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超市

67以出家僧众为佛教重心的传统能继续维持吗?

以出家僧众为佛教重心的传统能继续维持吗?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佛教从印度到中国,乃至到韩国、日本和越南,两千五、六百年来,没有发生过这个问..

以出家僧众为佛教重心的传统能继续维持吗?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佛教从印度到中国,乃至到韩国、日本和越南,两千五、六百年来,没有发生过这个问

题。但是在一百年前,日本佛教由于明治天皇时代实行维新政策,并且为了增加人口,以从

事对外扩张,所以对于佛教的出家僧众,用种种的压力,使他们娶妻吃肉,从此之后,日本

佛教渐渐转变为在家人住持寺院的风气。因为他们是专业的寺院经营者,所以仍被视为僧

侣。到了二次大战之后,韩国也出现了在家的佛教教团,迄今为止,韩国就有出家和在家两

派共存而不互融的事实。我们中国以及香港、星马和北美地区,也渐渐有了独立的居士佛教

组织。他们虽不反对出家僧团,也不一定做为出家僧团的外护者。当然,由于一向的标准观

念,居士不能代表僧宝,所以还没有人以居士的身分,名目张胆地接受信徒的皈依。然而,

这种现象还能够维持多久而不变质?这需视出家僧团弘法力量的强弱,以及人才人数之多寡

而决定。如果僧中无人才,无能领导四众的弟子,则中国佛教转为以在家居士为中心的时日

不会太远。 

在佛的时代,以及佛涅盘后几百年中,僧中龙象辈出,在家居士依止僧众修学佛法是正

规现象。到了大乘佛教抬头之时,就有以在家居士为中心的观念出现,比如《维摩经》的维

摩居士,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国在明末之后,居士佛教也渐渐抬头。民国初年以来,居士的

人才也出了不少,甚至印光大师多以居士为摄化对象。想其目的,也在于与其让居士脱离僧

众,不如以一代大师的身分,专门摄化他们为三宝弟子。今后的僧众是否能够维持传统的地

位,要看僧众之中是否有人能够感化居士,摄皈其为三宝弟子。 

据我所知,今日有不少的大德居士,虽然也学佛,但不请求僧众举行皈依三宝的仪式。

因为在《六祖坛经》里言:「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

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致使一般自视较高的居士,不愿向

僧众稽首顶礼,自称弟子。另外,根据净土教典,往生西方不一定要以皈依三宝作为条件,

虽然《观无量寿经》主张中上品以上者需要受持三皈依,具足众戒,但是中品下生、下品上

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没有规定要受三皈,只要临命终时,恳切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即

可。 

当然,中国是以儒家文化思想为正统的形式,历数千年而未尝衰竭。信佛而崇儒,或崇

儒而信佛,都是抱著和僧众为方外交的态度,虽然曾经有过皇帝、皇太子、宰相、大臣,如

梁武帝、则天武后、唐宣宗、张商英等,对大德高僧执弟子礼,但总是少数。因此,历来中

国佛教信徒虽然很多,真正皈依三宝,称为三宝弟子的比例却不多。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

教团以三宝为中心,不以特定的个人为对象。但是中国人一向持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的观念,以人为重,以法为轻,若有学行俱优、智慧与慈悲并重于世的高僧出现,自然形成

以僧宝为佛教中心的局面。 

不过,今后的情况可能更为艰钜。因为面临科学文明、民主思潮、自由情执,要使僧众

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与皈敬,必须提出相等的努力和代价。其实,是不是能够保持僧宝为佛

教的重心,应该不是问题。如果重视僧才的培养、储蓄和适当的应用,僧众因为没有家室之

累及世务之缚,无论在学问和修持,智力和悲愿,平均应该优于在家居士。我们不必为将来

谁是佛教的重心而争论、担心,但看我们僧众对未来社会的前瞻和因应,能否掌握住不变随

缘的方向而定。

更新于:2023-07-28 09:34
最后修改时间:
文章相关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