事甚勤,卉骷即住始兴寺。严性虚静,志避喧尘。恢乃为於东郊起精舍,即枳园寺也。严在寺不授别请,常分卫自资。道化所被,幽显咸伏。有见鬼者,云见西州太社闻鬼相谓云严公当至,当辟易。此人未之解。俄而严至,聊问姓字,果称智严,默而识之,密加礼异。
释昙始,关中人。晋孝武太元末,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显授三乘,高句骊闻道之始也。义熙初,复还关中。始足白於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湿,天下咸称白足和尚。
竺昙摩罗刹,此云法护。其先月支人,本姓文氏,世居敦煌郡。年八岁出家,遂随师至西域,游历诸国,遂通外国之言三十六种,书亦如之。以晋武之末,隐居深山,山有清泉,恒取澡潄。后有彩薪者秽其水侧,俄顷而燥,护乃徘徊叹曰:人之无德,遂使清泉辍流,水若永竭,贞尾馛自给,正当移去耳。言讫而泉流满涧。法护以世居敦煌而化道周洽,时人咸谓敦煌菩萨也。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