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超市

元音老人:第五则 乌臼消得恁么

元音老人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元音老人居士简介,元音老人居士讲座开示,元音老人经典语录

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元音老人居士简介_元音老人居士讲座开..

我们先讲圜悟勤祖师在这则公案前的垂示:

灵锋宝剑,常露现前,亦能杀人,亦能活人。

灵锋宝剑,比喻佛性及其妙用。临济禅师说: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杆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这里的灵锋宝剑,就是金刚王宝剑。金刚异常坚固,能损坏所有的物体,而不被一切物体所损坏。金刚王是金刚中之王,更是坚固无比。可想而知,这样的宝剑是何等地锋利,故称灵锋。比喻悟道的大祖师睿智无边,能仗此慧剑,斩断一切妄想执著。不但斩断了自己的妄想执著,而且有开示学人的善巧方便,也能斩断学人的妄想执著。

常露现前。常就是不间断。香林澄远禅师说: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就是没有间断,四十年才得到这个常,可见古人用功多么有恒心。现在的人大多缺乏恒心,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念兹在兹,所以修行者多,成道者少。有的人说:现在是末法时代,没有人能成道了。他不知道正法、末法只在人心。你有恒心,不怕艰难困苦,就是正法。你没有恒心,朝三暮四,知难而退,那就是末法了。并不是现在连一个人也不能成道。无佛时代,没有佛法的教化,尚有独觉出世。何况现在是有佛时代,还有佛法在啊!你只要有恒心,不怕艰难困苦,或念佛、或参禅、或修密,几十年如一日,还怕不能成道吗?一定也会灵锋宝剑,常露现前的。

灵锋宝剑我们的佛性,常在当人面门放光,无有隐藏。一切行为举止、謦咳掉臂,无不是它的妙用,无不是它的显现。所以说:常露现前!

亦能杀人,亦能活人。杀人,就是杀掉自己和学人的妄想执著,杀掉自己和学人对境生心的夙习。杀掉这些,佛性就会朗然现前。佛性原是天然本具,不从外得,但因对境生心、妄执妄取,因妄而造业,因业而受报,从而生生不息,六道轮回,头出头没,无有出期。杀掉妄执妄取的习气,佛性本自现成。此即杀人刀也。初除妄执,一念空灵,心平如镜,百骸调适,此时极易著于此境。若死住于此,即是死水不藏龙,就不能起无边的妙用了,故而此时就须活人。活人,就是激励住于死定的学人活跃起来,去掉颠倒妄执。妄念息处,菩提现前。起一切妙用而无取舍,即是一尊大好活佛。此即活人剑也。

这一段话是说,只要我们心空无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信手拈来皆是妙用。既能除去妄想执著(杀人),又能发起种种妙用利益群生,同时可以为他人作榜样,引人入道(活人)。杀人时绝不会伤锋犯手、藕断丝连,活人时绝不会落入窠窟、漫扯葛藤。何以如此潇洒自在、纵夺裕如?灵锋宝剑,常露现前故也。

在彼在此,同得同失。

善知识与学人觌面相呈,若俱是明眼人,必是彼此一如。尽管机锋转移,乃至宾主互换,也都是转辘辘的,像水上葫芦,按著便转,不会死在句下,这便是同得。本公案中的乌臼和尚与定州来僧就是这样,这是临济禅师所讲的主看主。若是宾看主、主看宾、乃至宾看宾,就不是这样。宾看主,是明眼学人遇上了瞎眼善知识:主看宾,是学人有落处,虽经善知识点拨,还抵死不肯放:宾看宾者,两个俱是瞎汉。慢说宾看宾是同失,就连宾看主、主看宾也是同失二者共同失去禅宗的宗旨。何以如此?为非器众生说甚深法,是菩萨谬。他不是能契入甚深佛法的根性,你出于菩萨的悲心,硬是为他说甚深的佛法,直指他见性。他不能契入,你即使浑身落草,又有何用?牛须吃草,也要它自己吃才可以。按牛头吃草,岂不是错误么?所以说:是菩萨谬!下面举一则主看宾的公案:

有一僧问百丈禅师:抱璞投师,请师一鉴。璞是玉石,剔除石质,便成为价值连城的美玉,他用璞来比喻佛性。这僧有悟处,他是来求印证的。百丈禅师说:昨夜南山虎咬大虫。诸位听过丙丁童子来求火的公案么?丙丁本来属火,却又来求火,比喻你本来是佛,却又来求佛。但这要契在实处,事事无碍,才叫脚跟点地。若契不到实处,只是理解,死在句下,也没有什么用处。我们在这儿不能扯得太远,再去讲丙丁童子来求火的公案。你只要知道,老虎就是大虫,虎咬大虫与丙丁童子来求火是同一种意蕴就行了。这僧来求印证,求者是谁?印证何物?所以百丈禅师用虎咬大虫作喻。这僧说:不谬真诠。为什么不垂方便?这话前半句还不错,却拖了后半句一条尾巴,那就面目全非了。既然不谬真诠,还要再垂什么方便?百丈禅师答他:掩耳盗铃汉!我用虎咬大虫作喻,已经鉴定了你所抱之璞,你若真的已至不疑之地,这不是已经印证过了吗!不谬真诠答得也不错,若再垂方便,说你明心见性、说你开悟,岂不是头上安头吗?真到不疑之地,明即是心、见即是性,何用再说明心见性:觅迷尚不可得,哪里还有悟的概念呢?这僧不是没有悟处,而是落入概念,不能透彻,还要祖师再垂方便肯他。他不能自肯,还要祖师鉴他这璞,要祖师肯,这岂不是自己骗自己么?多么像掩耳盗铃啊!所以百丈禅师答他:掩耳盗铃汉!这僧到此仍不惺惺,却说:不遇中郎鉴,还同野舍薪。中郎就是医生,能鉴别出药草和柴草的不同。他的意思是,若百丈禅师不垂方便肯他,那他这璞还是和野外破房子里的柴草相同,没有什么价值。百丈禅师便打。百丈禅师是大手笔的宗师,棒下无生忍,要打掉他的概念,救他让他透彻。这僧挨了棒,大声叫道:苍天!苍天!却也颇似棒下已经透彻的样子。百丈禅师说:得与么多口。这是说,我打你是因为你多嘴,一句不谬真诠已够,还要我再垂方便,还要再引我也多嘴从而浑身落草啊!这僧若在此时将他的粘著抖搂干净,便可赤裸裸、净洒洒,潇洒自在去。谁知他还是死抱著见性、印证等观念不放,反而说:罕遇知音!拂袖便行。他走后,百丈禅师说:百丈今日输却一半。两个人,一人一半。这僧落入概念而不自知,打也没有打醒,输了一半:百丈禅师善巧点拨,不惜行棒,却未奏效,输了另一半。尽管百丈禅师道眼通明,也被这僧带累得输却一半,这岂不是同失么!

在彼在此,同得同失的另一个意思是:两个明眼人机锋相见,得者同得(拓出无住的真如)、失者同失(打失有住的葛藤)。尽管机锋转移、宾主互换,二者仍是浑然一体、无二无别。他们你来我往、有张有驰,契无言之妙旨於戏笑怒骂之际,显无相之本体于擎拳竖拂之间,无彼无此、无得无失,活泼泼地烘托出无挂无碍、自在潇洒的灵明之心。这岂是掩耳盗铃汉所能梦见的么?

若要提持,一任提持:若要平展,一任平展。

提,是高提祖印:持,是把持要津。提持,就是官不容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所谓一翳在目,空华乱坠,犹如蚊子上铁牛,无你下口处!到这里还要辨什么迷悟、分什么宾主?此时不落宾主。

平,是平直:展是舒展。平展就不像提持那样陡峭:无言时不妨有言,以有言契无言也:无相处不碍有相,以有相显无相也。这就是私通车马。所谓平常心是道,直心是道场。横说竖说,犹如峰回路转:交相辉映,颇似帝网宝珠。故曰回互。岂可拘泥于一言一句、一时一处、一人一物耶?此时不拘回互。

彻悟本来的人,以本份事相见。如果要提持,任凭他们怎样提持,也不会落入有宗可宗:如果要平展,任凭他们怎样平展,也不会失去宗旨。此即是若要提持,一任提持:若要平展,一任平展,因他们不落宾主、不拘回互故也。

且道不落宾主、不拘回互时如何?试举看:

那么,不落宾主、不拘回互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现举出一则公案来看一看。下面就是乌臼消得恁么这则公案:

僧从定州和尚会里,来到乌臼。

定州和尚是神秀大师的徒孙。这僧从定州和尚会里来,他是定州和尚的弟子。我们前面讲过马大师的日面佛、月面佛公案,马大师是六祖的徒孙。乌臼和尚是马大师的弟子。神秀大师和六祖大师都是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依禅宗的法脉传承,这定州来僧和乌臼和尚是辈份相当的。诸位都读过《六祖坛经》,当年五祖要传法,令弟子们各作一个偈子,若谁的偈子语意冥符禅宗的宗旨,就付法传衣给他,为第六代祖。神秀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明悟本来、观照保任,渐修的次第宛然可见。六祖惠能大师针对此偈而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法不立、当下即是,顿悟的透脱已显端倪。初祖达摩大师渡海西来,所传的就是顿悟的祖师禅,不须渐修。所以,尽管神秀当时在五祖会下作首座,能代五祖为众讲法,五祖也不把衣法传给他,而是传给当时尚未剃度、在众中很无地位的惠能。六祖惠能大师得法以后,回至岭南,在猎人队中韬光养晦十五年之久,才出世说法,传顿悟法门,世称南宗,谓之南顿。神秀大师法席极盛于一时,世称北宗,谓之北渐。后来,北宗迅速衰落,禅宗就几乎全是南宗的传承了。然而,神秀所传的也是禅宗法脉,北宗也出人才,本公案中的定州来僧就是北宗所出的人才。只有顿悟没有渐修也不行啊,顿悟才登初地,还须上上升进,二地、三地直至十地满心。何止悟前的念佛、参禅、修密等等修行是渐修,悟后真修不也是渐修吗?所以有人说,神秀大师是双眼明亮,六祖大师是摩醯首罗一只眼。

乌臼问:定州法道何似这里?僧云:不别。

乌臼和尚问这僧,定州和尚说什么法?和这里是不是一样?这僧回答:不别。和这里没有区别。定州和尚也是禅宗传人啊,禅宗的宗旨没有什么差别。乍听起来,这答语很好,其实已经有落处了还有一个不别在!

再举一则类似的公案:雪峰义存禅师,为道辛勤,曾三上投子、九到洞山,得法于德山宣鉴,后在鳌山成道,是一千五百人的大善知识。禅宗一花开五叶,共有五宗。他的后代子孙就创立了云门、法眼两宗。雪峰禅师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禅宗大祖师。有一次,他问来僧:甚处来?来僧答:近离浙中。雪峰禅师接著就问:船来?陆来?你是坐船从水路来的呢,还是走道从旱路来的?来僧答:二途俱不涉。这两条路与我都没关系。看来这僧却识得机锋,不是个实头人。雪峰禅师说:争得到这里?那你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来僧说:有什么隔碍?还有什么间隔、什么分别吗?这与本公案中定州来僧的不别何其相似。雪峰禅师便打,这僧挨了打,跑掉了。十年后这僧又来了,雪峰禅师还是问他:甚处来?他答:湖南。雪峰禅师接著问:湖南与这里,相去多少?他答:不隔。这与十年前的问答同一个意蕴。雪峰禅师竖起拂子,问:还隔这个么?这一问是什么意思呢?禅宗的宗旨,赤裸裸、净洒洒,一法不立。因为学人不知不觉地就落入光影、落入概念之中,一有落处就有隔碍、就有分别了。所以说:挂得一丝,不名解脱。这是考他是否还有落处。这僧答:若隔,即不到也。若有隔碍,我就不会来到这里了。这明明是在强调无隔碍,不知不觉地落到不隔里去了。雪峰禅师又打,他又跑掉了。这僧后来也坐了道场,见人就骂雪峰禅师。他的一个同参为此登门专访,问他:雪峰有何言句?便如是骂他。这僧便把上述不隔的公案举出。同参狠狠地批评了这僧一顿,并点破了不隔的落处。这僧以后常常悲痛流泪,常在半夜向著雪峰道场的方向烧香礼拜忏悔。

近代有一位无穷禅师,是镇江金山寺挂牌开悟的和尚,曾在四川成都闭生死关。有人举上述不隔公案问无穷禅师:这僧过(过就是过错)在什么处?无穷禅师答:过在不隔!还有个不隔在,就是还有东西没销干净啊!你若肯了他这个不隔,就是宾看宾。明眼祖师正是在此时行棒行喝。他若真彻,必有转身处(就像本公案中的定州来僧):他若不彻,必死于棒下(就像不隔公案里的那僧)。这时行棒行喝是极妙的手段,一下子就检验出真假来了。

再讲一则发生在汉阳对岸的古公案,问:古镜未磨时如何?意思是,没有开悟以前是什么样的境界?其实,若真的了彻,便没有迷和悟、悟前和悟后等种种隔碍、种种分别。应该是横亘十方、竖穷三际,不别不隔,浑然一体。答:此去汉阳不远。这个答语不彻。虽然不远,也还有一江之隔,这一江却是天堑哪!被人称之为机锋的禅宗语录,是活泼泼的佛性现量,丝毫也不粘滞于古人的窠臼,当下就截断学人的思维葛藤,引导学人契入佛性。不隔公案里的那僧是粘滞于不隔,去问无穷禅师的人是粘滞于公案。无穷禅师答过在不隔,若问者灵利,当下便可透了这个公案。进而,如何使问者顿契自己的佛性呢?有人将无穷禅师答过在不隔的公案举问师公大愚阿贽黎,愚公改答:过在一问!直下截断问者的思维葛藤。若能在愚公语下透得出,不妨是英灵的汉,从此天堑变通途:若透不出,即使以后坐得道场,也只能是魔魅好人家男女。不别、不隔,要真的无分别、无隔碍才行。还有迷和悟、悟前和悟后等等差别,早已隔了也。

臼云:若不别,更转彼中去。便打。僧云:棒头有眼,不得草草打人。

定州来僧答了不别,乌臼和尚说:如果没有区别,你就不必到我这里来,那就还回原来的地方去。说完举棒就打。乌臼和尚正是在关键时行棒,若非这僧就很难转身了。这僧却是个明眼人,他自有转身处。他说:棒头有眼,不得草草打人。祖师手里的棒不是轻易用的,要长眼睛看清对方啊,不能马马虎虎、举棒就打。言外之意:我是开悟的人,你怎么能轻易地举棒就打呢?不能瞎打人啊。

臼云:今日打著一个也。又打三下。僧便出去。

乌臼和尚说:我今天正好打著了一个。说完又打了三下。你不是说不得草草打人么,我今天打你并非草草,正好打准了。乌臼和尚这是一向行令,所谓千里万里一条铁。你说打你不能瞎打,你是个有道的人啊!有道还是有东西在,我今天就是要把你这个有道打掉。金翅鸟王当宇宙,个中谁是出头人!这里是触犯不得的。

我们在讲日面佛,月面佛公案时提到过这句话,这是兴阳剖侍者对远录公所讲的。那是远录公年轻时的事,后来远录公的成就很高,是位很了不起的一代大宗师。远录公就是浮山法远禅师,深达临济、曹洞两宗的宗旨,嗣法临济宗的叶县归省禅师,在曹洞宗大阳警玄(明安)禅师座下盘桓多年。明安禅师有两个异常透脱的弟子,一个是兴阳清剖(即剖侍者),一个是福严审承。可惜他们两个都是英年早逝,以致明安禅师晚年说:兴洞上一宗,非远即觉也。远,就是浮山法远:觉,就是琅邪慧觉。琅邪禅师是汾阳善昭的嗣法弟子,也是临济宗人,也曾在明安禅师座下盘桓,深达曹洞宗的宗旨。明安禅师八十岁那年,感叹无人可继曹洞宗的法席,便将传法的信物托付给法远禅师,请他帮助物色一个合格的曹洞宗继承人。明安禅师圆寂后,又过了好多年,法远禅师发现了一个能够深契曹洞宗旨的合格人才,他就是投子义青。浮山法远禅师是禅宗的硕德,享誉禅林的九带,就是浮山所作。我们在这里不能扯得太远,但由于前面讲日面佛,月面佛时提到过远录公年轻时的一则公案,所以在这里重提,以便使诸位对他有个全面的了解。就像赵州禅师,人称古佛,是禅宗史、乃至佛教史上著名的硕德。然而,在他早年跟南泉禅师学道时,也勘山下的庵主不得。能从一向行令的机锋下透出,确实不是易事。

本公案中的定州来僧,在乌臼和尚一向行令的时候,并不像远录公年轻时那样讲:忽遇出头,又作么生?这僧至此便走出去,这正是明眼人的作略,走出去是表示放过。你以为我落在开悟、成道等概念里,你要一向行令啊,我已知道你是明眼祖师了,我若再纠缠(就像百丈输却一半公案里那个僧人那样纠缠),不正是被你言中了么?这时走出去放过,正当其时。这个公案到这里也可以圆满结束,可是乌臼和尚却还是不放过他。为什么呢?因为这僧好像是在撑门拄户,他是不是仍坚持开悟、成道等概念呢,并没有检验出来,还要再检验检验他。若他仍落在概念里,就是没有落在实处。《金刚经》云: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诸位,执著「我、人、众生、寿者还会是阿罗汉吗?阿罗汉不起那样的念头,不作是念。不作开悟、成道之念,才是落在实处。

臼云:屈棒元来有人吃在。僧转身云:争奈杓柄在和尚手里。

乌臼和尚还要再检验检验他,便说:原来冤枉棒也有人吃啊!只有懵懵懂懂的汉才吃屈棒,挨了棒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僧若没有下文,就说明他不是明眼人。他若有下文,也就把他引回来了。这僧善能转身吐气,也不与乌臼和尚争论,只是轻轻地转身说:争奈杓柄在和尚手里。因为你是这里的祖师,纵夺、杀活的权柄在你手里,所以任你摆布啊。言外之意:若我们俩换换位置,你也不得不吃屈棒。

臼云:汝若要,山僧回与汝。僧近前夺臼手中棒,打臼三下。

乌臼和尚是大作家,敢向虎口里横身,敢于横身让他咬,便说:你如果想要杓柄,我就把这根棒回送给你。你不是说因为杓柄在我手里,你才不得不吃屈棒么。那好,我就把杓柄送给你,看你如何处置。这僧倒也不客气,你送给我,我也善用。便夺过乌臼手中的棒,打了乌臼三下。这叫宾主互换,本来乌臼和尚是主、定州来僧是宾,现在来僧是主、乌臼是宾了。若不是乌臼和尚这样的大作家,也不敢轻易地把棒送给客人。若不是定州来僧这样的明眼人,也不敢贸然地夺棒打山主。

臼云:屈棒!屈棒!僧云:有人吃在。

乌臼和尚挨了棒,便说:屈棒!屈棒!你这是棒头无眼瞎打人,你行棒行的是屈棒。定州来僧说:有人吃在。你说屈棒,就有落处,有落处就该吃棒。打你打得正好,并不冤枉。

臼云:草草打著个汉。僧便礼拜。

乌臼和尚说:草草打著个汉。今天碰上了一个汉子,打中了一个明眼人。这是说乌臼打来僧打中了,还是来僧打乌臼打中了呢?无论谁打中谁,都是乌臼和尚自己赞扬自己。我若无眼,岂能打中你这个明眼人么?你若是个懵懂汉,我纵然道眼通明,也是双失。幸好你不是懵懂汉,敢于夺棒打我,你也是打中了一个明眼人。

定州来僧的礼拜却并非平展、并非放过,这一招最毒,所谓陷虎之机者是也。你是个能打中明眼人的大善知识啊,这就有落处了,你露出这么明显的破绽,我正好在这痒处挠一挠:你是善知识,我向你礼拜了。这时乌臼和尚若据坐稳稳地坐著受礼,那就被这僧顶死了。不要忘了现在杓柄在这僧手里。

臼云:和尚却恁么去也。僧大笑而出。

乌臼和尚自有转身之处,却称这僧为和尚。在丛林里,和尚这个称呼不是随便谁都能承当的,只有主持道场的大祖师才担当得起。你向我礼拜,想借机顶死我啊,我能识破你的机锋。现在杓柄还在你手里,你却向我礼拜,就恁么去了么?

定州来僧大笑而出,这才是平展、才是放过。你的机锋我知道,我的机锋你也知道,这多么好笑啊!这个道场是你的,正应该你坐,你当之无愧。现在我把杓柄还给你,我还是出去的好。大笑而出正好圆了这个公案。

臼云:消得恁么!消得恁么!

《证道歌》云: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消得。消得,就是消受得了。若消受得了,了则业障本来空:若消受不了,未了应须还宿债!大祖师可不是轻易能打的,若消不得,打大祖师罪过弥天!现举一则消不得的公案:

慈照蕴聪禅师,得法于首山省念,是临济宗的硕德。在他住持襄州的石门道场时,襄州太守为泄私愤,把他抓去鞭打、羞辱了一番。放出后,众僧出寺迎接,在路上相遇。首座赶向前,问讯说:太守无辜屈辱和尚如此慈照禅师以手指地,说:平地起骨堆!意思是:本来没事,是他故意找茬。谁知随禅师所指之处,平地竟涌起一堆土。太守听到了平地涌土之事,心惊肉跳,但却不知忏悔,竟派人把那堆土铲平。铲平后不久,土又涌出,与未铲前一样。后来,太守全家都在襄州惨死,这样的报应也不过才是华报,死后的果报惨不忍言也!

乌臼和尚称赞定州来僧消得恁么,不仅仅是称赞这僧,同时也是自赞:我若不是能看清对方,岂敢轻易地就把杓柄与他。纵观坐道场的大善知识,有几个敢像我这样在虎口里横身让他咬!这则公案就到这里。下面是雪窦禅师为这则公案写的颂:

呼即易、遣即难,互换机锋仔细看。

有人善于弄蛇,吹一种叫做瓢子的东西,发出特殊的声音,就把蛇呼来了。呼来容易,要把它们遣走,可就难了。必须是行家里手,具有遣蛇的手段,才能把它们遣走。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我这次来温州,在船上遇到一个人,他说他爸爸也是个修道的。我问他:你爸爸修什么道?他说:画一道灵符,请什么神,什么神就到。(原来是个外道)有一次请来一个孙悟空,有人从门口经过,不由自主地进来就翻跟头,一直翻,翻个不停。这样不行啊,把孙悟空送走吧,却又送不走。他爸爸吓坏了,从那以后没敢再请。后来,他爸爸的师父说:请来办完事情就要送走,把孙悟空的师父请来,孙悟空就走了。孙悟空的师父是须菩提,画一道须菩提的灵符,一烧就能送走孙悟空。诸位,这些都是精灵鬼妖,假托孙悟空、须菩提之名,却也是呼即易、遣即难啊。佛菩萨的名号,它们也敢假冒。不能相信它们。

呼即易、遣即难,是比喻将棒给他容易,想夺回杓柄、把他遣走,可就难了。

互换机锋仔细看。互换机锋,就是宾主互换的机锋。你看他们俩:一下子乌臼是主、来僧是宾:一下子来僧是主、乌臼是宾。个个都是转辘辘的,如水上葫芦,按著便转。仔细看,我们要看仔细哟!我们要看一看他们是如何起用的,从这里学习学习,以免以后被问倒。比如,卖油滋的婆子问德山(见第四则德山挟复问答):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上座欲点哪个心?该怎么答呀?你们说说看。(有人答道:不知。)不知?不知就不能吃点心!老婆婆已经讲了:尔若答得,布施油滋作点心:若答不得,别处买去。若答不知,还不如直接到别处去买。答语应该函盖相投,就像盒子和盒盖子,扣上恰好。若驴头不对马嘴,就是函盖不投。既然三心均不可得,自当一体同观。当婆子问欲点哪个心时,可以轻轻地答她:你知我也知,不能告诉他人知。此后,婆子不能说她不知。她若说不知,即刻给她一句:将谓将谓!原来原来!她也不能说知,般若无知故。婆子要布施,德山是受施者。受施者若灵利,布施者始终是宾。证到自性之后,机锋对答只是妙用,就看你是否机灵了。有人问你,你想一想再答就不行。如果心里真是空荡荡的、真的没有东西,答语即口就来,用不著思考。当然,起用也有一个学习、锻炼的过程。我们面前的这个互换机锋的公案,诸位要仔细看了。

劫石固来犹可坏,沧溟深处立须干。

什么叫劫石啊?劫,是佛教里的时间单位。一劫是多长时间?可以用这块劫石来计算。劫石是一块异常坚固的石头,厚度一由旬(一由旬等于四十里),长和宽都是八万四千由旬,这比我们的地球大多了。每隔五百年,有天人下来,用他们的衣袖在劫石上拂一下,直到把这块坚固的大石拂尽磨得没有了。天人的衣服很轻柔,重量只有六铢。二十四铢等于一两,四件天衣才有一两重。用这么轻柔的衣袖,五百年才拂一次,将一块比地球大得多的劫石磨光,所须时间之长还能想像得出么?这么长的时间就是一劫,谓之轻衣拂石劫。

劫石固来犹可坏,劫石虽然坚固,还是可以被轻柔的六铢天衣磨光,还是会坏掉。但乌臼和尚与定州来僧宾主互换的机锋,你却无论如何无法摧坏,千古万古也不能穷尽。机就是佛性,锋就是妙用,这是佛性的大机大用,怎么会损坏呢?沧溟深处立须干。沧溟,就是茫茫的大海。洪波浩渺,白浪滔天,沧沧茫茫,渺渺溟溟,无边无际,辽阔弥远。寻常人到了这里,就要被淹没掉。但是乌臼和尚与定州来僧,如果到这大海里站立,海水也须干涸。这是用劫石和大海作比喻,赞叹两人宾主互换的机锋。这一句明显是褒,下面一句看来是贬,但骨子里更是进一步赞叹:乌臼老和定州僧真是一代精英、杰出的高僧。

乌臼老,乌臼老,几何般?与他杓柄太无端!

乌臼老、乌臼老啊!你这是从何说起呢?你有多大的本领啊?你怎么敢把杓柄给与他人呢!你这样做太轻率、太不对、太无端了。这根柱杖子,三世诸佛也用,历代祖师也用。用它来打掉学人的执著、粘滞,使学人荐取自家本来面目。你怎么能把这个轻易给人呢?幸亏定州来僧晓得平展,只轻轻地打了你三下。

纵或遇到一个鲁莽的汉子,虚空里揣骨、平地上起雷,把柱杖子交到他手,他跟你胡搅蛮缠,乌臼老也能轻易地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以作家自有出身之路故。

一般说来,当然不能轻易把柱杖子交付他人。然而,我们做事情要看物件,要看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是法器,就交付:不是法器,就不交付。乌臼和尚道眼通明,看准了对方,大胆地把杓柄与他,才演出了这场千古绝唱。如果当交付而不交付,缩手缩脚,这公案的后半段就没有了。呼即易、遣即难,互换机锋仔细看。雪窦禅师不就是从这里看出精彩来的吗?劫石固来犹可坏,沧溟深处立须干!

更新于:4个月前
最后修改时间:
文章相关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