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超市

吕有祥:永明延寿禅师的念佛论

吕有祥栏目主要介绍:佛教人物,吕有祥居士简介,吕有祥居士讲座开示,吕有祥经典语录

十八层地狱警示网介绍佛教人物-吕有祥居士简介_吕有祥居士讲座开示_吕有祥经典..

提要

五代宋初法眼宗禅师永明延寿,极力倡行念佛法门、禅净双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所着《万善同归集》集中地论说了他的主张。本文对《万善同归集》中的念佛主张进行了梳理辨析。一、延寿把万法唯心、理事圆融无碍、万行齐兴作为他倡导念佛法门的理论根据,又从染净、顿渐的角度,强调众生心有无量烦恼垢染顿悟而后必须渐修,以论证万行齐兴的必要性。二、延寿对名号与实相的关系作出了有别于传统禅宗的解释,认为名号体现了实相,以此论证念佛的意义和作用。三、延寿从念与无念、内行与外缘、自力与他力的关系上,说明念佛与禅定没有矛盾,念佛可救禅定昏沉之弊,禅净双修为最圆满的修行。四、延寿的净土思想中,既有唯心净土思想,也有西方净土意向。

念佛是佛教修行方法之一,见于大小乘诸多佛典,其主要方式有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它出自于对佛陀的敬仰依归和佛陀功德威力的崇拜。依佛典所说,通过念佛,可以达到排除杂念、息心入定、得佛护念、见佛成佛、往生西方净土之多种目的。

在中国佛教中,起初念佛只是禅修中的一种方法,后来逐渐形成了专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为宗旨的净土宗。除净土宗以念佛往生为唯一法门外,天台、华严等佛教宗派中兼念佛者不乏其人。在禅宗,四祖道信依《文殊般若经》修念佛入实相三昧,五祖弘忍门下再传弟子承远、法照倡行观想念佛和引声念佛。但是,以禅宗人的立场,力唱念佛法门、禅净双修,并进行全面理论阐述的,五代宋初法眼宗禅师永明延寿其人也。

延寿(904-975)俗姓王,余杭人。曾做过地方官吏,后舍俗出家。先于天台山静修禅法,后参法眼文益弟子德昭,受其印可,定为传法弟子。此后,先住杭州灵隐寺、复主持永明寺。卒谥智慧觉禅师。其佛学,领天台、贤首而深谈唯识,率折三宗之异议而要于一源。(惠洪《题宗镜录》)举一心为宗,糅合禅、教、净之学而发挥之。其着述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及《唯心决》、《神栖安养赋》、《定慧相资歌》等。在《万善同归集》中,他以万法唯心、理事并修、万行齐兴为理论基础,集中地阐述了念佛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念佛与禅定的关系。

一、 理事并修、万行齐兴

万法唯心、理事并修、万行齐兴,是延寿全部佛学的理论基础,是他倡导念佛的理论依据。《万善同归集》开篇明义说:

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滞真修。若万行齐兴,毕竟须依理事,理事无阂,其道在中。

延寿认为,一切万法皆由心生,一切万行皆由心作,一切境界皆由心现,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有情无情,凡圣境界,虚空万象,悉为其本,心是万善之源、万行之本,所以要以种种善法修心。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以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不可无修,也不可拘于坐禅一门,以滞真修,要广行诸度万行齐兴。 这里,延寿一开头就提出不可守愚空坐要万行齐兴,表明他着《万善同归集》的目的,主要是要革除当时禅门空心枯坐的弊端,同时为他提倡念佛作论证。

延寿把华严宗的理事圆融无碍的法界观用于他的修行论,认为有两种修:一事中修二理中修(《万善同归集》卷二)理者,真如、法性、心体、般若、无为;事者,法相、心用、万行、有为。事因理立,不隐理而成事;理因事彰,不坏事而显理。若离事而推理,堕声闻之愚;离理而行事,同凡夫之执。(《万善同归集》卷一)因此必须理事并修,相即相成,以理导行,以行圆理以行入无行,以行缘一切善法,岂可滞理亏行,执行违理!(《万善同归集》卷一)般若能导万行,若无万行,般若何施二轮不滞,一道无亏,权实双行,正宗方显。(《万善同归集》卷三)

延寿认为,理事并修,必须万行齐兴。因此,他从不同角度论说万行齐兴的必要性。

首先,他从众生心体净染的角度说明万行齐兴的必要性。他说: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垢染。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心虽即佛,久翳尘劳,故以万行增修,令其莹彻(《万善同归集》卷一)

其次,他从顿悟与渐修关系的角度说明万行齐兴的必要性。他说:何不一法顿悟,万行自圆,而迂回渐径,勤劳小善乎?答:顿如种子已包,渐似芽茎旋发。又如见九层之台,则可顿见,要须蹑阶,而后得升。顿了心性,即心是佛,无性不具,而须积功,遍修万行。又如磨镜,一时遍磨,明镜有渐,万行顿修,悟则渐胜。是以彻果该因,从微至着。故九层之台,成于始篑。千里之程,托于初步。滔滔之水,起于滥觞。森林之树,生于毫末故一句染神历劫不朽,一善入心,万世匪忘。(《万善同归集》卷三)

延寿虽然属于南宗禅系统的禅师,但他在净染、顿渐关系上,实际上是北宗禅的主张,同时搀杂了自己的解释,即强调众生心染的一面、强调顿悟必须渐修。以此说明万行齐兴的必要性。

再次,他以扑鸟、治国、入城为比喻,说明万行齐兴的必要性。获鸟者,罗之一目,不可以一目而为罗。治国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以为国。是以众行具备,万行齐修,一行归源,千门自正。大论云:众生种种因缘,得度不同,有禅定而得度者,有持戒说法得度者,有光明触身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门,入处各别,至处不异。(《万善同归集》卷三)虽然修行某一法门,可以契真如得解脱,但是由于众生各自的情况不同,修行得道的方法因之而异,因此不能以一种法门代替全部法门,不能执着某一法门而否定排斥其他法门,诸佛法门,亦不一向,进修之门,皆众缘所成,必须理事并修、万行齐兴,方能达到契真如得解脱之目的。

总之,延寿认为夫万善是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渐。若有目而无足,岂到清凉之地?得实而忘权,奚升自在之域?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辅翼,真空妙有恒共成持,法华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万善同归集》卷一)

延寿不仅是理事并修、万行齐兴的理论倡导者,也是身体力行者。《智觉禅师自行录》说,延寿日行百件事为常课,其中重要者:念佛、礼佛、忏悔、诵经、持咒、坐禅、说法,每日虔礼释迦、文殊、普贤、弥勒、观音、势至等十方佛,每夜于旷野施食于鬼神。又是据《佛祖统记》说,延寿日念弥陀佛号十万声,日暮时往别山念佛,随从唱有数百人,清宵月朗之夜,旁人时闻螺贝之声。由此可见,念佛是延寿用心最多的日课。

二、念佛的意义和功德

(一)名字性空,皆惟实相。

南宗禅称其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这一宗旨下,进而认为语言文字不能体现实相,对于实相言语道断、说即不中,即使是佛教经论、诸佛名号亦是如此,其有甚者,闻念佛声,饬人以水洗禅堂,念佛一声,漱口三日。 延寿对名号与实相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强调言语名号的真实意义和重要作用,以论证念佛的必要性。他说:

名字性空,皆惟实相。但从缘起,不落有无。法句经云,佛告宝明菩萨,汝且观是诸佛名字,若见有,说食与人,应得充饥;若名字无者,定光如来不授我记及于汝名。如无授者,我不应得佛。(《万善同归集》卷一)

依延寿所说,名字本身虽然空假,但能体现实相。名字是从缘(名字所表达的物件)而起的,所以既不能把名字看成有,也不能把名字看成无。就是说,就名字本身不等于名字所表达的实际物件而言,名字是空的假名;但是,就名字有其所表达的实际物件而言,不能把名字看作空无,不能否定名字的意义和作用。他强调说若言名字无用,不能诠诸法体,亦应唤火水来,故知筌蹄不空,鱼兔斯得。(《万善同归集》卷一)延寿这一见解颇有辩正意味。

此外,延寿又以华严宗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思想为理论依据,论证声音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夫声为众义之府,言皆解脱之门,一切趣声,声为法界。经云,一一诸法中,皆含一切法,故知一言音中,包罗无外,十界具足,三谛理圆。(卷一)延寿认为,因为声音里包含了各种义理,一切佛教经论言教都是解脱法门,所以称念佛名、读诵经论,能冥实相。往生净土。

(二)称名念佛,功德无量。

为了说明念佛之作用,延寿广引经论,陈述念佛功德。

课念尊号,教有明文。唱一声而罪灭尘沙,具十念而形栖净土。拯危险拔难,珍障消冤,非但一期暂拔苦津,托此因缘,终投觉海。故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庙塔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经云:受持佛名者,皆为一切诸佛所护念。《宝积经》云:高声念佛,魔军退散。《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但念声相续,自得往生佛国。《智论》云,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得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以用施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称佛一声,其福过彼。大品经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业报三昧经》云: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生于净土。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恼、一切诸障,皆悉断灭。《大集经》云:或一日夜或七日夜,不作余业,志心念佛,小念见小,大念见大。又《般若经》云:能以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万善同归集》卷二)

要之,称名念佛,能灭罪拔苦、退魔灭障、息心入定、见佛成佛、往生佛国,功德无量。延寿对此深信不疑,说志心归者,灵感昭然。

三、 念佛与禅定

禅定以息念入定发慧为旨趣,念佛以唱念佛号为特征,二者有念与无念之别;禅定靠自力向内心用功夫,念佛赖他力向外求佛护念,二者又有自他内外之别。但延寿认为念佛与禅定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念佛不仅不妨碍禅定,而且有助于禅定,力倡二者一致,禅净双修。

首先关于念与无念,他说:离念而无念,尚未得真无念,况念、无念而无隔乎!又无念但是行之一,何得空腹高心,以少为足,拟欲蛙嫌海量,萤掩日光乎!(《万善同归集》卷二)念与无念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无念只是众多修行之一,不能以偏概全,拘于一隅。进而他说:

或因念佛而证三昧,或从坐禅而发慧门,或专诵经而见法身,或单行道而入圣境,但以得道为意,终不取定一门。(《万善同归集》卷二)念佛、坐禅、诵经都以得道为目的,不拘一门。禅定一法,乃四辩六通之本,是革凡蹈圣之因,摄念少时,故称上善,但必须看到摄念少时易出现沉掉。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万善同归集》卷二)而念佛诵经能除坐禅中的昏昧懈怠,策发身心,端正禅定:

经云,如坐禅昏昧,须起行道念佛或志诚洗谶,以除重障,策发身心,不可确执一门,以为究竟。慈明三藏云:圣教所说正禅定者,制心一处,念念相续,离于昏掉,平等坚心。若睡眠覆障,即须策动,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迥向西方净土,若能如是修习禅定者,是佛禅定。(《万善同归集》卷二)

延寿又从自他内外的角度说:诸佛法门,亦不一向,皆有自力他力,而内故,诸佛解脱,于心行中求;而外故,诸佛护念,云何不信外益耶?夫因缘之道,进修之门,皆众缘所成,无一独立。若自力充备,即不假缘;若自力未堪,须凭他势。譬如世间之人在官难中,若自无力解脱,须假有力之人救拔。又如牵曳重物,自力不任须假众他之力,方能移动。(《万善同归集》卷一)佛教的解脱法门多种多样,不是单一的,可以依靠自力解脱,也可以依靠他力解脱,如果靠自力不能解脱的人,那就需要借助诸佛护念,自力和他力相结合,才能得到解脱。在延寿看来,只靠自力而否定他力,或只靠他力而否定自力,都是不圆满的,皆滞隔执,未入圆成,只有自力和他力相结合,亦即禅定与念佛结合,禅净双修,才是最好最圆满的修行方法,他的着名的念佛四料简偈更明确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其偈云: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在延寿看来,有禅无净土,如前面所说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易被妄境界所牵引,所以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相反,念阿弥陀佛,感阿弥陀佛加被,何愁不开悟。由此看来,似乎延寿认为念佛优于禅定。但延寿在《万善同归集》中说九品经文自有升降,上下皆摄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定习观,上品往生。二专心,但念名号,众善资熏,迥向发愿,得成末品。(《万善同归集》卷二)这里可能是有感于禅门中守愚空坐之流弊而发。

四、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

印度佛教中已有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二说,阿弥陀等经说西方极乐净土,说唯心净土者如《维摩经.佛国品》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中国净土宗专修西方极乐净土,禅宗六祖慧能依《维摩经》,力唱唯心净土,认为只要心净,就是西方净土。修西方净土者,以念西方阿弥陀佛为内因,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死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佛国。唯心净土只是自心的一种境界,现生可实现。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一在西方,一在自心;一在来世,一在现世;一靠自力,一靠他力。

延寿倡行的净土,是西方净土还是唯心净土?有人认为是唯心净土,有人认为是西方净土(念佛净土)。其实是二者兼而有之。

一方面,延寿从禅宗和华严、天台的立场出发,立心为宗,认为万法唯心,心净则佛土净,宣扬唯心净土。他说:一切理事,以心为本真实心为体,缘虑心为用,用即生灭门,体即心真如门。约体用分二,唯是一心,因此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万善同归集》卷二)我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乃至所见十方诸佛,皆由自心。(《万善同归集》卷一)他也援引《维摩经》的话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并引《十疑论》加以解释:十疑论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真无生,此谓心净即佛土净。(《万善同归集》《万善同归集》卷二)达到万法空无所有、无生无灭的境界,这就叫心净即佛土净。这些说法和慧能唯心净土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但另一方面,他对唯心净土的解释中又包含了西方净土的思想。他说:

唯心净土者,了心方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故知识心,方知唯心净土。(《万善同归集》卷二)

这段话里,如果说前面的 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的解释,还符合唯心净土本意的话,那么,其后所谓的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显然是西方净土的含义了。在延寿看来,今生了知一切万法唯依自心, 皆无所有,从而得随顺忍,死后便生西方极乐净佛土中。这种理解和心净即是西方净土是不同的。他的偈颂誓断无染尘劳,愿生唯心净土亦可作此理解。(《万善同归集》卷六)

接着他说: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净土。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迥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若观彼国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万善同归集》卷二)更是明显的西方净土的思想。

此外,延寿在《万善同归集》里引《安国抄》所言西方净土二十四种极乐,又引《群疑论》所列举西方净土三十种利益,且对此深信不疑,说如上略述法利无边,圣境非虚,真谈匪谬。(《万善同归集》卷二)由此可见他对西方净土的重视和向往。同时对他日念弥陀佛号十万声,日暮时往别山念佛的特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由于延寿对于念佛净土在理论上的大力提倡和实践上的笃行,后被净土宗人列入净土宗祖师之列;同时,他的禅净双修主张为禅门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后世禅宗禅净双修新趋势的先导。以此可见延寿在禅净二门中的地位和作用。

更新于:3个月前
最后修改时间:
文章相关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发表评论

评论问答