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超市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21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21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从第二十一句开始看起:&nb..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21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从第二十一句开始看起:

【忠主。】

这一句底下是连著「孝亲、敬兄、信友」,我们分成四个方面来学习。第一个就讲到忠,『忠主』,就是说忠诚於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君王、自己的国家。安士先生在发明这一段的解释当中他是这样说到,「忠字从心,则非貌为恭敬可知」。忠字,上面一个中,下面一个心,从这个字眼上面我们能看到,它是一个心地的法门,不是只是在外貌、形像上面做一个恭敬而已,而是真正从内心里面发出对自己的长上、对自己所服务的所效力的这个团体国家真诚恭敬,能够牺牲自己,奉献自己的一切。有这个心,自然在外在的这些行动上,乃至外表上,就能够体现出恭敬,所谓「诚於中而形於外」。底下安士先生说,「故捍灾御患,忠也」。所以能够为国家救灾,像今年我们看到汶川的大地震,温家宝总理、***主席这些领导人,不辞辛劳战斗在第一线上,跟这些救灾的人员一起来用最快速度拯救灾民,恢复灾区的正常生活,这是忠诚。御患,这是讲到国家的患难,外面的侵略这是外患,还有国家内部的忧患,所谓内忧外患,都要进行防御。防御的措施有多种,忧患起来的时候当然要马上去拯救,这是治标之法,但是更重要的要治本,就是防患於未然。内忧外患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自己忽略了对自己民族传统的传承,失去了信心。所以做为领导人,能够积极的考虑到为民族树立自信,为人民的生活考虑到,充实国内的经济、文化,提升教育的水平,提高人民的伦理道德素质,这些都是防患的措施,这些都是忠。

又说到,「陈善闭邪,亦忠也」。这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臣子对於君上能够常常帮君王断恶修善,防止邪恶发生,导之以正,这是对君王的忠诚,就像古代唐朝魏徵对唐太宗一样,不能够陷自己的君主於不义。陈善闭邪在这里还有一层意思,是对人民而言。我们的师父常常提到,说现在要拯救国家、拯救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国家领导人,一种是媒体。国家领导人能够采纳正确的政治措施、教育措施,这可以帮助社会安定、国家振兴。媒体如果能做到陈善闭邪,将民众导之以正,这个也是能够起到很大的安定社会的效果。陈善就是陈述、报导,报导要报导正面的,不应该报导那些负面的,尤其是那些杀盗淫妄、引人邪思的这些节目,应该杜绝,这叫闭邪。文艺的节目它都有教育的内涵。所以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删订诗书,他就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诗是古代的民谣、歌谣汇集本,它是一种民间艺术教育。孔子删订诗书,他用的原则就是三个字,叫「思无邪」,不能够引人邪思、邪念。所以整部《诗经》三百篇,全都是纯善的内容,我们说非常健康,都是歌颂正直、歌颂这些圣贤美德的诗篇。所以媒体如果也能够用孔子的思无邪的原则来删订播放的节目,这也叫忠。这决定能够帮助社会快速的进入安定和谐,乃至对世界和平都有很深很大的影响。

底下又说到,「奔走后先,忠也」。这是为自己的上级领导马前马后奔走做事,不辞辛劳,这个是忠诚。「以人事君,亦忠也」。这是侍奉自己的君上,不仅是自己要做到尽心尽力,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且也教导自己的下级,教导周遭的人对自己的上级领导要尽忠诚。下面说,「若夫君可亦可,君否亦否;民有疾苦,而不上闻;君有恩膏,而不下降;以催科为奉法,以刻窍为精明;此正孟子所谓吾君不能者也。乌乎忠」?这是讲到反面的,这个忠字不是说一味的谄媚巴结自己的领导,领导说什么,不管对与不对,都去做、去照办,那不一定是忠诚。若夫,若夫是个语气词,说如果君可亦可,君就是我们的领导,他说是就是,否亦否,不是就不是,如果这个领导他并不是一个正知正见的人,甚至他是一个自私自利而好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的人,所做的决定可能没有考虑到大众的疾苦,完全从自己个人角度出发,甚至指鹿为马,很多都是不符合民心的举措,那我们就不能够愚忠。因为完全听命於君,如果这个君主他是不义的,那我们听命於他,也等於陷他於不义,这不是忠。真正忠君之人是处处为领导想到,帮助领导立功立德,行仁义之道,这样子他这一生就不会造恶业,他会提升,那你是真正为他好,也是为百姓著想。所以真正忠君首先是有一个爱民的心,爱民则是爱国,爱国即是忠君。如果说民有疾苦而不上闻,你做一方的领导,譬如说一个地方官,百姓有疾苦不能够上报,请上级来帮助解决,反而故意把这个消息压住,好让上级认为我领导的这个地方都挺好的,国泰民安,所有百姓都相安无事,造成给上级的这样的一种错觉,但是百姓就遭殃,这是一种私心在作祟。

还有君有恩膏,这是上级,譬如说中央有好的政策下达,这是对於百姓有利的,但是如果妨害了自己的利益,他却故意捂住而不下达,这也是损害了民众的利益,这些都不是忠,因为有私心忠就没有了。所以要真正做到忠主,首先第一个,要把自己的私欲放下,这就是儒家讲的格物致知的道理。格物就是革除物欲,革除私欲,有私欲就不会有智慧。致知是有智慧,私欲放下了,用公心去行事,智慧就能现前,就自然能够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忠主就能做得圆满。下面又说,「以催科为奉法,以刻窍为精明」。催科就是催缴课税。做为一个地方官员,假如我为了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让上级领导看到我很有政绩,於是我就拼命的催促百姓缴纳很重的赋税,让自己地方的财政看起来很漂亮,用这种方法,所谓苛虐其下,苛刻的对下面来邀赏,来骗取上级领导的赏识,认为我这边所管辖的范围执法严明,你看绝没有偷税、漏税的,有这种存心,忠也就没有了。确实奉法是一种忠心,但是假如在做法中含有自己的私欲在里面,忠字就没有了。这个真是需要细细的观察自己的内心,看看有没有一点为自己打算的念头,如果有,这个念头就不清净,就不能够像前面讲的「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那个正直和慈祥里面就带上染污。所以要把它扫除干净,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如此。

以刻窍为精明,刻窍就是一般说核准收款,防止漏洞,窍就是一种漏洞,你很精明,你能够防微杜渐,明察秋毫,一点偷税、漏税都逃不过你的眼睛。确实很难得,但是如果现在的苛刻的心理,对於百姓没有仁慈心,自以为或者自我标榜要执法严明,而用法律来做为施展自己淫威的手段,那也不是忠心。这里面真的是念头一念不正,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总要在自己的心源隐微处去默默的检点,默默的洗涤,这是举出做官员的例子。实际上做每一个行业,你扮演工作中的任何一个角色,都要想到自己有没有私心,凡是有私心,所做的事情肯定就不够如法,就不够圆满,这就是造罪业。忠字是大公无私,所以这个心上是中,中就不偏不斜,有私心就偏斜。这里引用孟子的话,说「吾君不能」,这是《孟子》里面的,他说「吾君不能谓之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自己的领导如果不能为善,这个就是自己成为国贼。像刚才讲到的,如果人民百姓有疾苦我不能够上报君主,如果上面的良好的政策我不能及时下达,就好比说我们的上级领导不能够行善,这是一样的道理。不是领导不能行善,而是我自己未能够尽忠,而使到我的领导在百姓当中变成不义,这哪是忠?

所以下面说到,「主不独君也,凡吏之於官府,奴之於家长,皆是也」。忠主这个主字包括范围很广,不仅仅是指皇帝或者是国家领导人,在官府里面做公务员的叫吏,都有上级,现在我们讲的,在公司、企业、单位都有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都是我们可以尽忠的地方。奴之於家长,奴就是奴婢,家里的佣人。现在家里有佣人的情况不多了,因为家都变成小家,不像过去大家族,需要有很多的这些工人、婢女来服务,但是也有请钟点工的,请工人。在这里我们可以泛指,凡是你要去帮一个人家或者一个单位、一个团体去服务,哪怕是做义工,都要尽忠。这个角色你不去扮演则已,你要扮演这个角色那就要扮演一个好角色,你就要把这个忠心演出来,你就要负责任,否则你何必去做这个事情?所以这个忠范围很广泛。在历史上有无数的忠君报国的这些事例,让我们看了都为之感愤,为之垂泪。就像历史上脍炙人口的,像诸葛孔明服务於刘备,刘备是三顾茅庐请他出来,这一分的情义,这一分的知遇之恩,诸葛亮是永远不忘,所以不出山则已,一出山那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死了以后托孤於诸葛,把刘禅后主交托给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刘备的这种托付,真正是尽忠尽力为国服务。宋朝的岳飞精忠报国,这个我们都熟知,虽然他也是像诸葛亮一样去世得早,岳飞三十九岁就被当时皇帝和秦桧下的十二道金牌调回来杀头,可是他确实给我们演示出精忠报国的那一分豪迈,内心里面没有把自己一身一家看在心里,真正满腔所想所思都是国家、社稷。

这里还给大家讲一个忠主的感人故事,这是汉朝时代的苏武,苏武牧羊。苏武是汉武帝派遣到北方匈奴那里去跟匈奴和解的一个使节,苏武拿著汉朝的这些汉节,带著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本来的目的是和谐双方的关系,但是很不幸,正好去到那里,遇到匈奴有一个臣子叛变,结果这个臣子跟苏武的一个副使有很深的关系,结果匈奴他的头目叫单于,就怀疑苏武可能是暗通这个叛徒,所以一气之下把苏武给拘留了,跟汉朝的关系也就就此破裂,结果苏武就很惨。当时单于想劝苏武投降,苏武马上愤斥单于,说我宁愿死,也不可以忘恩负义,叛变自己的国家,说著就自己拿刀往身上刺,倒在血泊之中。这单于看到大惊,立即叫医生来给他医治,把他救过来。看到苏武的气节,他非常的佩服,但是苏武宁死不从,就是不投降,最后单于也是恼羞成怒,把苏武流放到冰天雪地里面,想把苏武饿死在野外。当时送给他几只老公羊,大概这个寓意就说像你这样的死脑筋就跟这个老公羊一样,最后结局都会死在雪地里。结果苏武就在冰天雪地里面吃草根,找这些野草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喝的是雪水,就这样子过了很多年。后来有一次单于的弟弟打猎,来到这个野外,偶然发现苏武竟然还活著,很吃惊,也很感佩他这种气节,於是暗地里给他送来很多羊,让他赖以生存。后来单于又劝李广的孙子李陵来给他劝降,因为李陵当时也是汉朝的大将,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广专门是杀匈奴,每次打仗必胜,匈奴听到他的名字都闻风丧胆。可是后来他的孙子李陵也担任将军,在讨伐匈奴的时候就被活捉,结果李陵变节投降了匈奴。当时汉朝皇帝一怒之下,把李陵家人满门抄斩,所以李陵他就得服务於匈奴。单于就叫李陵去劝降,劝苏武投降。李陵跟他讲说,你在这个冰天雪地里,谁也不知道你,你保存这些忠信节义,谁能知道你?可是苏武正色的对他说,朝廷的大恩大德,我宁愿赴汤蹈火也不可以背信弃义,让李陵自己都自惭形秽,反而自己很悔恨苟且偷生。

后来汉武帝驾崩,消息传到苏武那里,苏武听到之后倒在地上放声大哭,连嘴都流血。又过了几年,汉朝跟匈奴又开始和解,通亲了,后来苏武就被放回汉朝。苏武回到故乡,这时候已经离别故乡十九年,苏武在冰天雪地里过著这么艰苦,常人难以想像的生活整整十九个春秋。回到汉地,看到自己的家人很多都失散了,自己原来的妻子也改嫁了,自己的儿子也因为苏武出使没有回来被冤枉而死,自己也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可是虽然他失去了这么多,但是内心里面却是很踏实的,因为他这一生守住这个忠字,永垂青史。他活到八十多岁才过世。后来汉朝把他封为关内侯。这就是苏武十九年没有变节这种忠义的故事。孔子曾经说过,「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真正有志气的人,有仁慈心的人,我们说有忠孝节义之人,他宁愿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也不能够把忠孝这些德行有所损害。所以杀身成仁,为了成仁成义可以牺牲生命,而绝不为了苟且偷生而损害自己的仁德。孔子又说,「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这就是忠。像苏武一样,他出使於匈奴,但是没有变节,虽然遇到这些变故,依然忠心耿耿,没有侮辱自己的国家,没有侮辱自己的使命,这是讲到忠君报国的故事。

底下安士先生又给我们讲到对自己主人忠诚的故事,它的题目也叫做「鞠躬尽瘁」。这个是明朝在淳安这个地方有一个姓徐的家族,结果父亲死了,兄弟之间分财产,长兄得了一匹马,弟弟得了一头牛,老三已经去世了,只有他的一个寡妇,媳妇守寡,这个寡妇只得到一个老奴,这个老奴叫做阿寄,他已经五十多岁了。这个寡妇也很悲痛,她说老大得了一匹马还可以去骑一骑,老二得了牛也能够去耕种,我得了一个老奴仆,他只是跟我一起耗费我的这些粮食而已。结果这个老奴听了以后就对这个寡妇说,我虽然不如牛马,但是我可以为你尽忠,为你谋画,你不要以为我在这方面不如牛马。於是这位老奴真的是忠心耿耿的为这个寡妇去经营家产,当时寡妇她所有的财物只是她的金银首饰,总共有十二金,於是这个老奴就用这个十二金,十二两金子做为本钱做生意,结果第二年就得到三倍的利润,就这样经营,到二十年这个寡妇的家产已经有数万两的黄金,成为一个大富家族。这位老奴又帮助寡妇的三个女儿都嫁了人,而且寡妇还有两个儿子,又帮助请了名师来教导两个儿子,后来两个儿子长大都娶了名家的女子做媳妇,在聘金上都有几千两黄金,后来这两个儿子又入了太学,有了功名。

这位老奴虽然对於徐家有这样大的功绩,可是自始至终都守著自己奴婢的角色,很谦卑,对於徐家家族的人,即使是很小的孩子,见到了,老奴阿寄都会拜他们,行主仆之礼。而且对於自己的主人,这位寡妇,都从来没有正眼看过她,真正在礼节上没有一丝毫的缺失。这三个女儿即使是很小,老奴都从来不敢跟她们并排的站立。一直到最后,二十多年了,后来这个老奴,也是七十多岁了,最后得病过世了。在过世之前把这家族里面的所有的大小帐目统统拿出来,交还给自己的主人,把这事情一一都交代好然后才过世。在过世之前对这位寡妇说,你的这两位郎君,就是你两个公子,现在已经成长起来了,可以守家业了,老奴牛马之报到现在也可以尽了。结果他死了以后,当家人到老奴的房间里面去料理的时候,竟然看到老奴的家里面连一条丝,一点自己珍贵的私藏品都没有。老奴他自己也有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他们所穿的都是很普通的布衣,而且衣服也仅仅能够蔽体而已。这位老奴为自己的主人能够这样鞠躬尽瘁,完全奉献,而没有自己一丝一毫的私有,为自己没有打算过,真的是可以做到廉洁尽忠。

所以安士先生在后头的一个评论当中说到,这样的存心,「如此存心,如此循分,如此谋画,虽大贤何以加之?」这样的存心,那种忠诚,这种循分,守著自己的本分,自己安於做奴婢的本分,没有一丝毫越礼的行为,甚至没有越礼的心念,尽心尽力为主人进行谋画,这可以说大贤加给他也不过分,这是说大贤也只是做到这样而已。「乃竟得之村鄙小民,异矣!」竟然在乡间很卑微的小民都能够这样做到,这真是令人惊叹!这是什么?古代有良好的教育。所以你看看,村鄙小民也能做到这样轰轰烈烈的忠诚。现在为什么我们听到这些故事都觉得不可思议?不要说去做,想都不敢想,原因总的来说就是失教,缺乏了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私心在无限度的滋长,当私与公在起冲突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念,自然就会损公营私。要真正能够在这个关节眼上能够大公无私,能够损己利人,这是要有很深厚的德行教育的基础。我们修学的人平时都要在这点滴当中注意防范自己不好的念头,一丝一毫的这些恶念、私欲,刚启动的时候就要把它扑灭,久而久之这个公心就养成,私心就没有了,那才能真正做到忠主。真正忠主之人他内心是祥和的、是幸福的,虽然他这一生看起来好像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大富大贵,可是他的灵性的提升,来生福报不可思议。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方面:

【孝亲。】

这是第二十二句。前面讲忠,这里讲孝,实际上忠和孝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这个「孝」字,你看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子字底,它表明的意思是老一代与子一代的合一,一体,这叫孝。人最能体会得的就是跟父母的一体,所以五伦当中最关键的一伦就是父子有亲,父子这一伦关系最让我们能体会一体的这样的一个概念,刚出生的小儿他对於父母那种依恋、那种爱,父母对孩子那种关怀、那种爱,真的是圆融一体的、没有分别的、无私的,这就是孝。能够把这样的一种孝心扩展,保持对每一个人都一样,对父母之心或者是对儿女之心,这种一体的心来对待,而且能够把这种孝心保持终生不变,这就成为圣人。对国家、对人民这就是忠,对父母就是孝,对夫妇就是义,这就和,对朋友就是信。所以这些伦理道德归根结柢都是从这个一体的心念当中发出来的,孔子把这个心称为是仁,仁就是人字边一个二,二人,仁就是一体。佛家讲孝对象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所谓「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因此孝亲它不是一个小范围,不局限在一家而已,而能够涵盖虚空法界,对一切众生都如同对父母一样去尽孝。把孝道尽到圆满这就成佛,这就是佛家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是无条件的慈爱,同体大悲是跟众生一体,自然你就有这种悲心,这种悲心也是无条件的,看见众生有苦难自然就会帮助,就好像自己身上有痛苦,左手痛了、痒了,右手立即去抚摸,没有条件。所以忠孝两个字实际上就涵盖整个圣贤之道,因此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以多说一说。

我们首先来看安士先生他的一段发明,发明比较长,讨论得很深刻,他说「甚矣!孝之难言也」,孝这个字其意太深太广,很难用简单几句话能够说得清楚的。儒家有《孝经》,讲究的是「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你看孝有三个层次,开始行孝从事亲开始,就是对父母尽孝,然后扩展,事君,事君就是忠主,对国家、对人民尽孝、尽忠,终於立身,到了终极,立身行道,成就圣贤,佛法说成佛了,这才能到终极。所以确实孝的意义太深广,难以用言语表达。下面说,「诗曰: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上的话,要报父母之恩,父母之德要知道能报得尽吗?好比是浩浩苍天,没有边际,广大无比,这个恩德你怎么能够报得尽?因此儒释道三家都讲究修行从尽孝报恩开始,如果一个人不知道父母之恩德,不能够行孝,那么他什么德行都没有。孝是德之本,是教之所由生也,一切圣贤教育都要从孝道开始。儒家《孝经》,这是历朝历代可以说是帝王注解当中最多的一部。道家、佛家也是以孝为本,佛家的孝道不仅讲究世间尽孝,还要讲究出世间。佛门有一部孝经,《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地藏王菩萨前生她做婆罗门女、做光目女的时候她是如何尽孝,她用自己的修行帮助自己的母亲从地狱里超拔出来,生到天上去,成就大孝。释迦牟尼佛讲这部《地藏经》,到忉利天上为自己母亲摩耶夫人讲的,也是报母亲的恩德。因为释迦牟尼佛成就了,成就九界特尊,天人大师,所以摩耶夫人备受一切天、人的恭敬。我们看到地藏法会上无比殊胜庄严,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一切的天众、神众、鬼神、六道众生统统来齐,那个人数那是没有办法计算,不是我们人不能计算,连文殊菩萨以自己的神通,他说千劫测度尤不能尽,这么多人数。连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用佛眼来观这么多的数目,这么多众生来也看不尽有多少人数,全来了。为什么?这是世尊为母亲说法,来捧场的。所以儒家讲「扬名於后世」,这个扬名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做到圆满了,十法界里面这个名声是最广大的,所有的经典里面,没有一部能够像《地藏经》那样子,来的人数这样多,因为十方诸佛都来。《华严经》来的人数多,可是来的都是示现法身大士,没有示现诸佛。《地藏经》比《华严经》这个法会看起来殊胜状况有过之而无不及,佛门孝经。这两部经,一个是儒家的孝经,一个是佛家的孝经,我们都要很重视,这是修学基础。道家也讲究孝敬,虽然它没有一个孝经的题目,但是《道藏》里面确实有不少关於孝的这些文章,像文昌帝君他就讲过一篇「元旦劝孝文」。这篇文章我过去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常常跟我们的留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分享。明天有必要我们可以拿出来单独学习一下,这是所谓道家的孝经。儒家、道家、佛家的孝经我们都应该认真学习。

底下讲,「我之所以致於亲者,其能胜於天乎」?安士先生说父母恩德如天,我们对父母尽孝又怎么能够尽到报恩?就好比说我能够报天恩吗?天太广大了,所以不管我们如何行孝,都难以报尽父母恩德。所以下面说,「古今劝孝书,所在多有」,古往今来我们看到劝孝的书籍、故事,那是多得不胜其数。在这里安士先生就没有多引用,因为在安士先生那个年代,这些书从小就读的,就不做赘述,所以只是姑且,「姑述其罕见罕闻者」,一般人少见的、少听的他来说一下。可是现在人读古书的不多,也有必要提几个古时候的例子来了解一下古人是如何行孝。二十四孝里面,这是小孩子童蒙时代必读的,其中有一个故事,是黄香扇枕温衾。东汉时代有一个孩子九岁,叫黄香,他母亲很早过世,他的父亲养活他,他对母亲思念很重,把自己的孝思都表现在对自己父亲的尽孝上。冬天下雪,天气很冷,以前也没有暖气,他给他父亲做好床被以后,自己就先到父亲被窝里面,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暖起来,然后再让父亲安睡,到夏天天气很热,黄香必定是拿著扇子把席子、枕头都搧凉,然后请他父亲安睡,还继续给他父亲摇扇子,如是做了很多年,没有一日懈怠,难能可贵。这些事情叫我们做,我们听了以后很感动,可能可以做个二、三天,但是要我们能做十年、二十年,做到的人就太少了。为什么做不到?因为孝心不够真诚。黄香的孝心是真诚,所以做这个事情他很自然,他自己认为跟父亲是一体的,所以做得很甘心情愿,非常的自然,就像自己帮助自己一样,因为父亲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当时大家都非常赞叹黄香,有一句话说,说黄香是天下无双。还有二十四孝里面有一个叫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这是在晋朝,有一个孩子叫王祥,他的亲生母亲过世,父亲娶了个后母,后母虐待他。有一次冬天他母亲说要吃鲤鱼,冬天上哪找鲤鱼,河都结冰了。可是王祥为了让母亲欢心,满足母亲的这个愿望,他就到冰河上面,想想用什么方法把这个鱼能够抓上来。他就把衣服脱了,用自己的身体伏在冰上,因为身体有体温,这个冰就有点暖气,大概鱼也有感知,就从这个冰窟窿那里跳出了两条鲤鱼,王祥很高兴,把这个鲤鱼拿回家供养母亲。万物都有灵,见到王祥这样子的纯孝,可以不惜自己的生命来尽孝,所以众生都来供养,这都是至诚感通。这些都是古人脍炙人口的这些故事。

在这里安士先生讲一些我们比较少听到的,所以下面说,「人而不知有后世,不信有因果,是犹盲而无见,聋而不闻,真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也」。刚才讲的二十四孝里面的两个故事,那都是世间人他们行孝,一般人不知道有后世,也不信有因果,就好像什么?盲人他眼睛看不到,像一个聋子,耳朵听不到,这是比喻不知道有三世因果的人,他没有前后眼,所以很多真相都不明了,因此所做的,哪怕是有一颗纯善的心,但是所做的都不圆满,这是很可怜,穷民就是比喻很可怜,就没有办法了。所以教育不仅要用世间伦理道德,还要晓以三世因果,还要晓以宇宙人生真相。下面说,「何则」?为什么那些不知三世因果的人叫穷民,佛法叫「可怜悯者」?「自己不知后世,则亦不知亲有后世,而所以欲致其爱敬者,暂矣」。自己不能够知道我们有后世,我们的父母也有后世,所以只知道有今生,对父母行孝,尽其爱敬,爱敬父母也只是这一生而已,这是短暂的。「自己不信因果,则亦不知亲有因果,而所以欲去其苦患者,小矣」。如果不信因果,不知道父母他有什么样的因果,你要想帮助父母离苦得乐你帮助有限,你只能帮助他这一生在衣食上,或者是他疾病你帮助他医治,这一生你所帮助的很有限,你不能够帮助父母彻底的离苦得乐。你看《地藏经》里面,婆罗门女她能够帮助自己母亲从地狱里面超拔,往生到忉利天,这真正帮她离苦得乐。你要不知道有因果、有后世,即使是有纯孝之心,你也不知道怎么帮助他,所以帮助就有限了。世间的孝子孝女,当父母去世了,只是悲痛而已,不知道该怎么样子做有益於父母双亲的事情,因此需要有佛法,需要明三世因果,尽孝才能够圆满。

下面说,「余见母鸡之伏雏,而尝惕然自凛也」。余就是安士先生自己说,说我见到母鸡张开翅膀伏著小鸡,保护小鸡,这是一种母爱。母鸡跟小鸡是一体,母鸡知道这个事情,所以它保卫小鸡是出於天性,小鸡对母鸡的这种依恋、这种尽孝也是天性。这孝你看动物界都有,可见得它是众生的天性,它叫性德。可是如果不明了,不懂得宇宙人生真相,不知道三世因果,母鸡保护小鸡的时候只能保护一时。所以安士先生看了之后惕然自凛,惕就是很警惕,凛是很严肃,警觉的心就生起来了。为什么?下面说,「方其舒翼而护子也,子母甚相爱也」,母鸡展开翅膀护著小鸡的时候,母鸡与小鸡之间这种相爱,这种父子有亲、母慈子孝,这都是自然流露出来。可是「曾几何时,而次第被杀,子母各不相顾矣」。曾几何时是还有多少时候,过不了多久母鸡和小鸡都一只一只的会被杀害,变成人的腹中餐,母子之间各不相顾,互相不能帮助。所以下面说,「吾辈为人,亦复如是」。我们看到鸡是这样,人不也是这样吗?「父子夫妻,方其聚首时」,这个世间最恩爱的人,做父子、做夫妻,他们相聚的时候,「则难割难舍」,恩爱的父子、母子、夫妻在一起的时候是难割难舍,「一到生死分途,则疾病不能相代,罪业亦不能相代」,这是我们眼前就见到,即使是再孝顺的儿女,看到父母有病了,也不能代替他,个人业力,没有办法代替。他所造作的罪业,今生感应的是疾病,来生感应的是恶道,罪业也是不能相代。所以再恩爱的人,还是自己的因果自己了,生死道上谁也替不了谁,就像《地藏经》里讲的,「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再恩爱、再亲密的人,他的业不一样,最后的路子也走得不一样,即使是在人生生死道路上某一世相逢,前生的记忆都忘掉了,也不可能代替你去受苦。「甚有冥间方万苦千愁,而阳世正欢呼畅饮者矣」。父母走了以后,如果是平生造恶的,在幽冥界受苦,堕落在三恶道中,万苦千愁,可是在阳世的儿女能不能体会到?可能他正在办喜事,他正在邀集朋友欢呼畅饮,看到这种情形确实令人心酸。下面这是安士先生的感叹,「锦衾徒在,欲扇枕以无从」。这就是刚才讲的黄香扇枕温衾,如果父母已经走了,只留下被子,锦衾就是被子,你还会为自己的父亲去温席吗?父母都不在了,只留到一个空床,欲扇枕以无从,想给父母搧搧枕,夏天为他搧搧风,你没有这个机会,为什么?各人生死去了。下面一个是讲王祥卧冰求鲤的,这也是安士先生感叹,「双鲤空陈,卧寒冰而何用」?假如父母不在的时候,你得到两条鲤鱼放在桌面上,可能你辛辛苦苦通过卧寒冰而得到的,那有什么用?父母能得到你什么利益?

所以下面说,「古人云:孝子不忍死其亲,正以吾亲实未尝死耳」。古人是这么说,孝子什么都能忍,就是忍不了自己父母死,所以父母死去的时候是孝子觉得最悲痛难忍的。可是你要知道,事实真相有没有生死?没有生死,吾亲实未尝死。人我们见到所谓死他只是抛弃了身体而已,这个身体老了、坏了,不能再要了,就离开了,世间人看到死了,实际上他是舍身之后又去受身,又去投胎,哪有生死?身体是有所谓的生死,实际上我们的灵魂,真正的我没有生死,所以「岂特虚设此想乎」?为什么你要打这个妄想?这个想就是父母亲死了这个想法,有这个妄想你就想不到如何帮助父母来生去向的问题。一定要知道人没有生死,只有轮回,你才能够想到要如何帮助父母在轮回道路上去提升,最后超越生死轮回,彻底离苦得乐。真正想要尽孝要在大处上著眼,这个是要明了事实真相才知道的,所以这就需要佛法。

下面安士先生说,「佛言:父母之恩,世莫能报。假令左肩担父,右肩担母,大小便利,随之而下,亦不能报」。这是佛讲的,父母的恩德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世人报不了的,恩德报不尽的。这里说了个比喻,假使我左肩担著父亲,右肩担著母亲,这样去报恩,父母大小便都撒在我身上,我这样的去报答他们,可以说忍尽千辛万苦都不能报,报不了的恩德。下面又说,「又使尽世间珍羞,供养父母,经恒沙劫,亦不能报」。假使你把世间所有的珍宝,所有的好吃的山珍海味都拿来供养自己父母,而且不是一时,是恒河沙劫这么长的时间,就是无限长的岁月里面不断的这样去供养父母,来报父母恩德,能不能报得尽?不能。「由是观之,然则佛门之所以报亲者,必有道矣」。难道父母恩真的就永远报不尽吗?也不是这么说,在佛门里面讲报恩要有方法,不懂得方法确实你可能永远报不尽,你要知道方法,你懂得善报亲恩,报恩有道。下面安士先生就给我们举出佛法当中讲如何报恩的这些公案、故事,让我们去体会怎么样才能真正报恩。第一个故事讲的「五母悲哀」的故事,这是出自佛经里面《五母子经》。讲过去有一个沙弥,他七岁出家,出家以后很快就得道,也就是他跳出三界六道,成就阿罗汉果。他得到宿命通,看到自己前生的事,自己觉得很悲叹,他说我这一身累坏了我五个母亲,让我五个母亲都悲痛忧恼。他说在第一世的时候,他的母亲生了他,这是在前面他讲的第一世,结果在他出生的时候,他邻居家也生了一个孩子,可是他说我自己短命,结果当母亲看到自己邻居家的孩子成长起来,母亲就很悲痛、很酸楚。到了第二世,又遇到另外一位母亲,结果他出生以后,他也是很早就夭折,都是短命的人,结果他的母亲看到别人在哺乳的时候,抱著孩子,自己的母亲就觉得非常悲恼。后来又到了第三世,这个沙弥的那一世他十岁就死掉,也是短命,结果他的母亲见到别人家的孩子能够饮食、能够玩乐,就联想到自己的孩子十岁就死掉了,也生很大的悲恼。到了第四世,这个沙弥那一生长到成人,结果还没有娶媳妇就死掉,结果他的母亲见到跟自己孩子同辈的人都娶妻生子,这个做母亲的又很悲恼。到现在是第五世,这个沙弥是七岁出家,他自己现在的母亲又常常的怀念他、想念他,想著想著也很悲哀。这个沙弥说,这五位母亲为了我自己,已经不知道受了多少的悲哀、痛苦、忧恼,所以我现在要重念生死,要出离轮回,精进修道,不能够再来轮回,连累自己的母亲。

安士先生在后面的一段评论当中说到,他说「父母一生精血大半为人子耗尽,而怀胎十月,乳哺三年,以及推燥就湿之苦,则为母者尤甚」。父母这一生心血都花在儿女上面,我们的成长要知道耗费了父母大半的精神、心血,而父母又以母亲牺牲最大,母亲有怀胎十月,有乳哺三年,忍受推干就湿之苦。推干就湿就是孩子小的时候跟母亲一起睡,晚上尿床,这是常有的事情,一尿床就把床褥都搞湿了,所以母亲就把孩子放在干的地方,自己还睡在湿的地方。用这种比喻来说明自己父母对我们可以说是无怨无悔的奉献,忍受的这些辛苦,母亲做得最多。下面说,「自顾不肖形骸,遗累於亲者甚多,报答於亲者甚少」。我们自己想一想,我们这样的一个身体,形骸就是身体,是连累父母的多,真正报答父母的少,哪怕你是有孝顺心要报父母恩德,可是你已经连累父母,让父母付出的太多,你报答的太少。「吾从无量劫来所饮母乳,多於大海之水」。我们生生世世轮回,每一生都有父母,这无量劫来喝的母亲的乳汁,真的比大海水还多,我们说比太平洋还多。「大小便利」,小孩子晚上尿床,「污及於亲者多於大海之水」,这些大小便污染到父母的身上的比大海水还多。「甚至生而不寿,累亲哭泣,所出目泪,亦多於大海之水」。我们不要说我们不孝,不孝固然会让父母伤心哭泣,就单说一条生而不寿,就是短命,白发人送黑发人,父母哭泣的这种泪水,累积起来也比大海水还多。「凡此皆因生死轮回,展转投胎之故也」。拖累父母,让父母受到这么多的辛苦、烦恼、煎熬,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生生世世在生死轮回,辗转投胎,每投胎一次就要殃累一对父母。

下面说,「纵使世世尽孝,得亲欢心,终不若不累其亲之为愈矣」。纵然你是一个大孝子,世间人认为你已经是尽孝了,你能够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让父母能够欢心,你这种尽孝难能可贵,但是要知道,拖累父母的,让父母受到的辛苦,比你所报答父母的要多得多。所以与其说去尽孝报父母恩德,不如说不要再拖累父母,这样更好。真正你要尽孝,就是不要再搞生死轮回,每搞一次就拖累一世的父母。所以为什么佛法说你要出离三界六道那才是大孝,你成佛了才是至孝,是圆满的孝,这道理很深。「孔子谓听讼犹人,必使无讼,不其然乎」?这是孔子在《论语》里面说的话,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说,听这些民事诉讼,判官司判案,他说我跟其他人是一样的,不会比别人高明,但是孔子说,必也使无讼乎,我能做到的是让百姓没有诉讼,不是我判案判得很高明这就是高明,高明是什么?让百姓都不要诉讼,没有案子,大家相安无事,安居乐业,我们说和谐社会,这才是真正高明。与其说判案高明不如说不要有案子,用这个类比,安士先生来给我们说明,与其说你生生世世来投胎,来报父母恩德,不如你不要再去投胎,不如说你赶快了脱生死,不要再回六道,这对你的父母那才真报恩。所以佛法讲孝道讲得更圆满。

下面我们来看有一个故事,叫「出家报父」,这是出自於《缁门崇行录》。这是安士先生他讲到,唐朝有一位姓谢的人家,他父亲以打鱼为业,有一次打鱼就掉到水里淹死了,这是现报。这个做儿子的知道父亲一生造的杀业很多,死了以后,而且是这样横死的,必定是堕落恶道,所以他为了救自己的父亲,超度父亲,他就剃发出家。这位法师名字叫师备,这位法师苦志修持,持戒很精严,修持的非常好。有一次他就带著大家出去出坡,就是劳动,在户外不小心就伤到脚,流血了,就在这个时候忽然之间他就大彻大悟,出家就得道了。后来就梦到他的父亲来跟他致谢,他说你为了报答父母能够出家修行,你已经了明心地,你这种功德让我已经生天,所以特地来跟你说一声。这是出家行大孝。所以真正修行得道,能够让自己累劫父母超生,古人有所谓「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我们要必定使自己的父母脱离恶道,甚至出三界六道,我们的孝道才能够尽得圆满。

安士先生引用《贤愚因缘经》里面的一段经文说到,「如百盲人,有一明医,能治其目,一时明见」。这是讲到比喻有一百个盲人,这时候遇到有一个名医可以帮他们治眼睛,能够一下子可以把他们的眼睛治好,让他们重新看见光明。「又有百人,应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这是又有一个比喻说,有一百个人犯了罪,应该处以刑罚,刑罚是把眼睛挖掉,结果有一个人他有能力把这一百人都救了,可以不让他们受这种刑罚,不用失目,就是不用被挖眼睛。「此之二人,福虽无量」,救他们这些人的这两个人福报都是无量的,可是虽然无量,「犹不如听人出家,及自出家,其德宏大」。所以能够这样救人修的福,都不如随喜人出家或者自己出家修道这个德宏大,我们讲功德无量。「然则子能出家,父母生天,又何疑乎」?所以这前面,唐朝的法师救他的父亲,他出家得道,令父母生天,又有什么怀疑的?这都是事实。要说到出家,我们要知道,不是光是一个身剃了头穿上僧袍这叫出家,关键要心出家。身出心又出这就很殊胜;如果身出心不出,这又跟在家有何异?身出心又出,真正把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身心世界统统放下,只为道,求道、证道出家修行,这样的功德确实能够救度自己的父母,所谓「一人得道,九祖升天」,你的祖先都得度。这个出家,如果是身体虽然还没有剃发,但是心已经出家,心上真正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世间五欲六尘享受,真正也是一心求道、证道、弘道,这也跟出家人无异。所以佛法讲究实质,能够真正如是出家的,他对父母才是真正尽大孝。

下面安士先生又说了一个故事,出自於《梦溪笔谈》,叫「修忏遇母」。《梦溪笔谈》是宋朝的沈括著作的,他写了他自己平生所见所闻,可以说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这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宋朝朱寿昌这个人,他父亲是刑部侍郎,他的母亲刘氏出生卑贱,当寿昌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到雍这个地方做官,结果他父亲很不义,让他母亲改嫁到民间去,糟糠之妻就不能够共处。结果朱寿昌长大以后,他很怀念自己的生母,虽然自己做了官,但是他也辞官,发愿去寻找自己的母亲。可是人海茫茫,到哪里找他的母亲?结果他到处走,历尽了千辛万苦,而且还发誓愿非找到自己生母不可,还刺血,用血水来写下《三昧水忏》。佛法里面有一部《三昧水忏》,这是修忏的一部忏法,这是悟达国师他所作的。除了他自己刺血写忏法之外,还大量的印这些经书流通,每天还持诵经典,修持得非常的精严。由於他的精进,感应不可思议。有一天走到同州这个地方,忽然对面就遇到自己的母亲,两个人认出来之后抱头痛哭,把路人都感动了。后来朱寿昌把母亲接到家里来孝养,然后他才出来继续当官,官做到司农少卿。这是仁孝达到极处,所以得到这样的感应。所以佛法里面讲究的是至诚感通,能够用至诚心你修积功德,你就能够真正做到对父母尽孝,让父母得到利益。所以安士先生劝导我们要善用其孝,善用其孝,这个孝心你要懂得善用,你才能够让父母得到真实利益。很多人他只是一种情感上的孝,没有想到如何帮助父母得到真实利益,譬如说父母他要往生之前我们不能够痛哭流涕,不能够惊扰他,应该给他念阿弥陀佛,帮助他求生净土,这是对父母亲有真实利益的,这叫善用孝心,而不是纵著自己的情感,纵著自己的情感就是不善於用孝心。孝亲这一段意义很深,我们还没有讲完,明天我想我们就详细讲解文昌帝君的「元旦劝孝文」,加深我们对孝亲这一段的理解。

好,今天我们就分享到此地。

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十一集) 2008/11/1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21

更新于:2023-07-26 11:26
最后修改时间:
文章相关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