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皈依三宝?(圣严法师)
皈依三宝的仪节,在佛陀的当世,因为受皈者的根器厚,所以也用不着什么仪节。比如释迦世尊的第一个三皈弟子,耶输伽的父亲,在佛前如此说:“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这样一说,便算受了三皈依。
照实际而言,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世上还没有比丘僧宝,佛为两个商人及龙王授皈依,即唱三皈,要他们皈依未来僧。可知三宝是一体,皈依佛、皈依法、而不皈依僧,便不成其为皈依。
皈依三宝的词句,实在是很简单的,但在皈依之前最好先能念熟。向来受皈依的人,都是在皈依之时,由皈依师念一句跟一句,有的人由于皈依师口齿不清或由于自己心情紧张,皈依之后竟还不知道皈依词的内容是什么,按理说,那样的皈依是不成其为皈依的。
皈依词共为三皈三结,现在照抄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说三遍之后)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也说三遍)
前面三皈说三遍,便是三皈依戒的正授,后面的则为三皈的三结。皈依的紧要关头,便在三说三皈的正授之时;纳受三皈依的无作戒体,也就在此正授之际。最好能于正授三皈之时,作一种观想:说第一遍三皈依文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发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动,并有功德之云,从十方地面冉冉上升;说第二遍三皈依文的时候,十方涌起的功德之云,徐徐汇集于自己的头顶上空,结成华盖之状;说第三遍皈依文的时候,此一云集的华盖,即成漏斗之状,缓缓下注于自己的顶门之内,遍满于全身,并由身内扩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随着功德云的扩展弥盖,而充塞于十方世界-到此为止,自己纳受了三皈的戒体,自己的身心,也跟戒体的功德一样,与宇宙同等体量了。试想,如此的皈依,该是何等的神圣和庄严啊!
如果不能作如此的观想,最低限度,也得将皈依词听得明明白白,说得清清楚楚,这是绝对不能马虎的。所以弘一大师曾说过一段非常恳切的话,现在抄录如下:
“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时,最重要点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宝是何意义。第二、当受三皈时,师父所说应当十分明白,或师父所讲的话,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绝不能得三皈;或隔离太远,听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虽能听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怀疑处,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时,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此最紧要,应十分注意;以后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结,无关紧要;所以诸位发心受戒,应先了知三皈意义。又当正授时,要在『皈依佛』等三语注意,乃可得三皈依。”(见《律学要略》)
以此可见,三皈虽然简单,要想如实得到三皈的戒体,却也并不容易。我们相信,准此而论,如今有许多的三皈弟子,是没有得到三皈的,如果自知没有得到三皈,不妨请求各自的皈依本师或另请他人,重新增授一次。这在集体数十人或数百数千人的大规模皈依仪式中,是最不可靠的,唯其种种善根而已。
从宗教情绪的养成和培植上说,受戒的仪式愈隆重,愈能激发虔诚之心;受戒的要求愈严格,愈能使人生起神圣庄严之感。求受三皈,本来只要请求一位皈依师,在佛前三说三结便可。为了郑重其事起见,明末南京宝华山的见月律师,编了一部《三皈五戒正范》,那是比照菩萨戒乃至具足戒的传授仪则编写的,这本书直到现今,仍在流通,并且仍为大多数的皈依师们做为蓝本。
在三皈正范中,共有八个项目:
1、敷座请师:由受皈依者为师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烛整齐,再去礼请皈依师升座。
2、开导:开示三皈依的意义。
3、请圣:迎请十方三宝,证明受皈,以及。护法龙天,监坛护戒。
4、忏悔:忏悔往昔业障,以求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之后,纳授无杂无染的三皈戒体。
5、受皈:三皈三结,并发三誓。
6、发愿:发无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众生。
7、显益劝嘱:说明三皈的功德殊胜,并嘱依教。奉行。
8、回向:将此受皈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沉溺的。众生,速脱生死,早生佛土。
说起来,受三皈依,唯有如此,才算郑重其事而圆满究竟。唯此三皈正范,以目前来说,也不切于实用,因为其中所用的文字,皆是文言,虽然行文典丽高雅,如果皈依师食古不化,升座说皈依时,照本宣读,那对受皈依的人是无法吸收的,既然无法吸收,也就不得皈依了。所以弘一大师对此,也有批评:“宝华山见月律师所编《三皈五戒正范》,所有开示多用骈体文,闻者万不能了解,等于虚文而已;最好请师译成白话。”(见《律学要略》)
若就实用而言,在《三皈五戒正范》所列的八个项目之中,简直可说是缺一不可的。比丘不得站立着为白衣说法,所以要敷座;示知三宝的意义,所以要开导;皈依师是代表三宝为人授皈依,故应请圣;为求重新做人,故应忏除前愆;三皈三结与三誓,是受皈的重心,故为在所必行;三皈共分三品:发心自度度人者为上品,只顾自脱生死者为中品,只求不堕三涂而仍生在人天者为下品,所以劝导发心,也是必要的;为增精进之心与坚固之志,显益劝嘱,也是应该的;为了养成不自私的慈悲襟怀,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也是对的。
在此我想指出一点:原始佛教,没有大小乘的区别,但却偏于小乘形态。所以在律中的三皈,非常简单,除了三皈依词,没有其他。佛教到了中国,一切汇归大乘,一切戒,都比照大乘来受持,故又另外增加好多项目,但是这种增加,都是好的,并非坏的。今日如果不以最初的三皈,为大乘行门,自也可以不用发愿及回向等项目了。
如果受了时间与环境的限制,也不妨将三皈的仪节简化,现在,我且试拟一个简式如下:
皈依师礼佛坐定之后,受皈依者双膝长跪,两手合掌。皈依师略为开示皈依三宝的意义之后,即教受皈依者念悔过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接着便是三皈依的正授与三结:“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再念:“我某甲,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我某甲,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我某甲,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徒众。”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教发四弘誓愿:“我某甲,众生无边誓愿度。我某甲,烦恼无尽誓愿断。我某甲,法门无量誓愿学。我某甲,佛道无上誓愿成。”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皈依师略示皈依的功德,并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回向偈:“皈依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诸佛净乐土。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至此皈依功德圆满,皈依师下座礼佛之后,受皈依者,礼谢皈依师,普通三拜,实则礼佛礼僧,但有一拜即可。
以上所拟的简式皈依,不必唱,但能念得字字分明,使得受皈依者,能够领受即可。
其中应该说明的,是三皈三结下面的三誓:“不皈依天魔外道”,“不皈依外道邪说”,“不皈依外道徒众”。由此三誓的建立,三皈也就有了戒的性质和作用了。这不是佛教的排他性,而是因为外道,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学说,虽或有其部分的道理,但那皆是不究竟的。
佛是福慧具足的大觉者,所以皈依了佛,不必再皈依天魔外道;法是一切智慧的宝藏,皈依奉行,必能去(欲)苦而得安乐,所以不必再皈依外道的邪说;僧是最能传授清净之道的人天师表,所以不必再皈依外道的徒众。此三誓的目的,是防止已经进入正道的人,再去误入歧路而立的。
至于受了三皈依之后,如果为了维护家宅、财物、国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与礼天拜神,只要不存皈依之心,仍可不失皈依;但若存皈依之心,便失皈依。
再说到“戒”的问题,皈依了三宝之后,的确有一些应该戒禁的事项。上品皈依者,三宝诸戒,自然具足;即使下品皈依者,也应只食五种净肉(不疑为我杀、不见杀、不闻杀、自死、鸟兽食残),并且不得做屠业、酒业、淫业、赌业等的作恶行业,每年的一、五、九月及每月的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后两日),要持戒斋。若能如此,则在当来弥勒佛的初会之中,便可得到解脱。
皈依三宝,另有一个非常要紧的观念,必须明白:我们皈依三宝之后,即是皈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宝,所以在回向偈之下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第一句是一切佛宝,第二句是一切僧宝,第三句是代表无上的法宝。在此三句之中,包括了理体与事相的三宝。我们现在是以事相为主,所以应该恭敬供养一切佛菩萨的圣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
不过我们的本师佛是释迦牟尼,我们的本师僧是皈依师,为了报恩,偏重于本师佛与本师僧,也是人之常情。如若只以本师佛为佛,其他诸佛就不是佛,那是违背佛教的;同样的,如果只敬皈依师而不敬其他的一切僧,也是不对的。正像否定了千万桩善举,而只肯定一桩善举;只种一块田,而荒芜了千万块田,这不啻为愚痴!
皈依与出家有什么不同?
一、皈依是什么意思呢?
皈依就是皈依三宝,也就是佛法僧。皈依三宝之后,就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任何人发心学佛都可以皈依。如果不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当然也能学佛,但皈依后,在心态、生活、习惯各方面,都有善知识乃至诸佛菩萨、护法龙天来协助、加持。
皈依三宝之后,可以在家修行。在家修行的佛弟子,一般称为居士。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改革家王安石,还有南朝的梁武帝,他们都是古代著名的大居士。
一个不受皈依而又自称是佛教徒的人,他虽可能得到一些好处,但终不能获得身份上的印证。因此,皈依三宝并不是多余的执着,而是学佛者必需的手续。佛经中说,世人虽然行善,终不能破除先世的恶业,若能皈依三宝,就能破坏先世恶业。
二、出家是什么意思呢?
出家有五重义,就是:一、出烦恼家;二、出生死家;三、出六道轮回之家;四、出三界家;五、出染污不净家。
出家之人,世俗中人一般称称呼他为师父。
三、皈依和出家是什么关系?
皈依三宝不必出家,出家必须要有皈依。皈依后并不意味着要守戒律,因为受戒还需要其他的仪式。部分居士会在皈依同时,也受五戒或菩萨戒,但佛法慈悲而圆融,可以酌情根据自己情况,按部就班进行。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