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坛城“早示”《华严经》连载029:《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
近几年“助印《法华经》、连载《楞严经》,很想听一遍《华严经》,今日机缘成熟,开始听《华严经》,听完后和大家谈“感悟”……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华严经》描述的是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充满整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在华藏世界海中,仅仅是一粒微尘,然而,就是在这尘埃般细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文殊灌顶 大彻大悟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二卷 四圣谛品第八 【醍醐】 在释迦牟尼佛成道的这一天,在摩羯陀国的阿兰若法菩提道场中,有十方世界无量的菩萨们都云集到这里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言:诸佛子,苦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
这个时候,从娑婆世界东方的金色世界来的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告诉在场的所有菩萨们说:诸位佛子,苦、集、灭、道四圣谛,其中的「苦圣谛」,在不同的世界,大家的理解会有一些不同。苦圣谛,在娑婆世界这个地方,有的时候被认为「罪」是一种苦;造作了罪,当下你的内心深处是不安的,随之而来的果报也是苦的。在娑婆世界这个地方,有的时候大家也认为「逼迫」是一种苦;我被强力干预了,逼迫了,胁迫了,压迫了,压制了,这也是一种苦。
【或名变异,或名攀缘,或名聚,或名刺,】
或者「变异」也是一种苦,美好的事物变异了,变得不那么美好了。比如说财产的损失,美人的迟暮,名誉的损伤,食物的败坏,身体的衰老、疾病,这种种的变异都是一种苦。或者「攀缘」也是苦,你的心无法定于内在深处,总是跟着外境、外相而走。或者为了获取财、色、名、食、睡而去谄媚、巴结周围的外缘,这些攀缘都是一种苦。
在娑婆世界这里,我们通常认为事物的「聚集」也是一种苦,因为有聚就有散。或者你的身体被刺入了异物,这也是一种苦。比如说上山去游玩,被刺扎到了;或者在战场上被矛啊,枪啊扎到了;或者地狱道的众生身上可能被刺入了硬物、异物,这都是苦。
【或名依根,或名虚诳,或名痈疮处,或名愚夫行。】
在娑婆世界,我们也认为众生总是逃不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也是一种苦。眼、耳、鼻、舌、身、意是我们探识这个世界的一种渠道。但是却被这些渠道所奴役,无法放下,无法超脱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也是一种苦。或者虚诳的、骗人的言语行为,这也是一种苦;或者是身体长了肿块、痈疮,这也是一种苦;或者愚昧的人的行为本身,它就是一种苦。
诸佛子,苦集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系缚,或名灭坏,或名爱著义,】
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在娑婆世界这个地方,苦、集、灭、道四圣谛中的「集圣谛」,大家都怎么理解呢?有的时候,我们认为被系缚,苦集代表了苦的凝结、苦的原因,这个地方会生出更多苦,苦生起的原因,这是苦、集、灭、道的集圣谛。比如说我们被什么事物系缚住了,捆绑住了,无法超脱了,这就是苦的原因。
或者「灭坏」,事物的消灭和损坏会导致众生的苦,这是导致苦的原因。或者我们对于事物的爱恋和贪著,也会导致一种苦。你所爱恋、贪著的事物,如果无法被你掌控的时候,或者它不得不远离你的时候,那也是一种苦。
【或名妄觉念,或名趣入,或名决定,或名网,或名戏论,】
在娑婆世界这里,我们也认为什么导致苦呢?我们的妄觉,那些莫名其妙的妄念,虚妄的觉知和妄念都是苦的根源,都是导致苦的原因。在娑婆世界这里,我们也认为陷入到某种状态不能够自主,这也是一种苦。你好像被旋涡卷走一样,无法自主,这是一种苦。或者是「决定」,就是说命运好像不受自己掌控,好像有命数,有上天在主宰一切,有一种自然中的必定性(一种规律),它不受你的掌控,你却受它的掌控,这也让我们感觉是苦的。或者是网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切都受因果法则所支配,只要在相里玩,必须遵守这个法则。好像因果法则统摄了一切,像个大网一样,这也让众生感觉是苦的。
或者「戏论」,众生与众生之间的戏论、谈笑,可能是以欢笑开始,以眼泪结束。这种虚妄的、不实的言论,让你把戏当成了真的,把假的当成了真的,这些戏论让你产生种种的执著,在执著中产生了进一步的贪、嗔、痴,这也是苦的根源。所以要小心那些无意义的戏论和谈笑。
【或名随行,或名颠倒根。】
文殊菩萨说,在娑婆世界这个地方,我们也认为随诸业行是苦的根源。众生都是随着业力的推导,神识入胎了,又顺着业力有着贪、嗔、痴,继续造作相关的恶业。之后又随着业力下了恶道,本身随着业而行,这就是一种苦,这就是苦的根源。或者是众生颠倒了细枝末节与根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细枝末节上而忘了根本,这种颠倒本身也是苦的根源。
【诸佛子,苦灭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无诤,】
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关于苦、集、灭、道的这个「灭圣谛」——苦的消失、消灭。在娑婆世界这个地方,我们认为什么样的情况会导致苦的消灭呢?「无诤」就不再和人争论,别人想跟你争,你不跟他争。他说很多话骂你、跟你吵,你不理他,你就保持沉默,慢慢地他也就静下来了。当他把心中的怒火全都爆发出去之后,他那边也疲惫了,也消歇了。你这里如果始终不跟他争吵,保持无诤,那么这个苦就消失了,消灭了。如果他跟你吵,你也跟他吵,吵个没完没了,嗔心都起来,到最后对两个人都没好处,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所以无诤可以让苦消灭。不要跟他争吵,保持沉默,或者我逃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我逃开不跟他吵。无诤,这样就让苦消灭了。
【或名离尘,或名寂静,或名无相,或名无没,】
或者「离尘」,你远离了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我远离了。我闭上眼睛在家里打坐,我远离这个尘相的世界,远离它,那无所谓苦。你在这里打坐,无所谓苦。除了最初腿麻、腰酸这些,当熬过去之后,你打坐,远离六尘,无所谓苦,苦就消灭了。或者说你深入了内在的寂静,远离了相的世界,深入寂静,苦就消失了。你进入到「空、无相、无愿」的那种三解脱门,那苦自然就消失了。
或者显发而无消没,这个事物显发出来了。但是他没有消失、消没,此时在它的存在期内,我感觉我是快乐的,我没有苦。有些事物可以住世很长时间,它显发但是没有消失、消没。我看到它了,可以享用它,在这一段时期内没有苦,苦也好像消失不见了一样。
【或名无自性,或名无障碍,或名灭,】
或者名「无自性」,事物没有自己本自的个我可以掌控的属性,从属于大自然,我倒也省事了,不用去操心、去设计了,一切交给大自然,交给道。想象着事物无自性,无可执著,当下苦就消灭了。或者有一种情况,在娑婆世界「无有障碍」,也让人感觉不到苦。我走在路上,大路通畅没有堵车,路上没有石头,没有任何的障碍物,在开车的这一段时间没有障碍的感觉,就是苦的消灭。我们深入禅定,没有肉身的障碍(没有肉身的一些不舒适的障碍),没有精神界的各种影像作障碍,我们就这样越来越深地深入内在。这种没有障碍的状态,也让我们感觉不到苦,苦好像消灭了。
或者是你神通自在了,甚至想做什么做什么,一切随意念,想做什么做什么,想有什么有什么,没有障碍的这种神通感觉,也是一种苦的消灭状态。就是没有苦,感觉不到苦。但是有的人陷入到「断灭空」里面的时候,他是消极的,对这个世界是悲观的,是不信任的,他是苦的。但是你消灭了这种顽空(断灭空)的感受的时候,你感觉事物内在的宁静是如此的让人愉悦!你灭掉了断灭空也就灭掉了苦,就没有苦的感受。所以,偏执者不会感觉快乐,他执信这个世界的实有或真空,这种偏执者,他不会感觉快乐。只有感受到了像《涅槃经》中讲的常、乐、我、净的状态的,才能够常常的感觉到喜悦。
【或名体真实,或名住自性。】
文殊菩萨说,在娑婆世界这个地方,苦的消灭有的时候还意味着我们找到真体的真实体性。万物的真体找到了,万物的真相、真实我们找到了,触摸到了,感受到了,这也是苦的消灭。原来是这个样子,原来如此!本来面目是这个样子,当你见到你的本来面目,见到万物的实相,你的苦就消灭了。
【诸佛子,苦灭道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一乘,】
接下来又讲,苦、集、灭、道的「道圣谛」。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在娑婆世界这个地方,道圣谛(方式方法),怎么样解决掉这个苦,消灭掉这个苦?永远的证入到苦的灭,道圣谛(方式方法)怎么做呢?
通过佛教的一乘大法,就可以入到道圣谛,消失掉所有苦,让苦消失那不就是乐了吗?通过佛教的一乘大法(一乘究竟的最高乘大法),你就可以证入道圣谛。
【或名趣寂,或名导引,或名究竟无分别,】
或者你总是打坐,趣入到内在的寂静,深入诸法实相,你也感觉很快乐。所以听《华严经》让众生没有烦恼,因为《华严经》带你进入到诸法的实相当中,越走越深,越走越深!
趣入到这种寂静当中,这就是道圣谛。或者被真理实相导引着,也许借助圣人的引领,或者借助贵人的引领,或者借助经文的引领,或者借助内在灵性的引领,或者借助你过去善根的引领种种,你被真理实相导引着,进入到更深的实相中,这也是道圣谛。或者你被人影响,被经文影响,或者被内在灵性与善根影响,悟入了究竟无分别之境。在这儿打坐,悟入了究竟无分别之境,这就是道圣谛。
【或名平等,或名舍担,或名无所趣,】
或者你本身就有一颗平等心,本身就是佛菩萨再来,从小就有一颗平等心,对任何事物都有一颗平等心,这就是道圣谛。或者你舍掉了所有的负累和重担,放下了,当下就轻松了,只要你放下了就轻松了,这就是道圣谛——放下!
【或名随圣意,或名仙人行,或名十藏。】
文殊菩萨说,在娑婆世界这个地方,你随着圣者的圣意所引领,这也是道圣谛。你周围有一个大善知识,他可以消除你的烦恼、困惑,让你一日一日更深地趣向真理实相,这就是道圣谛。也许我不知道路往哪儿走,但是我跟随前面的向导,他走哪儿,我走哪儿,这就是道圣谛。所以佛陀无数次地讲要亲近善知识,前面又讲要随顺诸佛而学,跟随成功者的经验,这是道圣谛。
文殊菩萨说,在娑婆世界这个地方,超脱的仙人之行,(这里的仙人特指诸佛菩萨、解脱者,)超脱六道的仙人,随顺他们而行,这就是道圣谛。仙人给人的感觉就是超脱、不著,经常地想想仙人的状态,这就是道圣谛。或者十种无尽的法藏(后面会详细地讲),跟随诸佛而学习这些法藏,这就是道圣谛。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说四圣谛,有如是等四百亿十千名,随众生心,悉令调伏。】
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在娑婆世界这个地方,依着众生的根性,依着众生的特点,去讲说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时候,就有类似以上,这些大概有四百亿万种名称和说法,随着众生的心就可以给众生讲,去调伏他们。比如说众生陷入断灭空了,很苦!你就说灭掉断灭空,那你就不苦了,怎么灭呢?你就告诉他方法,是这样子,就类似这样——依着众生而生出了百亿万种名称和说法。这是在娑婆世界是这样讲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那么,在别的世界也有其它的讲法。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圣谛者,彼密训世界中,或名营求根,】
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在娑婆世界所谈到的「苦圣谛」,在密训世界,我们可能就这样跟众生讲,什么是苦啊?你汲汲以求于六根,在眼、耳、鼻、舌、身、意上汲汲以求,那就是苦。比如说眼睛喜欢看到漂亮的色相,漂亮的美女呀,或者景色呀,你去追逐这些,就是一种累和苦。很辛苦,很苦!当你得不到又产生苦,是不是?那么,你的耳朵喜欢攀缘美妙的声音,如果周围没有这些,你越喜欢美妙的声音,听不到的时候就是一种苦。或者美妙的声音消失了,或者你无法掌控,那就是一种苦。是不是?类似这样子,汲汲以求于六根这就是苦,在密训世界我们就这样讲。当然,适用于密训世界的这些,有的时候也适用于娑婆世界。
【或名不出离,或名系缚本,或名作所不应作,】
还有什么是苦呢?在密训世界我们跟大家讲,无法出离的一种执迷就是苦。我爱上了某个人、某种事物,无法出离那就是苦。我爱他,他爱我吗?即使他爱我,能在一起吗?等等等等,是不是?中间爱情又变化了,这种执迷导致你很苦。或者你贪图总经理的位置,我贪图它,得不到很苦,或者失去了很苦等等,无法出离的执迷就导致了众生的苦。或者根本被系缚了,你的根本被系缚了,你的心的重点、你的心灵的重点都在这个地方,不在别的地方,被捆绑住了,那就是苦。或者你做了不应该做的事了,这本身就是一种苦。
【或名普斗诤,或名分析悉无力,】
或者是普遍的「斗诤」,这些人聚在一起打架了,吵架了,互相起嗔恨了,这是一种苦。或者你对于事物的分析只是停留在表面,很浅薄、很肤浅,你没有办法透彻地深入义理,你的分析根本就没有力量,这也是一种苦。你停留于表面,你没有办法鞭辟入里,这就是一种苦。
【或名作所依,】
或者做了所「依著之物」,你做是做了,你造作了一些事,你依著在这里逃不开,放不下了,这也是一种苦。如果你做完了,就放下了。
【醍醐】
像虚云老和尚救人,救完了,放下了,那就不苦。如果你放不下,那就是一种苦,无边的烦恼就因此而生
【或名极苦,】
或者「极苦」,就是我们肉身或者精神所承受的苦,当你陷溺在里面越陷越深的时候,那就是苦。所以一个人哭起来,越哭越想哭啊,好像这个泪腺打开了,越哭越想哭,这个闸门打开了。有的时候看一个笑话,越笑越想笑,也类似的。极苦,你陷入到里面去了,无法抽身了,这是一种苦的状态,所以沉迷是一种苦的状态。
【或名躁动,或名形状物。】
还有「躁动」是一种苦的状态,躁动不安的状态是一种苦的状态。「或名形状物」,就是你聚焦了,注意力聚焦了,一旦聚焦,盯在这,你一凝结了,它就导致你下一步的苦难了。
【诸佛子,所言苦集圣谛者,彼密训世界中,或名顺生死,】
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在密训世界这个地方,我们讲到「苦、集、灭、道」的「集圣谛」的时候,跟大家讲,苦的原因——无奈随顺生死。顺着业力流转,无法控制业力,我今生是人,来生是牛,再生是饿鬼等等,无奈的随顺着业力生死,这是一种苦。
【或名染著,】
或者「染著」了恶习、恶业,染著了恶习、恶业,染著了「贪、嗔、痴、慢、疑」,这是一种苦,也是苦的根源。
【或名烧燃,】
或者「烧燃」,你被外境、外相影响,强烈地陷入外境、外相,忘了这是梦幻泡影,完全被挟裹了。就好像火一烧柴,柴就猛烈地被烧,加入更多柴,火就越烧越旺,然后风又过来了,风助火势,越烧越旺。这就是一种苦,而且会导致你更多的苦。
【或名流转,】
或者「流转」,你在这个生死轮回中的流转也是一种苦。不停地在流转,好像是水中的落花、落叶,无法控制水流,水到哪,它到哪儿,这种流转是一种苦。
【或名败坏根,】
或者「败坏于六根」,就是在六根起恶了。在「眼、耳、鼻、舌、身、意」上起了恶念了,败坏了,这是一种苦,苦的根源。
【或名续诸有,】
或者「续诸有」,就是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轮回中,一直延续着出不来,这是苦,也是苦的根源。
【或名恶行,或名爱著,】
或者「造作恶行」,而且习惯了总是造恶。小偷偷东西,偷习惯了总是偷;骂人的人总是喜欢骂,这都是苦,也是苦的根源。还有在「密训世界」,我们也认为「爱著」是一种苦,也是苦的根源。你对事物的「爱著」放不下,越爱越想爱,像海水,越喝越渴一样,越爱越想爱。有的诗人说,「爱有瘾,罢不得。」你对于财、色、名、食等等的贪爱、执著,这是一种苦,也是苦的根源。
【或名病源,或名分数。】
或者是「病源」,病菌本身它就是让很多人得病,之后很苦,这个病源也是苦的。或者分裂散坏成数份。完整的事物被分裂散坏成数份,比如说一个完整的楼房,被炸弹炸成碎片,类似这样子。这种散坏本身,成、住、坏、空,这个「坏」让人有失落感、有惊悚感、有悲伤感,这也是苦。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密训世界中,或名第一义。】
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在密训世界这个地方,我们谈到「灭圣谛」,什么样的状态可以让苦消灭呢?「第一义」。禅宗祖师最爱的第一义,可以让苦消灭。
【或名出离。】
出离心,可也让苦消灭——出离心。
【或名可赞叹。】
或者「可赞叹」,你去感恩和赞叹一切事物的优点,可以让苦消灭。你注意力不在众生的缺点上,在他的优点上,并且不停地赞美他。爱赞美别人的人是快乐的人,可以让苦消灭。
【或名安隐。】
还有「安隐」,安稳(心灵的安稳)。我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心灵的安隐舒适,让苦消灭。
【名善入趣。】
「善入真趣」,我经常地趣入诸法实相,与道合一,这是让苦消灭的好方法。
【或名调伏。】
或者你「调伏」了心性,我的戒体非常的完备,一切恶都不做,一切善都奉行。调伏了心性,让苦消灭,所以不退转的菩萨不会有苦。
【或名一分,或名无罪。】
与道源合一,经常的深入禅定,让苦消灭。或者「无罪」,不造作任何的罪过、罪恶,这就可以让苦消灭。
【或名离贪,或名决定。】
或者离开了贪,我没有贪,对于财、色、名、食、睡没有贪著,那我就不苦嘛,是吧?或名「决定」,我有非常坚强的、斩钉截铁的性格,说放下就放下了,说放下当下就放下了,那我就不苦,你放不下就苦。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密训世界中,或名猛将,】
文殊菩萨说,诸位佛子,在「密训世界」怎么样达至苦的消灭?这个道圣谛(方式方法),我们讲「猛将之行」,勇猛的将士冲锋陷阵,不想其它,一心一意地就在道上。就是去精进,要放下就放下,要提起就提起,不会犹豫不决。这种猛将的作风,就是可以让苦消灭的方式、方法,做事情斩钉截铁,三思而后行之后斩钉截铁,不会犹豫不决。
【或名上行,或名超出,或名有方便,】
还有上升、扬升之行,让你变得更善的、更美的、更真的这些行为;引领你向上的扬升之行,这些可以让你解脱所有的痛苦。或者「超出」之行,我超出于众人的思惟和眼光,超出于众人的视野,我就不苦嘛。
或者诸佛菩萨有种种的善巧方便,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他有种种的方便他就不苦。如果比较笨拙,没有方便,只会处理这样的事情,不会处理别的事情。或者开药的时候开错药了,那就不叫有方便。
《地藏十轮经》讲菩萨有种种的善巧方便,依着众生的根器,用种种的方式方法去讲法,有种种的方便他就不苦。不然度众生都会有很多苦,这个众生我度不了,为什么?我智慧不足,没有相应的善巧方便,那就苦。如果有足够的善巧方便,足够的慈悲和智慧,那就不苦。
【或名平等眼,或名离边,或名了悟,或名摄取,或名最胜眼,或名观方。】
文殊菩萨说,我们如果有平等的眼目——「平等眼」,一颗心。对于国王和乞丐是平等的,对于丑陋和美好是平等的,我们就不苦。如果你偏爱一者,不喜欢另一者,你就苦。你有排斥感你就苦,如果你平等眼,心眼无限大,那就不苦,这就是方式、方法。离开所有的极端也会不苦,走极端就会苦,了悟实相就不苦。宽松地接纳、摄取一切,不排斥,那就不苦。有最殊胜的眼目就不苦,有一颗大心,以道心、以道体观十方,那就不苦。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