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来先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开经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今天我们是最后一天来讲这个大意。明天我就要去马来西亚一趟,参加我们师父在那边的一个活动。我们看第四十四页,我们看倒数第二行,我们来读一下经文,从倒数第二行的最后一句开始看:『行寂静行,远离虚妄』。这个是「积功累德第八品」里面的经文,是讲法藏比丘成佛之后,在无量劫当中来积功累德,我们前面讲到这里。
今天继续来和大家报告,「行寂静行」是心处于寂静的状态,「远离虚妄」就是没有妄想,心寂静而没有妄想。寂静里面不是什么都没有,还是有,《金刚经》里面说「无住生心」,寂静是无住和生心,生什么心?在我们净宗法门里面很简单,生念佛心。所以寂静里面有一句佛号,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有一句佛号,用这句佛号来帮我们断除一切妄念。这句佛号不但可以破除执着、破除分别,还可以破除无明。下面说到『依真谛门,植众德本』,「真谛」的意思就是真实,这个法门是真实的法门。不但是真实,是真实当中的真实,一切真实当中是最真实的。所以经里面讲到真实有三个地方,经文里面有说「真实之际」、「住真实慧」和「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个惠就是恩惠,给众生真实的利益、真实的恩惠,就是这个法门。所以这个是「德本」,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众德之本。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这是阿弥陀佛给我们表演出来,以苦为师。我们修行不可以怕苦,怕苦就很难成就。以苦为师还要「少欲知足」,欲是欲望,一切世间的欲望我们都要放下。我们师父常常说,要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些统统都要舍去,我们心才能够清净,我们念一句佛号才可以得力。不但是世间的五欲六尘我们要舍去,连佛法、出世间法,不同的法门,这么多我们也只取一个法门,读一部经、念一句阿弥陀佛,这样的心才真正做到少欲知足。这个法门足够了,成佛都有余。从古到今,我们见到真正的祖师大德开悟了,他放下其它一切法门,老老实实就念一句阿弥陀佛。你看明朝时代的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祖。早年他是学很多法门,通宗通教,他是给我们示现出来,样样都通。最后到了晚年之后,他样样都放下,只读一部《阿弥陀经》、念一句阿弥陀佛。他说过一句名言,「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人家去悟这些经典,我专门就读一部《阿弥陀经》、念一句阿弥陀佛。他还说「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八万四千法门给人家去行,我只是老实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个是真正大彻大悟的人,他这个选择正确。
『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白」就是善的意思,在印度他们说黑白,就是中国人说的善恶。白法就是善法,恶法是黑法。这里阿弥陀佛给我们示现的是专求白法,这个意思是求得种种善巧方便来帮助一切众生,这个白法是善巧方便的方法。而且他老人家「志愿无倦」,不疲不倦。为了众生可以忍一切人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他「忍力成就」。「惠利群生」,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当中,你要知道最殊胜的莫过于教导大众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帮助就是阿弥陀佛的方法,他用这个方法接引一切众生来到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就做菩萨了,可以一生不退成佛,所以这个帮助是究竟圆满的帮助。『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对于一切众生我们都要慈悲、都能够忍耐,这个很重要。不可以对众生发脾气,见到众生有错误自己就会发火、就会责怪人,这个就是「慈忍」不够。『和颜爱语,劝谕策进』,对于众生态度温和。「爱语」,爱语不一定是讲一些好听的话,不一定。有时候批评、有时候劝谏,都是爱语,为了众生好,你是真正爱他们,对他们慈悲,你讲这个,甚至打人、骂人都是爱语。好像父母因为爱儿女,所以对儿女能够严格要求,这个都是爱语。
和众生在一起修六和敬,我们现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提倡修六和敬,大家学习六和敬。这个六和最重要的是要求自己去做,我自己对人要「和颜爱语」,不可以要求别人对我和颜爱语,要求别人往往会不和。因为你要求别人,别人又不服,对立就很容易产生。我只要求自己、不要求他人,对于任何人我们都慈悲,都能够包容、能够容忍,能够和一切人和谐相处。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宁愿自己吃亏,绝对不使别人生烦恼。人我是非、勾心斗角这些事一切都要放下,不可以做这些事。因为一讲到人我是非、一有勾心斗角,团体的和睦就会被破坏。和合僧团,「僧」,要知道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僧的意思是清净和合的团体。所以一个团体里面,好像我们在这个协会,能够修六和敬,这个团体就是六和僧团。虽然没有出家人在这里,或者出家人很少,但是也是六和僧团。佛经里面说,如果一个地区有六和僧团出现,这个地方不会遭灾难,为什么?因为诸佛菩萨、龙天善神会保佑这个地方、保佑这个僧团。僧团至少要四个人以上,大家都修六和敬,这样才能够成就。所以我们自己要发心,要求自己在一切时、一切处修六和敬,只要求自己做,希望能够成为六和僧团当中的一员,这样你的功德就无量无边。「劝谕策进」是鼓励、劝勉修行的大众一起来进步。不但是自己进步,和大家一起共同进步。这个劝勉不是说光用口来劝勉,关键是你自己做个好样子出来。经典的教训我们真正落实、做到,用身教。人家见到你真是精进、真是真干,大家就能够提起努力的心,这个就是劝勉。
下面经文说『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这个是我们行事的态度,最重要是「恭敬」两个字。恭敬要做到也不容易,时时都能够恭敬,这个人是什么人?是普贤菩萨,礼敬诸佛。我们烦恼习气重,往往恭敬心很难保持,那我们怎么下手?先学谨慎,事事都慎重、小心、认真,从这里来学,恭敬才能够做得到。「奉事师长」,这个是师道,对老师恭敬,奉事、供养。什么是真正供养师长?在《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讲到,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对于老师的供养最殊胜就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第一个就是如教修行供养,老师的教导你真正落实,不打折扣,你才是真正的供养老师,你才是奉事师长。我们的师长是谁?我们现在跟净空老法师学习,净空老法师就是我们的师长,他的教导我们要百分之百去落实。我们师父老人家很谦虚,他说「我不是你们的老师,我劝你们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才是大家的老师」。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从头到尾都是阿弥陀佛的教导。所以我们照着《无量寿经》上的教导来学习、来落实,这样你就是以阿弥陀佛做老师,你就是真正的弥陀弟子。现在已经做了阿弥陀佛的弟子,将来一定往生到极乐世界。
下面说『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这两句重要!第一句「观法如化」就是看破,第二句「三昧常寂」就是放下。观法,什么法?世间一切法,一切的现象。《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讲这句。我们真正看破了,知道世间一切的现象都是梦幻泡影,作梦,我们不要当真。人家恭维我、供养我,不要欢喜,假的,作梦;人家来骂我、打我、折磨我,也不要当真,也是假的,都是作梦。你能够这样去观察世间,你才叫做看破。对于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不起执着心,这样你就容易放下。三昧常寂就叫放下,三昧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就叫做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怎样得来?你放下就得到。我们凡夫的享受不是正常的,一般来说,身体有苦乐的感受,心里有喜忧这个感受。苦乐忧喜这些感受都不正常,把这些苦乐忧喜的感受都舍弃,你的感受才叫正常,这个叫舍受。但是在有禅定的这些修行人里面,他们都能够得到舍受,只不过他们不能够持久。如果能够保持长久,永远都不失去,这个叫做三昧。所以三昧常寂,寂就是心里面寂静,一个妄念都没有。一个妄念都没有,但是要有正念,什么是正念?我们念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就是正念,大势至菩萨修行的就是「净念相继」,净念就是正念。心里面只有一句佛号,其它什么都没有,这个叫做念佛三昧、三昧常寂。
如果我们得到念佛三昧,就一定可以有把握往生。这个三昧功夫有三品,上中下三品。最基础的叫做功夫成片,就是你的佛号从早到晚、从晚到早都没有间断,一句接一句,二十四小时都不间断,这个就叫做功夫成片。你如果真的有这个功夫的话,你有把握往生。功夫好点的,你想什么时候走就可以什么时候走,很自在。你得到这个功夫难不难?讲老实话,不难,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只要你肯下功夫。从以前的经验来看,真正下功夫,三年之内就可以成就。所以大家如果真干,这件事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这件事这么重要都不做,还做什么?所以,你如果真正想往生,你要拿出心机、拿出时间、拿出精力去修念佛三昧。中品的念佛三昧是事一心不乱,这个功夫已经是断了见思烦恼,相当于小乘的阿罗汉果,大乘的七信位菩萨。这个功夫已经出了三界,虽然身体还在这里,但是你已经出了三界、离开六道。如果功夫再提升,上品的念佛三昧,就叫做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不但断见思烦恼,连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都断尽了。这个功夫等于是禅宗里面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功夫,所以念佛一样可以明心见性。这个功夫、这个境界绝对不会比禅宗里面的明心见性差,甚至超过。所以经上说,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能够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个就是无上深妙禅。
下面讲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里讲是善护身口意三业。一般来说,我们说身口意是身摆在第一位,这里把口业摆在第一位,为什么?因为口业很容易造,不知不觉就会犯。真正修行人的语言都很少,说话很少,为什么?因为说话说得多,他的心很难定得下来。一定是他心定了,他的语言就少。儒家都说,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我们做事要敏捷,但是讲话要慎重,宁愿少说都不要多说,少说错就少,讲得多就错得多,这个我们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有体验,所以要善护自己的口业。而口业当中造罪业最重的是说是非,两舌,说别人的错处、评论别人的是非,这个对人对己都是最大的伤害。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上说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行人不会看别人的过错,不会看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坏,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很坏,看别人的过错。看别人过错,自己就已经错了,而且自己错得还厉害。
真正修行人心清净,他只是观察自己有没有过错,改自己的过错,怎么会有心思来管别人?只有那些不是真修行的,眼睛才向外面看,看这个看那个。看别人的过错都不应该,讲别人的过错就更加不应该。所以别人的过错不可以放在心上、不可以放在口上。讲自己的过错可以,发露忏悔,向大众承认自己的过错,这个是修行,不可以说别人的是非。人家和我们说是非怎么办?我们不要去听,最好的方法,一合掌念阿弥陀佛。他讲了一个小时讲累了,问我讲了些什么,我就知道阿弥陀佛,什么都听不到,这样就对了。耳朵清净不要听别人的是非、不要受别人的污染。古谚语有说,「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他如果不是是非人,不会来说是非,他是因为有是非之心,才会看到有是非。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怎么会看到有是非?更加不会说。所以你就一句阿弥陀佛给他响应,这样就对了。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这个是说守戒律、守规矩。我们身体一举一动都要合礼、合法,符合十善五戒。再基础点,我们说要符合《弟子规》、符合《太上感应篇》的教导。所以每天我们自己要对照一下《弟子规》、《太上感应篇》,拿它来做为我们的功过格,看看今天犯了哪一条,以后要改正过来,下次不可以再犯。「善护意业」,这个讲的是意念,我们的念头,念头一定要清净无染,不可以污染。什么是污染?贪瞋痴就是污染,起了贪心,见到好的东西就贪心,这个就是污染;起了瞋恚心,见到不喜欢的人、不满意的事情,心里面就不高兴了,这个就是污染。所以贪瞋痴这些烦恼就是污染,要把它放下。用什么方法来放下?念头一起来,立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压下去,压得久了,久而久之你功夫就成就,这个念头就不会起来。
所以,真正持戒的人一定是善护三业,戒律很重要。最起码我们要持五戒,所谓持戒念佛。一个真正的念佛人,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他一定欢喜持戒,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去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上善之人,个个都是守戒修善的人。所以你想去极乐世界,你一定很欢喜和他们在一起。要和他们在一起,你要和他们同类才可以。没理由说,我和他们不同类会感应到一起,没理由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我们真正想去极乐世界,一定要自己持戒修善,这个五戒是最基础。我前两天去哈尔滨受了菩萨戒,菩萨戒是什么?是菩萨要受的,真正把菩萨戒做到了,你就是真菩萨。我们虽然现在没有做到,但要心向往之,我们真正想这么做,很欢喜这样去做。做不到,每天晚上要忏悔、要改过自新,每天努力去做,希望有一天真正做一个真菩萨。真正要有这个心,所谓好善好德之心。这个善护三业就是我们的行门。
前面「观法如化,三昧常寂」是教我们看破、放下,这是《无量寿经》里面阿弥陀佛的行门,所以这几句我们要常常去念诵、常常提起。我自己本人做早晚课都会念这几句,提醒自己向阿弥陀佛学习。我每天做完功课就提醒三句,第一句就是「观法如化,三昧常寂」;第二句就是善护三业这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第三句是《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修行的宗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我每天做早晚课都以这三句来提醒自己,以阿弥陀佛的心行为自己的心行,这个才是真正以阿弥陀佛为老师,你才是做阿弥陀佛的弟子。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这个意思是说,阿弥陀佛在因地上面修行的时候,他做国王有一个国城,或者是有「聚落」,聚落,现在说一个小镇。做一个镇长的时候,做一个县长的时候,所有这些拥有的东西,你的地位、你的家亲眷属和你的珍宝财物「都无所著」,没有执着,统统可以放下。古德提醒我们,人一生什么都带不走,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能够带得走的只有我们的业,造的善业、恶业。善业你能够去善道,恶业就会感应恶道。既然什么都带不走,这些国城、聚落、眷属、珍宝统统都要放下,都不能够执着。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罣碍都没有了,那你往生就很简单、很容易。我妈妈曾经向师父请教过一个问题,我妈妈的愿望是希望这一生能够自在往生。不但是往生,还要自自在在走,身无病苦、预知时至,这才叫做自在。她问师父说,「怎样才能够做得到?」师父回答她很简单:「妳放下就可以。妳不放下就不自在,放下就得到自在。」放下什么?什么都要放下。这里说的国城、聚落、眷属、珍宝,这个是身外物,要放下。连你的身体都要放下。不要整天想着我哪里痛、哪里有病,怎样去医、怎样去保养,这些是身体没有放下。要知道,念一句阿弥陀佛是最好的营养品、最好的医疗,你还何必去搞其它的那些医疗保养?真正放下的人,不但身体放下,连心里面所有的挂虑,牵挂、忧虑统统都放下。他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愿望,就是去极乐世界。
下面讲到『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这个是修菩萨六度。「六度」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修菩萨行没有离开日常生活。在日常当中我们修布施,这个是六度。「布施」是什么?是自己要放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而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在家里怎样修布施?假如妳是一个家庭妇女,妳没有出去做事,妳在家里相夫教子。每天妳做三餐,做就认认真真做,做的饭菜大家都很喜欢吃,妳是修布施、修供养;每天家务做得很好,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得非常干净、非常整洁,有条有理,这个就是布施,家庭里面就有凝聚力。自己的先生出去做事,做完事回来,他能够享受这么温馨、这么整洁干净的家庭,他心生欢喜,这个就是布施,妳就是修菩萨行。修菩萨行不用去外面心外求法,就在你当下把你自己的角色扮演好,这个就是修布施。这个是举一个例子。你在各行各业里面把你的本分做好了,使得一切人都生欢喜心,这个就是布施。「持戒」是什么?你守规矩,像你煮饭都要守规矩,放多少水、火是多大,炒菜的时候该放多少盐、放多少油,炒的时候火候的掌握,都要有规矩的。什么事都有规矩,没有规矩就乱了,这个就是持戒。
「忍辱」,忍辱是心没有不平。千万不要觉得,我在家里每天做这些家务,做得很烦闷,先生又不体贴我,好像我应该做的,一天到晚做这些事情,很厌烦。这个就是没有忍辱,心里面不平了。妳把这个念头转过来,「现在我是在修菩萨行,在家里落实菩萨六度」,这个不平就化解了。这就修忍辱,忍耐家里人对我的误会。有时候我们可能做得不够,家里人可能生烦恼,甚至骂我,这个时候我们都要欢喜接受、不断改进,修忍辱。「精进」,精进是一门深入,煮饭都要一门深入你才可以煮得好。做什么事情你都要精通,你要求进步。我们在做好本分工作之余,努力念佛,一部经、一句佛号,专听《无量寿经》、专读《无量寿经》、专念阿弥陀佛,这样你就是精进。你的心有主宰,这个是「禅定」。妳不会羡慕其它人,见到别人在外面很风光,你看看这个先生又很有钱,给她买很多很漂亮的服装,「我的先生为什么都不考虑这些事情?」羡慕他人,不能安守本分,这个就是没有定力。有禅定是什么?安住当下。幸福快乐不在外面,在于你的心里面。你定了就有智慧,知道怎样去生活,不但自己能够得到幸福快乐,还可以帮助家人、帮助身边的人都能够得到幸福快乐。所以你看,六度菩萨行就在你的生活当中,不离你的生活。你自己自行就可以化他,「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无上真正之道就是佛道,怎样安住无上佛道?最简单的方法是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佛号上。用一句阿弥陀佛来取代一切的妄想,这样你就是安住在无上真正之道上了。这个是阿弥陀佛因地修行的种种事情,我们学了之后应该落实,学阿弥陀佛。
后面经文是讲这个因所得到的果报,修行的果报非常殊胜。这个经文我们就不读了,我们自己去看。他得到无量的宝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能够具足,圆满的得到佛果,这个是第九品。前面从第四品到第九品都是介绍阿弥陀佛的历史,极乐世界的由来,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花了不少时间在这里为大家介绍。第九品「圆满成就」,是讲极乐世界终于成就了。下面第十品「皆愿作佛」,是讲阿阇王子和五百大长者听闻阿弥陀佛成佛,非常欢喜,以金花盖来供养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给他们授记,说他们将来必定作佛。这里有个启示告诉我们,他们将来才成佛,但是现在还没有想往生,什么时候才成佛还是个未知数。释迦牟尼佛说他将来「后当作佛」,这个后不知道后到什么时候,太渺茫了。我们今生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我们的善根就超过他们。什么时候成佛?今生成佛。如果你发愿求生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给你授记就不是说「后当作佛」,是「今当作佛」,这个殊胜。
下面第十一品,「国界严净第十一」,第十二「光明遍照」,第十三「寿众无量」,十四「宝树遍国」,十五「菩提道场」,十六「堂舍楼观」,十七「泉池功德」,十八「超世希有」,十九是「受用具足」,二十是「德风华雨」,二十一「宝莲佛光」。这里总共是十一品,都是介绍极乐世界无比殊胜庄严。这个经文因为很长,我们只是讲大意,大家自己去读。读的时候能够随文入观,你把你的妄念统统放下,专心读这个经文,读得久了,久而久之这个极乐世界的境界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经上讲的完全都是真实的。这些状况,以后等到我们下个月找时间详细讲《无量寿经》的时候,再给大家介绍,这个物质世界、精神生活都是无比的殊胜。真正看了这些经文,真是发起非常欢喜的心,愿意求生净土,这个世界太苦了,去极乐世界才是真正的出路。
第二十二品是「决证极果」,这一品是教导我们,如果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就一定能够得到圆满的佛果。这一品经文很重要,因为极乐世界的殊胜不但是它的物质世界,它光明遍照、国界严净、楼观、堂舍、泉池,这些功德很好。但是最重要是这条,去了极乐世界之后一定可以成佛。如果没有这条,极乐世界还是不圆满。
下面第二十三品是「十方佛赞」,在《阿弥陀经》里面说六方佛赞,这本经里面说的是「十方佛赞」。其实六方也即是十方,因为《阿弥陀经》我们一般读的版本是鸠摩罗什大师的,他翻译经典的时候翻译得比较简单,把十方改成六方。如果我们看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他是真正把十方都翻译出来,所以这个是讲十方。十方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个是八方,加上上、下,这就是十方。十方的诸佛如来都赞叹阿弥陀佛、赞叹极乐世界、赞叹这个法门,真正像我们释迦牟尼佛赞叹一样,说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为什么十方诸佛如来都要赞叹?经文里面说,我们看经本里面第八十页第二行最后一句:『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十方诸佛如来赞叹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他方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以外的一切世界,当然包括我们娑婆世界在内,他方所有一切众生,「闻彼佛名」,是明白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能够「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这个心清净很重要,念佛一定要用清净心来念,因为净土法门的原理是所谓「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心如果不清净,念佛就去不了极乐世界,一定要心清净。忆念阿弥陀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的时候,像大势至菩萨修行,他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一定能够见到佛。这个受持的受是接受,持是保持,我们听到佛给我们介绍这个法门,我们能够接受、能够保持不失去。
归依,归是回归,从迷惑颠倒回归、从邪知邪见回归、从污染回归,回归到哪里?回归到阿弥陀佛上。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包括三宝,为什么?你看阿弥陀佛的名号,经里面说是「清净平等觉」,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清净代表僧宝,平等代表法宝,觉是佛宝,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清净平等觉就代表三宝,就是皈依,皈依三宝。供养,真正你能够依教修行,这个才是第一供养,依《无量寿经》来修行。
『乃至能发一念净信』,这个「一念净信」我们不可以忽视。我们念佛也念了很多,但是问题是我们这个念不是一念,我们这个信还没到净信。净是没有夹杂,所有的夹杂都是污染、所有的怀疑都是污染,就不净了。所以要真正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样念佛才叫做一念净信,经里面说「一向专念」。『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我们平时修持的功德,我们念佛、诵经、礼佛、修善、利益众生等等一切的善心善行都叫「善根」。这个善根我们都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至心回向」,至心是什么?真心。你不求人天福报,只求去极乐世界,这个心很纯正。甚至在这个世间我再苦、再贫贱,没有饭吃、生活很难过了,都不改变我们的真心,真正念佛人不需要去考虑衣食住行的问题。你看看,连儒家真正的君子都不考虑这些事情,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对于这些衣食、生活的事情统统放下,今天还活在世间一天,我们就好好念阿弥陀佛,明天没饭吃怎么办?明天没有饭吃,明天往生,不是更好?所以真的对世间一点贪求的念头都没有,这样才叫做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这个是说我们修行的果报,佛给我们下了保证书,如果我们真正依教奉行,这一生一定能够随愿往生,一往生就「得不退转」。不退转是你不会退步了,你只有进步,向着「无上正等菩提」来进步,一定能够圆满成佛。这个是第二十三章。
下面一品,「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三辈其实就是等于《观无量寿经》里面说的九品,三辈九品是一样,为什么?三辈分上中下三辈,每一辈里面也有上中下三品,三三得九,就是九品。这个分的层次不同,是讲修行的品位有差别,其实差别是无量无边的。极乐世界品位很多很多,绝对不是三辈九品这么简单,只不过为了讲解方便,佛跟我们讲三辈,知道个大概。我们看了这个经文之后一定要发大愿,我们去极乐世界,既然要去,我们要求上辈,不要只满足于中下。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你想力争上游未必可以得到,那起码能够得到个中游,可以去中辈。所以一定要严格来要求自己,这样才是真正有志气的人。这个经文因为很重要,我们也要把它读一读。『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这个是讲阿弥陀佛所接引的是六道众生,「诸天人民」是六道里面的,所以我们这一生有得度的希望。『其有至心』,「至心」是真心。『愿生彼国』,你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有三辈』,这个是大分来说有三个层次。『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这个上辈往生的人「舍家弃欲,而作沙门」。
沙门不一定是指出家人,我们在家人也有分。
像我现在,有些人见到我就称「法师」,我说我还不是法师。大家见到我头发都剪得很短,差不多像一个出家人一样。现在讲经穿着这件衣服,如果不是内行人他不知道,真的以为我是出家人。这个是在家受菩萨戒的,还是在家人穿的,搭的是缦衣,不是出家的二十五条衣。但是我们的心要出家,放下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真正一心一意为弘法利生,自利利他。这一生最主要的愿望是求生净土,身体还在这个世间一天,我们要尽心尽力帮助大众,能够同生极乐国,这个是我们在这个世间唯一的任务。这样你的心就清净,可以向这方面努力。如果将来真的有个因缘可以出家,我们可以欢喜接受,只要对佛法、对众生带来真实的利益,我们就这样做,对自己没有任何考虑。
下面是讲修行的要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一句就是刚才我讲的,早晚课都要读的。「一向」就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说老实话,要往生不难,只要你是真正想往生,你一心一意去求生极乐世界,一定可以。我们「一向专念」是每天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往生的大愿,增长我们的信愿,提升我们念佛的功夫,尽此一生,每天都不改变,你最后一定能够往生。发菩提心是什么?蕅益大师跟我们讲,你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你见到有些老阿公、老太婆,一点文化都没有,经典也没有读过,甚至都没有听过。人家叫他念佛去极乐世界,他就很老实,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最后坐着走、站着走,走得很自在。你问究竟他有没有发菩提心?你看看三辈往生里面,每一辈都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他都不知道菩提心是什么,怎么发?虽然他不懂得什么是菩提心,但是他真的发出来了,他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是上辈的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还有『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这个讲他往生殊胜的场面,阿弥陀佛和众菩萨来接引他,转瞬之间、须臾之间,一剎那就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在七宝的花里面,莲花中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这是他去到极乐世界之后得到的殊胜功德利益。
『是故阿难』,这个是佛劝勉我们,这个「是故」是因为这种殊胜的功德缘故。「阿难」,是叫着他的名字,下面的开示很重要,对阿难的开示就是对我们的开示。『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念阿弥陀佛就是念极乐国土,你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也是念极乐国土,你是忆念。『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这里是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得到的殊胜功德利益。一去到极乐世界就不退转,一生得到无上菩提,就成圆满的佛果。
下面讲的是中辈,『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看看,中辈和上辈都有同样一个因,就是「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看看后面下辈也有这句,所以这句是真正往生的正因。如果没有发菩提心、没有一向专念,去不了。两条都要具足,只发菩提心,你不肯念佛也不行;只念佛,不发菩提心也不行,所以两者具足。这两者之中,发菩提心更加重要,为什么?因为发出菩提心,你是真正相信阿弥陀佛、相信极乐世界,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发愿作佛,这个是无上菩提心。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你能不能够往生,关键看你有没有信、有没有愿,信愿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关键,到你临终的时候一念十念都可以往生。这里说中辈的人「虽不能行作沙门」,他就比上辈的人差一些,他不能够「行作沙门,大修功德」。这里讲的是他还有一点习气、一点烦恼。什么叫大修功德?大修功德是认真努力的念佛,念佛才是大修功德。就是他念佛可能没有念到一心不乱,但是他真正有坚定的信愿,那他也有可能往生。中辈只不过是功夫比上辈要差。它这里说,『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他在念佛的同时不能够专修,他用一些助修。
念佛法门也讲究正助双修。正修是什么?就是一句佛号。专念,专到很专,心清净了,这个时候他得一心不乱,这种人是上辈往生。上辈,他念到理一心不乱,所以上辈往生是实报庄严土往生;中辈往生是方便有余土往生;下辈往生是凡圣同居土往生。我们师父这样来分上中下辈,这个都是因为功夫不同。中辈的人能够「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做功德要懂得随分随力,不可以勉强。譬如说我很富有,我可以多拿钱去布施、去利益众生、去护持正法。但是我如果很穷,我拿钱就拿不出这么多,不要紧,你能够拿出一分钱,这个都是你自己的心,只要是尽心尽力就是功德圆满,一分钱不少,你只要心是圆满的。这个是用布施来讲功德。当然功德有很多,六度都是功德,布施只是六度当中其中一个。而财布施是三种布施里面的一个,财布施还有外财布施、内财布施。我们如果没有钱,可以为道场服务,这个是内财布施。来做义工,认认真真把我的工作做好,为众生服务。这个功德不亚于他们外财布施,甚至比他们还殊胜。还有法布施,弘扬护持佛法。譬如说我们能够发心讲经说法,这个是大功德,法供养。如果我们不能够讲经说法怎么办?现在很方便,经教的光盘很多,你拿去复制一份送给一些亲友,劝人家,「你来听这部经,听《无量寿经》」,这个也是法供养。自己不用去讲,送个光盘给人家,已经有法师讲了,你劝他听就行,这个也是法供养。所以现在法供养很容易,印书也可以、印光盘也可以,甚至最简单的写一个网址给别人,叫人家上网去听,这就是法供养。
现在我们看经文,下面说「奉持斋戒」,斋不是说吃素。当然念佛的人应当吃素,但是斋本身的意思是清净的意思,是斋心,心地清净就叫做斋。往往我们用饮食来帮助我们得到心地清净,真正斋的意思是过中不食,过了中午十二点之后就不再吃东西,你只能喝水,凡是有沉淀的都不喝、不吃,这个是斋。一般在家人修八关斋戒,就有个斋字,斋就是过中不食。出家人持沙弥戒,沙弥十戒里面就有斋,就有过中不食这个戒,他是天天都要受持的,不是说只要受一天而已。八关斋戒受一天,但是要知道,过中不食不是个个人都可以做得到,为什么?因为人的身体需要能量的补充,食物就是能量补充。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他心地清净的程度不同,就好像开车,有些车是省油的、有些是费油的,那些油用完了就要补充。就好像我们人能量的消耗,有些人消耗得多、有些人消耗得少,消耗了要补充,如果不补充,身体就坏了,所以食物就是补充能量。如果我们心地清净、妄念很少的话,那你不需要补充很多,你没有什么消耗,所以吃得很少。
所以我们奉持斋戒这个斋不是硬来的。一听说要奉持斋戒,我就学一天只吃一餐,过了中午就不吃,吃了几天变成面黄肌瘦,甚至病倒,这样就错了。因为我们没有到这个程度,没有这个功夫,不可以硬来、不可以学形式。应该怎样学?学心地清净,减少我们的妄念,在消耗方面减少,自自然然你就吃少了。像以前我吃得很多,一天三餐还要加上点心,吃很多东西,怎么吃也不胖,因为消耗太多。现在确实来说,学佛,尤其是我辞了职之后专门学经教,这三年半的时间,心地比以前清净不少,妄想少了。以前想很多东西,现在没有什么想的。每天做同样的事情,想也是想经教、想阿弥陀佛。这样的话,清净之后,确实饮食减少了。我在二00八年的时候就开始一天吃两餐,到现在一天吃一餐都行了,精神还很好,不会觉得很疲倦,不会觉得没有力气。这个要慢慢来做,不是刻意去做,心清净之后自自然然你就不需要那么多能量补充,你就不想吃这么多东西。不仅吃得少,睡也可以睡得少。心清净、妄念少,睡一下精神就恢复了。真正念佛功夫好的人,晚上不用睡觉。像常慧老法师,在长春的百国兴隆寺,她就不用睡觉,晚上念佛就是最好的精神保养。戒,我们现在说五戒十善是最基础的。但是这个戒很广泛,不仅包括戒律,还包括佛在经典里面的教诫,他的教导我们依教奉行,这个是奉持斋戒。
「起立塔像」是讲建立道场,塔是讲塔寺,像是佛菩萨的形像,这个是建立道场。建立道场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佛法,把佛法推广介绍给一切众生,利益众生。道场,古来的道场是学校,每天在道场里面讲经说法,就是办班教学的,所以道场的功能就是教学,教什么?佛陀教育。像我们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这个就好像学校一样,你看从早到晚我们有八个钟头的教学。除了我讲之外,我们师父每天两个钟头,还有悟弘法师、还有何美慧博士,他们都在这里教学,每天八个钟头上课,欢迎大家都来。这个是什么?我们办的是佛陀教育。所以我们协会的名称名符其实,这个才是真正的道场。
办这个道场功德很大,特别是培养弘法利生的人才,这个功德是世间第一殊胜的功德。因为要办教育,最重要是师资人才,没有师资办不了教育。老师怎么培养?他不是这么容易培养得出来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要培养一个好的老师出来,起码十年以上才行。最好从小就开始培养,十岁、十几岁没有受过什么污染的,他就来这里学习,十年、二十年下来,他的根基扎得比较稳了。接着学一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能够开悟,开悟之后他才有能力、有资格做老师教学。如果真正有菩萨能够发这个心,建立这样的道场、这样的学校培养人才,将来弘法利生,功德无量,这个就是起立塔像。现在教学容易,因为有这个internet、有网络、有卫星、有光盘,这些渠道很方便。所以要求老师不需要很多,真正能够培养十个老师出来,他们十个老师教不同的经典,每天在网络上远程教学,利益全世界众生,就可以把佛法带起来。这十个人在一起修六和敬,就是真正如法的僧团,所谓法赖僧传,佛法要靠僧团来弘传。
下面说「饭食沙门」,沙门就是修行人,饭食就是提供给他们衣食的供养,就是在生活上照顾修行人。在家的、出家的,你能够照顾他们,使他们安心办道,他们能够成就、能够弘法利生,这个是很大的功德。当然,照顾他们的生活不需要照顾得太好,真正修行人不用计较这么多生活的享受,只要有两餐,有一个小的房屋能够避避风雨,能够不用管人、不用管事、不用管财,三不管,什么都不用理,专心致志来学习经教,这样就可以成就。
下面说「悬缯然灯」,这个缯是幢幡一类的,幢幡是古来寺院的讯号,如果要办法会就会挂幡,如果要讲经就挂幢。幢是圆的这种,幡是一面的那种,现在我们去到传统的寺院里面,看见大雄宝殿里面都会挂这些,有幡有幢,这个是古时候的讯号,挂在外面,不是挂在大雄宝殿里面。挂在外面使周围的人见到,知道今晚有人讲经,他就来听。所以这个是讲讯号,通知大家过来听经闻法。因为佛教是师道,师道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就是不会说老师去招人来,要人家来听、去拉人来听,这样不对。你愿意来听,欢迎你来,可以发这个讯号给你,告诉你我们这里有这个安排,你想来就欢迎你来。这些事情就应该由护法来做,护法要想到怎样能够通知大众,今晚有讲经就通知大家来听。现在还可以登报纸,登报纸好像我们香港专门有「温暖人间」的杂志,提前一个月把这个活动,讲经讲座的活动通知给别人,登一个小的栏目,使得大家都能够明白、都知道,到时候他们就会来。这个都属于悬缯然灯。这个灯,所谓灯是古时候的油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这个表法的意思。
「散华烧香」,散华也是表法,我们不要说见到散华烧香就可以去极乐世界,拿些花到处去散,拼命烧香。好像寺庙里面现在烧香都是拿一捆捆的香,还要很大支的香,搞得乌烟瘴气,以为这样才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搞错了。其实这个是表法的意思,你要明白它表什么法,散华是什么?花是代表因,有花就有果,所以花是果的因。因果是什么?六度是因,成佛就是果;念佛是因,往生不退成佛是果。散华是什么?我们要把这个法门散布出去,使得大众都能够明白、都能够修因证果,这样才叫做散华。所以散华是讲宣扬佛法,不是叫你拿一些花到处去散。烧香,香也是表法的意思,代表什么?代表信。信愿行是净土宗修行的三个关键,叫三资粮。我们烧香代表我们信心清净,信;也代表戒定,你看佛门的香台,那里往往挂着一个小的幡,叫做戒定真香。什么是真香?你有戒有定才是真香,你烧的香是假香,假香是引发你真香的。所以烧香的时候,你要想到我要持戒、我要修定,这才是烧真香,以真香供养诸佛菩萨。这个是讲中辈的。
那下辈呢?『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所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三辈的人都要修的,只是功夫不同,所以有三辈之分。这些下辈的人「不能作诸功德」,前面讲的这些功德,一个是自己念佛得一心不乱的功德,和他护持宣扬佛法的功德。他不能这么做,这个不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己没能力做,第二个是他没机会做。他不能这么做,不要紧,能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这样就可以了。这个讲得很明白,真正你要发出至诚心「愿生其国」,不能有疑惑,有疑惑破坏我们的信心、破坏我们的功夫,所以一定要坚信不疑。这个三辈都是修净土法门。还有其它法门的,修其它法门可不可以往生?也都可以往生,只要你能够回向往生就可以了。
经文下面是讲修其它法门,『若有众生住大乘者』,「大乘」是大乘各个宗派,净土是大乘法。中国的大乘有八个宗派,你修哪一个宗派都可以,禅宗也可以、密宗也可以,教下里面的天台也可以、贤首也可以,等等,你只要是修大乘法(大乘和小乘不同),你是发大菩提心,要往生净土,小乘是不行的。你一定要发出菩提心,发出要普度一切众生的心。虽然现在做不到,帮助不到一切众生,但是我要往生极乐世界,往生了就可以,这个是大菩提心。『以清净心,向无量寿』,「清净心」是他的功夫。虽然他修的是不同的法门,但是他的功夫是一样的,都得到了清净心,都得到了三昧。他「向无量寿」是回向求生净土,他不是专念阿弥陀佛的,但是他修其它法门回向往生。好像天台宗里面祖师大德,很多都是回向往生,这样都是可以的。
『乃至十念,愿生其国』,这个是讲到临终,乃至一念、十念念阿弥陀佛都决定得生,所以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是涵盖一切法门的。『闻甚深法,即生信解』,这个是讲另一类人,前面是学大乘的人,这里学大乘的人还要「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又超过他们。闻甚深法,究竟是什么法?真正第一无上殊胜的甚深法门就是这部《无量寿经》,为什么?因为《无量寿经》古德说是中本《华严经》,「无上甚深微妙法」其实就是当时武则天在《华严经》上面题的,这个开经偈就是讲《华严经》的,真正无上甚深微妙法。但是《华严经》到最后导归到极乐世界,所以《无量寿经》叫做中本《华严》。所以这部经是无上甚深之法,你能够相信、能够理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你得到清净心,这种人不是普通人。好像在佛教历史上,蕅益大师特别赞叹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这些都是大菩萨,他们真正对于甚深法门信解,而且真正得到「一念净心」。一念是没有妄念,得到清净心,所以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是二十四品当中给我们介绍往生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品。
下面「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品也是讲念佛修行的方法,是第二十四品的重要补充,也是相当关键,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对这品就不再详细讲解了。第二十六品是「礼供听法」,这是讲到十方诸佛剎土菩萨来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说法,是赞叹阿弥陀佛,希望自己都能够成就像极乐世界这样的庄严净土。底下第二十七品是「歌叹佛德」,这都是赞叹阿弥陀佛、赞叹极乐世界。第二十八品是「大士神光」,这是讲到极乐世界里菩萨的功德,特别讲到寿命无量和人数之多是不可称计的。这一品和第十三品参照来看,我们就明白,这个果然是正如四十八大愿里面的第十五愿「寿命无量愿」、第十六愿「声闻无数愿」所讲的。第二十九品「愿力宏深第二十九」,「菩萨修持第三十」、「真实功德第三十一」,这几品我们仔细去看,都是四十八大愿的详细说明,所以整部《无量寿经》都是详细来说明四十八大愿。愿力宏深,说明这个法门不是小乘,是发大菩提心的人、发大志愿的人来修学的,它是大乘。有些人误解净土法门,说净土法门是自了汉,自己求生净土就行了,不用理众生,不是,愿力宏深就说明真正有大菩提心。第三十是菩萨修持,也是讲到修学的重要纲领,把修学的理论、方法和境界给我们说明出来。我们仔细看看,它和《华严经》、《法华经》里面讲到的是无二无别,一样的。还有《般若经》里面讲的性空之理,「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这些性空之理在这一章里面我们都看到,讲得很明显。所以这部经是大乘中的大乘、圆教中的圆教,这不是随便讲的。第三十一品真实功德,我们看看这个境界完全是禅宗明心见性的境界,讲到极乐世界菩萨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从这里我们看到,这部经也是整个佛法的纲领,它包含佛法一切的法门。
第三十二品「寿乐无极」,一直到第三十七品,总共有六品,这是我们师父提倡我们晚课都要读的。如果我们时间不多,一天读不到一部《无量寿经》,我们师父说,你可以早课念《无量寿经》第六品「发大誓愿」,晚课读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是什么?教导我们认真修学,我们晚课是反省对照自己,看看佛对我们的教导我们有没有做到,如果没有做到,我们要改过自新,一定要做到。三十二品里面我们只能讲重点,时间不多了。寿乐无极,从这一品开始我们看到是弥勒菩萨当机的,他是当机众。在前半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看到是阿难尊者做当机众,佛对阿难来讲,从这里三十二品之后是弥勒菩萨来做当机。所以第三十二品讲到『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这是讲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功德智慧,不可称说」,「无量寿国」就是极乐世界。『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若此」是经文前面所讲。『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这个是佛劝导我们要努力修学,「力为善」就是努力为善。什么是善?能够摒除一切妄念,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这个是最大的善,我们要努力念佛!「念道之自然」,这就是讲念佛,阿弥陀佛就是道之自然。不但自己念,还要劝导和自己有缘的众生一起来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正为善。这是这一品里面讲到。
第三十三品「劝谕策进」,第三十四品是「心得开明」,和第三十五「浊世恶苦」,这几品都是讲到我们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的比较,这是鲜明的对比。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里面不自在,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所以佛劝导我们一定要觉悟,一定要努力念佛求生净土。尤其是在第三十五品浊世恶苦里面讲到,它分了五个段落,这五个段落分别是讲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犯这五种恶业得到的五种果报,所谓五恶、五烧、五痛。这是要我们懂得这个世界的浊恶,而生起厌离之心,我不想在这个世界再待下去了,希望早点去极乐世界。第三十六品「重重诲勉」是给我们做一个总结,显示因果报应的丝毫不爽,警告我们提高警惕,要努力去修善念佛。
第三十七品里面有一段特别讲到佛陀教育的效果,这个是「如贫得宝」里面讲到。我们看看经文,这是第一百三十六页倒数第二行:『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这个「佛所行处」就是佛陀教育普遍推行的地方,所以有佛陀教育就一定得到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这个「国」是国家,「邑」是城市,「丘聚」是乡村),就是现在我们国家领导人讲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天下和顺」就是和谐世界。「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这个是消灾免难,没有灾难。「国丰民安」,国家富裕、人民安居乐业、没有战争。大家都能够推崇道德,讲仁义、修礼让,没有盗贼、没有冤枉、没有倚强凌弱这些恶事。这个是孔子所祈求的大同世界,怎么得到?真正推扬佛法,大兴佛陀教育就能够得到,尤其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清朝初年的时候,皇帝请法师在宫廷里面宣讲《无量寿经》。所以你看前清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位皇帝,当时真是太平盛世,这些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下面第三十八「礼佛现光」,是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为我们做证明,把极乐世界显现给当时在座的听众,使当时两万人同时见到极乐世界无比殊胜庄严的景象,这个是作证转。三转法轮,这个是做证明。如果我们听佛给我们讲,我们还是有怀疑,现在佛给我们证明出来,让我们看到极乐世界。像阿难见到极乐世界也发心,他说:『彼佛净剎,得未曾有,我亦愿乐生于彼土。』他也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你问阿难尊者在哪里?我告诉你们,他现在在极乐世界,他往生极乐世界了。第三十九品「慈氏述见」,慈氏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当时在会场,他也见到极乐世界,和阿难尊者一起。所以佛问他们有没有见到极乐世界这些依正庄严,阿难和慈氏(就是弥勒菩萨)回答佛说:『如佛所说,一一皆见。』都见到极乐世界,也都是为我们做证明。第四十二品是弥勒菩萨请问,请问我们这个世界和他方世界有多少菩萨往生。佛给他做回答,无量无边的菩萨都要往生极乐世界,也是给我们证明这个法门很殊胜。到四十二品是正宗分完毕,到四十三品之后六品是流通分。
第四十三「非是小乘」,这是说明这个法门不是小乘,是大乘。不仅不是小乘,经上说能够修这个法门的,佛说『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你是释迦牟尼佛第一弟子。所以这部经是第一经,这个法门是第一法门。所以我们念这部经,其它经还用不用念?不用念了。这个第一经,第一经都不念还要念其它经,第一法门都不修还要去修其它法门?有些同修说,我要消业障就念《地藏经》、要医病就念《药师经》,有急难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想要得人天福报念地藏王菩萨。把这些佛菩萨个个派上工作,每个人都有分工,这是拿凡夫心去度量佛菩萨。其实你念一句阿弥陀佛,所有佛菩萨都念了,念齐了;念一部《无量寿经》,你什么愿望都得到满足。这个是第一经,所以念一部经足够。
最后第四十四「受菩提记」,这里是佛给我们授记。我们真正要往生极乐世界,你看第一百六十四页第四行里面讲的:『彼人临终,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是人已曾值过去佛,受菩提记,一切如来,同所称赞。是故应当专心信受』。看到这里,我们心很安了,还怕不怕灾难?不怕。假使是三千大千世界的大火在我面前,我都不怕,念阿弥陀佛可以超越、可以往生。这是我们过去生已经「受菩提记」了,诸佛如来赞叹我们、护念我们,一定可以临终往生净土。第四十五「独留此经」,特别说明这部经的难得。佛法将灭的时候,其它经典都灭完了,唯有这部经,《阿弥陀经》或者《无量寿经》,这两部经是同样的,同一部经,它可以流传在世间,最后可以留一百年,可以度无量众生。第四十六品「勤修坚持」是劝导我们,遇到这样殊胜、广大、微妙的法门,一切诸佛赞叹的法门,我们一定要坚持,我们一定要随顺佛陀教诲去认真修学,这样才叫做『当孝于佛,常念师恩』。怎样是孝顺佛?你真正依教奉行。怎样来报师恩?你真正依教奉行。
第四十七品「福慧始闻」,这个是讲,你看经里面第一句『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如果我们过去生,多生多劫里面没有修足够的福和智慧,我们没有机会闻到这个正法,即使闻到了你都未必能够听信、未必能够信受奉行。一定是『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这里也是给我们说明,我们在座信受这个法门,各位的善根福德是无比的殊胜。第四十八品是「闻经获益」,这里面跟我们讲到,在大会里面的大众有四十亿菩萨听到这个经之后,住无上菩提而不退转。『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于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这些人是哪些人?就是我们,我们就是「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之一,过去没有发起求生净土的心,现在听到这个法门,真正生欢喜心。「于无上菩提」开始发意,发起菩提心了,「种诸善根」,这个善根就是信愿行,「愿生极乐」,我们就一定可以『见阿弥陀佛,皆当往生彼如来土』,你一定能够往生。『各于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来』,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预言、给我们授记。我们这一生真正求生净土,一定得度,一定是将来成佛,我们的佛名都有了,「妙音如来」。所以我们师父给人打三皈,给人起的法名都叫做妙音居士,现在做为妙音居士,将来成佛叫妙音如来,因果相应。所以这部经跟我们非常亲切。
我们用五天的时间很简单为大家介绍了这部经的大意,希望大家听闻之后,认真去体会、去思惟、去修学,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一生不要空过。以后,我想可能大概一个月左右,九月份我们就可以再找一个时间,详细给大家讲解这部经。这部经一定要深入去领悟、深入去理解,这样我们才可以信愿踏实,这一生往生就必定可以成就。
我们这部经大意就讲圆满了,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各位大德菩萨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