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之心就像躁动的猴子般反复无常。给他一些食物,马上就高兴起来;当我们拿起棍子要打他时,又突然变得凶猛。每一瞬间,心都不停地想到新事物。 这一刻也许我们虔诚地想起上师,下一刻又渴望某件事物。这一连串的念头和心境不断改变,就像风中千变万化的云朵,但我们仍把它们看得十分重要。一位瞧着小孩玩耍的老人,十分清楚游戏进行得如何都不重要,游戏中发生的任何事既不会让他得意,也不会令他烦乱,但孩子们却把它看得很严重。每当我们遇到痛苦,就像小孩一样觉得难过沮丧,往往不能视其为过去恶行的如梦业果,好趁此机会来代他人承担受苦。我们会认为自己做了这么多的修行,实在不应该有这些痛苦,开始怀 疑上'师和三宝的加持。这种态度只会徒增我们的困难罢了。
心创造了轮回及涅磐,心只是念头,除此之外无他。当你了知念头是空的,心就不再有欺骗你的力量。但只要你把妄念当真,它们就像过去累世所做的一 样,会继续无情地折磨你。为了控制心,你必须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还要非常机警戒慎,不断检查你的思想、言语和行为。
心住在身体里,如同屋子里的访客,无论身体遇到什么,是心去看、听、嗅、尝和感觉。一旦心走了,身体只是一具尸体,对于放在眼前的东西是美或丑一 点也不在乎;也不会在意被称赞或侮辱;被织锦包裹时不觉得舒适,被焚烧时也不觉得痛苦,身体本身只是一个物体,基本上和一堆土石并无不同。当身心分离时, 介于身心之间的『语』也消失了,就像遁去的回声。在身、语、意中,意最重要,佛法必须在心意上下功夫。
当你了知心的空性时,攀缘就会消退,你不再被自己的妄念驱使。当一位菩萨在利他时,既没有要求回报的想法,也没有要别人赞扬他的仁厚,对于他的善 行更没有丝毫的执着。这就是究竟的观世音菩萨,也就是慈悲和空性本身。
自心明空不二即法身,
放下无饰本然自性明。
无为独当一切所作法;
安住裸然明空诵嘛呢。
心外求心根本是徒劳,因为它就在心内。当我们谈到『心』时,必须知道我们谈的是凡夫心,那个无数念头的串链所产生并维续的迷妄心境;或是在此所说 的心之本性――那个清净、完全离于妄念的明觉空性,一切念头的本源。
为了说明这个区别,佛陀教导了两种禅修方式:一种像狗,一种像狮子。如果你向一支狗掷棍子,他会追那棍子;但如果你向一头狮子掷棍子,狮子会追 你。你可以随你喜欢地对狗掷许多的棍子,但只能对狮子掷一次。当你被念头密集轰炸时,逐一对治每个念头将会永无止境,就像狗一样。最好能像狮子,找到这些 念头的出处――明空,在其上波动的念头就像湖面的涟漪般,但其深处则是纯一的不变状态,安住在那无波动的相续状态中,持诵六字大明咒。
更新于:2023-09-02 10:40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