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职志的种种国际组织造成人世和乐国
一绪论
二职业与志业说
三职志的种种国际组织之可能性
四全世界可成一和洽丰乐国
五佛教徒当首先进行佛教的国际组织
六结论
一绪论
天下乌乎定?定于一,唯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此孟轲于战国世感到列强之分裂争斗,非统一不能安定;又观到列强唯仗屠杀他人之兵力,决不能统一天下,遂发生此之结论也。今此放大之战国世,亦复如是。非世界之统一,则纷乱不能安定,非有和平之道,又决不能得其统一。然地域既经扩大,人种民族尤极复杂,言语、文字、风俗、宗教、经济、学术,种种不同之阻碍,加以一个一个旧式国家主义之统治政府,以法律为之笼罩,以军警为之执持,又如何能用和平之道以达其统一耶?则抽出一一组织国家之元素,使各各成为世界化,并先由已成世界化之各业,成立为一一国际之组织;则国家之实质空,国家之形名亦将渐归泯没,而人世可由和平统一之矣。
自马克斯联合劳动者组织成第一国际,社会党、***继之有第二国际第三国际,合作主义今亦骎成第四国际。更有法律上海牙和平会之国际,政治上国际同盟之国际,此二国际,虽为整个的国家政府之国际,然亦可为政治的、法律的国际组织之先河也。外此则宗教可有宗教的国际组织,教育可有教育的国际组织,俾一业一业皆成为一种一种之国际组织,而由此一业之国际组织的团体,以自治理其一业所关系之事。换言之,教育界即于全人类之世上自成为一教育国,宗教界即于全人类之世界上成为一宗教国;而此一一国──即一一成为国际组织的团体──皆交互周遍于全人类世界,无人种、民族、国籍、领土之区别,譬如一室多灯,光光相网然。则世人不难由此进一步为总组织之统一,而造成为一平洽丰乐之世界国。
二职业与志业说
吾此所言者,骤观之似与柯尔所创由职业团体组成国家政府之主张,无甚区别;惟彼在组成国家政府,此在组织世界政府,量的广狭有不同而已。其实吾此论之意趣,全体吾佛学者精神,尤注重于高尚之志业,且曾于五年前为一度之发表者也。故今言职志,异于柯尔所云之职司职掌,祇限职业,而兼括乎职业与志业二者也。兹请言职业与志业之区别:
职业者何?迫于机械的必然形势,为应付现前环境之工作;乃由质力之不足,求补充以保持固成局面之艰苦事也。志业者何?发于精神的自由意志,为创造当来运命之活动;乃由质力之有余,谋施用以开辟生化源泉快乐事也。人格之高下,皆由志业分判,职业之为何不与焉。然矢人惟恐不伤人,而职业亦往往能间接影响于人格耳。志业之高下可分为五:最高者为宗教:次高者为学理──若玄学、哲学、道学、理学、科学等;其次为艺术──若文学、音乐、书画、雕塑等;又其次为游戏──若舞咏、游览、抛击、骑射等;最下者为俗染──若嫖、赌、烟、酒、奢侈等。前四者施之教育,即为德、智、美、体之四育焉。
职业可分为二:一者、直接为维持身命所需要者,若衣食住等农、工、商业是也。二者、间接为维持身命──是维持家及国等之社会力的──所需要者,若政治、法律、军警、礼教、学校、寺庙等是也。间接者关系深广,非智者不能明其理,非仁且勇者不能善其事,此四民中所以贵有士民也。
纶贯志业与职业中者,有名权欲与利乐欲焉,即通俗所谓求名求利是也。高尚之志业与间接之职业,易获名权;卑下之志业与直接之职业,偏从利乐。在得名权者每牺牲其利乐,在求利乐者亦抛弃于名权,二者又分志趣高下焉。
然职志二业,复有相摄相入之处:如政治为职业,在徇国徇名者又即为志业。又宗教为志业,在僧尼、牧师等亦即为职业;若僧徒以宏法利生为家务,即由之受人供养以资身命。大抵高尚志业中少数之职司者,若宗教家、哲学家等,以能志职一致为最善;否则职在于此而志不在此,此之志业必致颓坏──若僧尼志在恋爱,道学先生志在发财等──。而间接职业之政治、教育等,固重志职一致,更以能寄托其精神于高尚志业为善──若政治家同时为宗教之信徒或道学先生等,此中国儒道所以须内圣而外王也──,故志业尤要乎职业。
志业中之宗教、学理,乃是善性,将有余质力提高于德行智解,可引胜妙之圣果故。艺术、游戏是无记性,将有余质力施用于严饰情器,但招随属之满报故。习俗欲染是不善性,将有余质力浪费于损害自他,必感困苦之反应故。故观志业之何在,可判人格之高下。艺术、游戏之职司者,虽贵职志一致,而以能尊教崇道为尤善──若道学之文学家等。至职司俗染之业者,损己害人,谋苟偷之生活,流品斯下。然职业在斯而志趣别托高尚之业者,若信宗教之屠沽等,则又当别论也。
间接直接以维持身命之职业,皆通善、恶、无记三性。要以背私利公之量愈大者愈为善,所谓以最大多数最大幸福为至善鹄的者是;背公利私为恶;公私不分者为无记。从此可比知操农、工、商业者,能念念从利益众群为心行者,可贤于政治、教育家;以政治、教育侵公益私者,其罪亦暴于工、商也。然其志趣限于其所职司者,若农、工、商业,非枯槁无乐趣,则流于嫖、赌、烟、酒等;驯至损公益私,故必须有较高尚之志业,以为其情意之寄托,此又宗教、哲学、艺术等所由尚也。
由是观之,近世偏重职业而不重志业之文化,或不崇高尚志业之文化,甚为偏缺不全,断然可知。故今不曰职司,曰职志的种种国际组织。
三职志的种种国际组织之可能性
成唯识论卷二:
所言处者,谓异熟识由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即外大种及所造色;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处所无异,如众灯明各遍似一。
谁异熟识变为此相?有义:一切。所以者何?如契经说:一切有情业增上力共所起故。有义:若尔,诸佛菩萨应实变为此杂秽土,诸异生等应实变为他方此界诸净妙土?又诸圣者厌离有色生无色界,必不下生,变为此土复何所用?是故现居及当生者,彼异熟识变为此界;经依少分说一切言,诸业同者皆共变故。有义:若尔,器将坏时,既无现居及当生者,谁异熟识变为此界?又诸异生厌离有色生无色界,现无色身,预变为土此复何用?设有色身与异地器粗细悬隔不相依持,此变为彼亦何所益?然所变土,本为色身依持受用,故若于身可有持用,便变为彼。由是设生他方自地,彼识亦得变为此土。故器世间将坏初成,虽无有情而亦现有。此说一切共受用者;若别受用,准此应知,鬼、人、天等所见异故。
此论三解,后解为正。业之地位同等,设生他方亦变此土,设已生此土亦变他方。业之地位悬隔,设生此土亦不通变。异于第二解之限生此土者及许业地异者共变。器世既然,社会亦尔。第二解当于领土的国家组织,其义多过。第三解当于国际的──此土他方可相通变──职志组织,其义无过。应知共变即为交相涉入之组织义。故由一一职业志业等组织成一一国际之团体,各各遍于全人类之世界,乃根据于异熟识中共相种共变世界之天则。声应气求,同类相聚,其势甚顺,其理最正;较之隔疆划界以组为国家者,其难易正反之相去者远矣!
然事实上之可成国际组织者,须已为遍于世界或超过三四国以上之事实,乃能成立。若其事业仅在一方、一国、或一民族者,则亦无从组为国际团体。故一一业皆须努力以先成为世界化,其不能成世界化者,将来即与国界、族界同归淘汰。今就已可成立为国际组织者言之,若国际律师会、国际教育会、国际弭兵会、国际工会、国际法官会、国际警察会、国际交通会、国际文官会、国际农会、国际工会、国际商会、国际医会、国际哲学会、国际科学会、国际艺术会、国际运动会、国际回教会、国际基督教会、国际佛教会、国际戒烟会、国际戒酒会、国际戒赌会、国际废娼会等。使此诸关予道德的生计的之事业,各各成为一一国际组织之团体,皆以谋全人类世界之幸福为鹄的,则国争不平而平,人世不和而和矣。至一一业皆易成为遍世界的国际组织之理势,已如上明,只须各业皆有中坚之职司者以为提倡组织之耳。
四全人类世界由此可成一和合丰乐国之可能性
一业一业各有其职司者与关系者,如教育家为教育之职司者而曾受正受当受教育之人皆为关系者;僧尼为佛教之职司者,而世界信受佛教之人众皆为关系者;农夫为农产职司者,而受用农产之人皆为关系者。故职司者各唯人类中之一部,而关系者则各各遍于世界之全人类。明此、可悟如众灯明各遍一室之喻,世界全人类如一室,各业之职司者各一国际团体如众灯,各业关系者各遍全人类如众灯之光明各遍一室;虽各光交遍而不失其各灯各自存在,虽各灯各自存在而不妨其各光交遍,虽各光交遍而同处无碍,虽各灯各住而互助成明。盖各业虽各有职司者之不同,而无不由互相增上、互为影响而得存在。如职司佛教之僧众,既宏佛法普利世人,而同时亦受用农、工、商品以资生活,及受政治、法律之保护等。故能成为世界化之各业。果能各各成为一一职志的国际组织,不愁不能由其自然调协之关系,以成一总组合之全人类世界的和乐国。所可虑者,则诸仅能依托一国、一族存在而不能成世界化事业之职司者,为防护其将被淘汰之故,或起为挠阻者耳。然不能世界化之业,即为于势不顺、于理不正之业,职司势顺理正之世界化事业者,能各努力以为世界化的国际组织,则彼为阻者亦必变其方向以求适存,而同化为世界化之事业也。
五佛教徒当首先进行佛教的国际组织
甲、据理由上佛教可首先进行国际之组织也前明二业,志业犹精神焉,职业犹肉体焉,肉体由精神为主动;志业犹头目焉,职业犹肢体焉,肢体由头目为率导;故二业之中志业为先也。志业中又以宗教为最高上,而今世已成为世界之宗教者,则耶教、佛教或回教而已。耶教、回教各崇天神之一尊,不相并容,有此存彼亡、彼亡此存之势,若冰炭不可共炉,如水火不可同器,则与一一国际组织各遍人世而调协成一和乐国之事实相违,故彼于此当为后起之随从,不能主导前路也。唯佛教以诸法因缘生为大宗,进为大乘佛教,若中观之因缘生即空无自体,空无自体即因缘生,因缘生故一切入一,无自体故一遍一切。若唯识之虽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处所无异,如众灯明各遍似一。法华之一色一心皆为法界;华严之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真言之六大无碍,四曼圆具等。其义皆与各遍相成之事实符合,足树为最深固之理据。故吾职传佛法之佛徒,有首先肩此巨任之可能也。
乙、由现势上佛教当首先进行国际之组织也吾代表东洋之中华文化及印度文化或犹太、天方文化,要皆为普遍全人世之性质,而绝无以割据一区域土地、一部分人类之国家为最高至极之鹄的者。吾此所言,乃本吾东方文化之共通精神,以之救战国式之西洋国家主义之穷,绝非与持国家主义者为敌。设持国家主义者不能顺从胜理,恃强顽抗,吾侪决不另造一强力与之争斗,唯有以理化服其心耳。故迷执国家主义者,对兹亦无所用其恐慌,此吾先欲申明以释其疑梗者也。世界现势,犹劫持于西洋之割据的国家强力,而西洋所以产此各各割据之国家者,由其心习上、学说上自来偏重于智、勇,殆无仁慈忍让之德。希腊哲家若梭、柏、亚三氏等,其标举德纲唯在智、勇,可以概见。而东方文化则智、仁、勇三者同尚,而尤以仁德为根极焉。故儒尚仁义,义亦就人己关系之公宜者立为标准,重在克己者;老尚慈让,让则不敢为天下先;佛尚慈悲忍受;耶尚博爱;墨尚兼爱兼利,兼爱即仁,兼利即义。偏尚智勇之西洋人,千九百年前乱极无法之际,得耶教之博爱为救主,其心德中有了仁爱之德素,遂由危亡转成罗马之繁荣,千余年颇享和平之福。后因耶、回之战,失去耶教之麻醉力;新起诸蛮族--若央格鲁撒逊之英、德人等,又后耶教中跳出其智、勇之旧性,益加长足之发展,乃造成世界割据之战国。外围扩大则侵遍美、亚、非、澳,内容充盛则更见富强奇巧,于此乱极无法之际,非复寡陋之耶教能救,而救之者固仍在东方文化之仁慈也。今世界之乱源皆起于西洋之乱,救西洋之乱即救世界之乱,然救之者虽在东方文化共通之仁德,若非先由智、仁、勇俱极发达之佛教,以极深博精确之理智及最猛挚坚毅之诚勇,殆不能调伏其野性不驯的学能之智与血气之勇,而服此东方慈忍仁义之药以愈其狂易之剧病也。故当首由佛教组织为超出国家之遍于世界的国际团体,将大悲为根本的佛教之智勇,显然开示于彼,使心折乎以仁为本之智勇,然后能舍其逞强之智、斗狠之勇,而一一同进于国际之组织,以组成全人类之世界和乐国。
六结论
依上来所推论者,人世可由一一职业志业各成为国际组织而得和乐之果,且当首由佛教进行,其义了然可知矣。然佛教之国际组织欲何从进行也?按构成佛之元素,一、佛,二、佛之教法、法制、法物等,三、崇佛传法之僧徒。佛与法为已成之元素,而变动生发之活力,则在僧徒。僧徒有二:一、传持佛法之僧伽,二、事奉三宝之信徒;而世人则皆为佛法僧徒所教化者。今全世界佛教徒,据英国戴维兹教授所统计,约近五万万人,占全人类三分之一。所余三分之二,则待佛法僧徒为之教化者也。此三分之一中,约千余万人属传持佛教之僧伽,其四万七八千万人则皆为事奉三宝之信徒。而此千余万之僧伽──出家五众──,即佛教之中坚分子,职司佛教之业者。若能职志一致,发挥佛教之优胜处,以尽宏法利人之责任,自得信徒之拥护扶助,达到全世界人类皆承受佛之教化之目的。然僧伽当如何努力以负其责任耶!
甲、当修养成职志一致之人格也前已略言宗教家,道学家者职志不一致之弊,今且进言以传持佛教率化信徒及世人为职业之僧伽,其志业之当奚若。常例举僧对俗,俗括信徒与世人在内,故佛教之信徒应循常俗,而僧伽则必超俗而有异乎俗。俗即俗染。纵财利、男女、名权、饮食、睡眠之欲,更引增为嫖、赌、烟、酒、奢侈等恶习。信徒则志向于僧而职拘乎俗,内之可为升进阶渐,外之可为引导方便,而僧则必超然拔出于俗染之上,标示清净幢相。故僧伽之志业,必先绝男女之欲以拔除俗染焉。兹略表如下:
僧伽正所宜志之业,仅为学理、宗教、艺术、游戏之能摄归无漏宗学者,则为化俗方便之威仪、工巧、神通、妙辩等。宗教、学理之外道有漏者且非所宜志,其五欲俗染之专为有漏,必超然远离,更可知矣。故僧伽首重乎无漏僧律,而僧律之特殊处,即在完全摈除俗染。虽支持身命之不获已条件--若衣食等--,亦不令稍存爱欲。淫欲之全绝,更不待论。故三学虽通除诸漏,而戒学专除俗染,定学专除游戏、艺术之有漏者,慧学专除宗教、学理之有漏者。定慧依戒为基,非除俗染则无僧戒,无僧戒则无僧之定慧,故不除俗染则唯俗而无僧。今世耽妻室、甘食肉而号为僧者,应知其实非是僧也。僧者唯其能以无漏之业为志业,故名僧宝,僧宝然后乃能胜宏法之任,尽利人之职耳。因能宏法利人,则资持身命者即在其中,亦更无待他求矣。是谓能成职志一致而粹然成为佛教僧伽之人格,须先有此修养之僧宝,为佛教的国际组织之根本。
乙、当统率信徒组成有秩序之国际团体尽力于宏法利人也不能统率信徒则团体之力不充或乱无秩序,则其内先无以立,更何能宏佛教化以普化世人耶!不能宏法化人,则虽能信修胜业,独善自利,则唯志无职,于职为未能尽。上辜负于佛恩,下逋欠于人债──若藉人之衣食为衣食等,即俗谚寄生虫是。故欲尽僧职,必须宏法利人,欲宏法利人,必组成有秩序之宏大团体,而必先之以善能统率信徒使不凌乱散漫。诚能有僧宝之人格为中心,则信徒之精神自然能团结,而佛教国际组织之大团体即不难实现,故前为根本而此为后得也。
夫佛教僧伽在今世所负之责任洵闳矣,果能于此二者深察笃行者,则不唯佛教可普及于全世界人类,而人世和乐亦将奠基于是焉。五万万佛教徒其勉旃!千余万僧伽其加勉旃!(见海潮音七卷第一期)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